噎膈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三陽結謂之膈。
(内經)三陽者。
大小腸膀胱也。
小腸熱結則血脈燥。
大腸熱結則便閉。
膀胱熱結則津液涸。
三陽既結。
便閉不通。
火反上行。
所以噎食不下。
(子和) 内因 膈有拒格意。
因憂郁失志。
及膏粱濃味。
醇酒淫欲而動脾胃肝腎之火。
緻令血液衰耗。
胃脘枯槁。
氣郁成火。
液凝為痰。
痰火固結。
妨礙道路。
飲食難進。
噎膈所由成也。
(彙補) 外候 噎枯在上。
咽喉壅塞。
飲雖可入。
食不能下。
膈枯在下。
胸臆否悶。
食雖可入。
至胃複出。
或食下而眼白口開。
氣不能順。
或食入而當心刺痛。
須臾吐出。
食出痛止。
(繩墨) 噎分五種 有氣滞者。
有血瘀者。
有火炎者。
有痰凝者。
有食積者,雖分五種。
總歸七情之變。
由氣郁為火。
火旺血枯。
津液成痰。
痰壅而食不化也。
若咽下塞住不寬。
項背轉側欠伸不得。
似乎膈噎之症。
飲食不下,心胃作疼。
此痰凝血瘀。
更有痰氣結核在咽臆間。
咯吐不出。
飲食不下。
此七情所緻。
不可用潤劑。
以二陳加香附、砂仁、栝蒌、蘇子、枳殼、濃樸、黃連、生姜開之。
有因色欲過度。
陰火上炎。
遂成膈氣。
宜作死血治。
二陳加當歸、桃仁、香附、砂仁、白術、沉香、韭汁、姜汁治之。
(彙補) 噎屬七情 怒氣所緻。
食則氣逆不下。
勞氣所緻。
為咽噎喘促。
思氣所緻。
為中痞。
三焦閉塞。
咽噎不利。
(針經)大抵此症乃神思間病。
惟内觀靜養。
庶幾得之。
(雞峰) 噎與膈分 噎乃陰氣不得下降。
六腑之所生。
屬陽與氣。
膈為陽氣不能上出。
五髒之所生。
屬陰與血。
然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
(東垣) 脈法 數而無力為血虛。
緩而無力為氣虛。
弦滑有力為痰。
數實有力為熱。
又血虛者。
左脈無力。
氣虛者。
右脈無力。
痰凝者。
寸關沉滑而大。
氣滞者。
寸關沉伏而澀。
火氣沖逆者。
脈來數大。
瘀血積滞者。
脈來芤澀。
小弱而澀者。
反胃。
緊滑而革者。
噎膈。
治法 治宜養血生津。
清痰降火。
順氣調脾。
抑肝開郁。
治養虛實 若健脾理痰。
恐燥劑妨于津液。
用養血生津。
恐潤劑礙于中州。
審其陰傷火旺。
以養血為亟。
脾傷陰盛。
以溫補為先。
更有憂恚盤礴。
火郁閉結。
神不大衰。
脈猶有力。
當以倉公河間法下之。
關扃自通。
若膈間痰盛者。
先微微湧出。
然後治下。
藥勢易行。
或蜜鹽下導亦可。
(必讀) 治在肺腎 夫陰血根于腎。
陽氣運于肺。
胃中之氣血。
皆藉此滋生也。
故有氣衰不能運化生痰者。
亦有血衰不能滋腎生火者。
當養金水二髒。
使陰血滋潤。
津液生而噎
(内經)三陽者。
大小腸膀胱也。
小腸熱結則血脈燥。
大腸熱結則便閉。
膀胱熱結則津液涸。
三陽既結。
便閉不通。
火反上行。
所以噎食不下。
(子和) 内因 膈有拒格意。
因憂郁失志。
及膏粱濃味。
醇酒淫欲而動脾胃肝腎之火。
緻令血液衰耗。
胃脘枯槁。
氣郁成火。
液凝為痰。
痰火固結。
妨礙道路。
飲食難進。
噎膈所由成也。
(彙補) 外候 噎枯在上。
咽喉壅塞。
飲雖可入。
食不能下。
膈枯在下。
胸臆否悶。
食雖可入。
至胃複出。
或食下而眼白口開。
氣不能順。
或食入而當心刺痛。
須臾吐出。
食出痛止。
(繩墨) 噎分五種 有氣滞者。
有血瘀者。
有火炎者。
有痰凝者。
有食積者,雖分五種。
總歸七情之變。
由氣郁為火。
火旺血枯。
津液成痰。
痰壅而食不化也。
若咽下塞住不寬。
項背轉側欠伸不得。
似乎膈噎之症。
飲食不下,心胃作疼。
此痰凝血瘀。
更有痰氣結核在咽臆間。
咯吐不出。
飲食不下。
此七情所緻。
不可用潤劑。
以二陳加香附、砂仁、栝蒌、蘇子、枳殼、濃樸、黃連、生姜開之。
有因色欲過度。
陰火上炎。
遂成膈氣。
宜作死血治。
二陳加當歸、桃仁、香附、砂仁、白術、沉香、韭汁、姜汁治之。
(彙補) 噎屬七情 怒氣所緻。
食則氣逆不下。
勞氣所緻。
為咽噎喘促。
思氣所緻。
為中痞。
三焦閉塞。
咽噎不利。
(針經)大抵此症乃神思間病。
惟内觀靜養。
庶幾得之。
(雞峰) 噎與膈分 噎乃陰氣不得下降。
六腑之所生。
屬陽與氣。
膈為陽氣不能上出。
五髒之所生。
屬陰與血。
然皆由陰中伏陽而作也。
(東垣) 脈法 數而無力為血虛。
緩而無力為氣虛。
弦滑有力為痰。
數實有力為熱。
又血虛者。
左脈無力。
氣虛者。
右脈無力。
痰凝者。
寸關沉滑而大。
氣滞者。
寸關沉伏而澀。
火氣沖逆者。
脈來數大。
瘀血積滞者。
脈來芤澀。
小弱而澀者。
反胃。
緊滑而革者。
噎膈。
治法 治宜養血生津。
清痰降火。
順氣調脾。
抑肝開郁。
治養虛實 若健脾理痰。
恐燥劑妨于津液。
用養血生津。
恐潤劑礙于中州。
審其陰傷火旺。
以養血為亟。
脾傷陰盛。
以溫補為先。
更有憂恚盤礴。
火郁閉結。
神不大衰。
脈猶有力。
當以倉公河間法下之。
關扃自通。
若膈間痰盛者。
先微微湧出。
然後治下。
藥勢易行。
或蜜鹽下導亦可。
(必讀) 治在肺腎 夫陰血根于腎。
陽氣運于肺。
胃中之氣血。
皆藉此滋生也。
故有氣衰不能運化生痰者。
亦有血衰不能滋腎生火者。
當養金水二髒。
使陰血滋潤。
津液生而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