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

關燈
膈漸開也。

    (彙補) 治宜調補 咽噎閉塞。

    胸膈滿悶。

    似屬氣滞。

    然有服耗氣藥過多。

    中氣不運而緻者。

    當補氣大便燥熱。

    結如羊屎。

    似屬血熱。

    然有服利藥過多。

    血液衰耗而緻者。

    當補血。

    (玉機) 治禁香燥 治宜益陰養胃為主。

    辛香開導為暫。

    若概以辛散燥熱之藥。

    以火濟火。

    重耗津液。

    久則大便閉結。

    幽門不通。

    上沖吸門。

    而噎膈轉甚矣。

    (彙補) 治禁泥滞 嘗見多郁之人。

    氣結胸臆。

    聚而成痰。

    膠固上焦。

    道路窄狹。

    不能寬轉。

    又或好酒之徒。

    濕中生火。

    火複生痰。

     痰火交煎。

    膠結不開。

    阻塞清道。

    漸覺澀痛。

    若以血槁治。

    投以滋潤之品。

    血未必潤。

    反助其痰。

    病何由愈。

    惟黑瘦之人。

    真陰素虛。

    常覺内熱。

    又不嗜酒。

    或過服香燥熱藥。

    當以血槁治之。

    (彙補) 死症 年滿六旬者難治。

    糞如羊屎者不治。

    大吐白沫者不治。

    胸腹嘈痛如刀割者死。

    不絕酒色及憂恚者危。

     用藥 主以二陳湯。

    加白術、枳殼。

    清痰。

    加竹瀝、姜汁。

    降火。

    加竹茹、山栀。

    開郁。

    加香附、撫芎。

    抑肝。

    加青皮、白芍。

    如咽嗌阻格。

    此為血少。

    加當歸、韭汁。

    如胸臆滿悶。

    此為氣逆。

    加诃子、昆布。

    食下心痛。

    吐出乃止。

     此胃中血瘀也。

    加韭汁、姜汁以潤之。

    腹硬而大便閉結。

    食反上奔。

    此下焦實熱也,加大黃、桃仁以下之。

     有蟲。

    加驢尿。

    有火。

    加童便。

    如血少瘦弱。

    本方合四物湯。

    氣虛倦怠。

    本方合四君子。

    加竹瀝、姜汁、童便。

     乳酪之類。

    凡膈病初起。

    郁結太過。

    血液未枯者。

    當以沉香、木香、豆蔻等開提之。

    不可徒用滋補。

    及久病胃傷。

     津液已涸者。

    當以白蜜、蘆根、當歸、白芍養之。

    不可徒事香燥。

    此先後之序也。

     【附:梅核氣】 梅核氣者。

    痰氣窒塞于咽喉之間。

    咯之不出。

    咽之不下。

    狀如梅核。

    此因濕熱内郁。

    痰氣凝結。

    治宜開郁順氣消痰。

    加味二陳主之。

    一方。

    用韭汁一杯、姜汁半杯、牛乳半杯。

    和勻。

    細細溫服。

    得下咽。

    漸加之。

     噎膈選方 五汁飲蘆根汁生姜汁韭汁沉香汁竹瀝和勻。

    重湯煮服。

     七聖湯半夏黃連白蔻人參茯苓竹茹(各等分)生姜水煎。

     湧痰湯甘草桔梗瓜蒂(各一錢)枳殼陳皮(各五分) 水煎。

    飲盡探吐。

     滋陰清膈散滋血潤腸湯(二方見反胃) 噎膈仙方 白硼砂一錢半、真青黛一錢、烏角沉香二錢。

    共為細末。

    聽用。

    再用白馬尿一斤、(如反胃者用黑驢尿) 白蘿蔔一斤取汁、生姜半斤取汁。

    共于銅鍋内熬成膏。

    每服用膏三茶匙。

    加前末藥七厘。

    白湯調下。

    一日三服。

    當日可以通關能食。

    誠神驗仙方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