腹痛
關燈
小
中
大
、木香。
熱加黃連、芍藥。
痰加枳實、蒼術。
食加山楂、麥芽。
血瘀加歸尾、玄胡索、桃仁、紅花。
氣滞加濃樸、枳殼。
蟲加槟榔、使君子。
氣虛加人參、白術,大實大滿者。
以大黃、槟榔下之。
大寒大虛者。
以理中建中溫之。
血虛痛者。
炮姜、芍藥和之。
【附:腹中窄狹】 腹屬坤土。
位居中央。
升心肺之陽。
降腎肝之陰。
情志不藥。
濕熱交旺。
腹中自覺窄狹。
神昏性躁。
飲食減少。
乃濕熱痰火橫格中州。
以緻升降失常者。
比比然也。
(彙補) 肥人多濕痰。
宜二陳湯加蒼術、香附。
瘦人多濕火。
宜二陳湯加黃連、蒼術。
虛人氣血虛弱。
宜六君子湯加芎、歸。
【附:小腹痛】 小腹為至陰之位。
厥陰所屬。
有沉寒下虛。
有積熱内郁。
或忿怒所至。
或房勞損傷。
俾中上二焦清純之氣。
下陷于至極之地。
郁久不舒。
痛連陰器。
久則元氣愈虛。
不能歸複本位。
所以痛無止耳。
然肝主疏洩。
不利峻補。
總宜調和血氣為主。
(彙補) 氣滞用四磨湯。
血瘀用手拈散。
寒郁以二陳湯。
加幹姜、吳萸、蒼術、濃樸。
熱郁以四逆散。
加黃連、山栀、香附、黃芩。
沉寒以理中湯。
加附子、肉桂、吳茱、茴香。
氣陷以二陳湯。
加升麻、柴胡、幹姜、當歸。
若醉飽行房。
小腹脹痛。
用當歸、芍藥、川芎、柴胡、青皮、吳萸、甘草之類。
腹痛選方 二陳湯統治腹痛諸症。
(方見痰症) 大承氣湯治實滿腹痛。
(方見發熱) 理中湯治虛寒腹痛。
(方見中寒) 建中湯治腹痛喜按。
(方見血症) 六君子湯治腹痛洩利。
(方見中風) 四逆散治熱郁腹痛。
柴胡枳殼芍藥(等分)甘草(減半) 水煎服。
順氣散治氣郁腹痛。
香附(上)木香(下)槟榔(下)青皮(中)陳皮(中)濃樸(中) 蒼術(上)枳殼(中)砂仁(上)甘草(下) 生姜。
水煎服。
加味平胃散治酒積腹痛。
以寬氣為主。
即平胃散加幹葛、香附、木香、槟榔。
加味枳術丸(正傳)治清痰食積酒積茶積肉積在胃脘。
當心作痛。
及痞滿惡心。
嘈雜嗳氣。
吞酸嘔吐。
脾疼等症。
白術(三兩土炒)枳實(麸炒)蒼術(米汁浸三宿炒)豬苓(去黑皮)麥芽曲(炒黃)神曲(炒黃) 半夏(各一兩)澤瀉(去毛)赤茯苓川芎黃連(土炒)白螺殼(七錢) 砂仁炒豆蔻黃芩(土炒)青皮萊菔子幹生姜(各五錢) 陳皮香附栝簍仁濃樸(姜炒)槟榔(各二錢)木香甘草(各二錢)吞酸。
加吳萸。
(湯泡寒月五錢熱月二錢半)久病虛者。
加人參、扁豆、石蓮肉各五錢。
時常口吐清水。
加滑石一兩牡蛎五錢。
上為末。
青荷葉泡湯。
浸晚粳米。
研粉作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米清飲下。
熱加黃連、芍藥。
痰加枳實、蒼術。
食加山楂、麥芽。
血瘀加歸尾、玄胡索、桃仁、紅花。
氣滞加濃樸、枳殼。
蟲加槟榔、使君子。
氣虛加人參、白術,大實大滿者。
以大黃、槟榔下之。
大寒大虛者。
以理中建中溫之。
血虛痛者。
炮姜、芍藥和之。
【附:腹中窄狹】 腹屬坤土。
位居中央。
升心肺之陽。
降腎肝之陰。
情志不藥。
濕熱交旺。
腹中自覺窄狹。
神昏性躁。
飲食減少。
乃濕熱痰火橫格中州。
以緻升降失常者。
比比然也。
(彙補) 肥人多濕痰。
宜二陳湯加蒼術、香附。
瘦人多濕火。
宜二陳湯加黃連、蒼術。
虛人氣血虛弱。
宜六君子湯加芎、歸。
【附:小腹痛】 小腹為至陰之位。
厥陰所屬。
有沉寒下虛。
有積熱内郁。
或忿怒所至。
或房勞損傷。
俾中上二焦清純之氣。
下陷于至極之地。
郁久不舒。
痛連陰器。
久則元氣愈虛。
不能歸複本位。
所以痛無止耳。
然肝主疏洩。
不利峻補。
總宜調和血氣為主。
(彙補) 氣滞用四磨湯。
血瘀用手拈散。
寒郁以二陳湯。
加幹姜、吳萸、蒼術、濃樸。
熱郁以四逆散。
加黃連、山栀、香附、黃芩。
沉寒以理中湯。
加附子、肉桂、吳茱、茴香。
氣陷以二陳湯。
加升麻、柴胡、幹姜、當歸。
若醉飽行房。
小腹脹痛。
用當歸、芍藥、川芎、柴胡、青皮、吳萸、甘草之類。
腹痛選方 二陳湯統治腹痛諸症。
(方見痰症) 大承氣湯治實滿腹痛。
(方見發熱) 理中湯治虛寒腹痛。
(方見中寒) 建中湯治腹痛喜按。
(方見血症) 六君子湯治腹痛洩利。
(方見中風) 四逆散治熱郁腹痛。
柴胡枳殼芍藥(等分)甘草(減半) 水煎服。
順氣散治氣郁腹痛。
香附(上)木香(下)槟榔(下)青皮(中)陳皮(中)濃樸(中) 蒼術(上)枳殼(中)砂仁(上)甘草(下) 生姜。
水煎服。
加味平胃散治酒積腹痛。
以寬氣為主。
即平胃散加幹葛、香附、木香、槟榔。
加味枳術丸(正傳)治清痰食積酒積茶積肉積在胃脘。
當心作痛。
及痞滿惡心。
嘈雜嗳氣。
吞酸嘔吐。
脾疼等症。
白術(三兩土炒)枳實(麸炒)蒼術(米汁浸三宿炒)豬苓(去黑皮)麥芽曲(炒黃)神曲(炒黃) 半夏(各一兩)澤瀉(去毛)赤茯苓川芎黃連(土炒)白螺殼(七錢) 砂仁炒豆蔻黃芩(土炒)青皮萊菔子幹生姜(各五錢) 陳皮香附栝簍仁濃樸(姜炒)槟榔(各二錢)木香甘草(各二錢)吞酸。
加吳萸。
(湯泡寒月五錢熱月二錢半)久病虛者。
加人參、扁豆、石蓮肉各五錢。
時常口吐清水。
加滑石一兩牡蛎五錢。
上為末。
青荷葉泡湯。
浸晚粳米。
研粉作糊丸桐子大。
每服五十丸。
米清飲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