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心主血而不能藏。
夜則複歸于肝。
肝藏血而不能主。
晝則聽命于心。
心為君。
肝為相。
君火一動。
相火從之。
相火一動。
六經之火從之。
火動則血随以動。
火升則血随以升。
(指掌) 内因 或四氣傷于外。
七情動于中。
及飲食房欲。
墜閃勞損。
(三錫)六經受傷。
血液流并。
聚于胸臆兩脅之間。
乘火而升。
(指掌)從胃脘而越出。
(入門)其傷重者。
夾背而上。
如潮湧至。
勢不可遏。
(指掌) 外候 積熱肺胃者。
必胸滿脈實。
大怒氣逆者。
必面青脈弦。
陽虛而血外走。
必虛冷惡寒。
陰虛而火上亢。
必喘咳哄熱。
勞心不能主血。
必煩心躁悶。
勞力不能攝血。
必自汗倦怠。
郁結傷脾。
憂恚少食。
勞傷肺氣。
久咳無痰。
氣虛不統者。
其血散漫。
積瘀停蓄者。
其血成塊。
熱郁在上者。
血必紫。
虛炎下起者。
血必鮮。
感寒泣血。
血白黑點。
肺生癰疽。
血必兼膿。
先痰帶血者。
痰火積熱。
先血兼痰者。
陰虛火猖。
飲食飽悶而吐血。
必食傷胃脘而不運。
飲酒過醉而吐血。
必酒傷清道而妄行。
(彙補) 血分浮沉 吐血水内。
浮者。
肺血也。
沉者。
肝血也。
半浮半沉者。
心血也。
色赤如太陽之紅者。
腎血也。
各随見症而參之。
(摘玄) 血分順逆 凡血上越為嘔吐者。
皆逆。
其治難。
後變下行為惡利者。
為順。
其治易。
(東垣) 血分陰陽 血症身熱多渴。
脈大者。
是火邪勝也。
其治難。
身涼不渴。
脈靜者。
是正氣複也。
其治易。
危症 若心肺脈破。
血如湧泉。
口鼻俱流。
氣促汗冷者危。
脈法 脈得諸濡弱為亡血。
芤為失血。
澀為少血。
牢為蓄血。
大抵沉弱滑小者生。
實大弦牢者死。
關尺之脈弦細如循刀刃者死。
治血大法 凡血越上竅。
皆陽盛陰虛。
有升無降。
俱宜補陰抑陽。
氣降而血自歸經。
(纂要) 虛中實法 若大醉大飽大怒大勞之後。
忽然吐血者。
宜降氣。
不宜降火。
宜行血。
不宜止血。
宜補肝。
不宜伐肝。
(經疏) 虛中虛法 如素有虛損病根。
而時常見血者。
宜甘寒涼血。
辛平行氣。
酸斂止塞其源。
甘溫收補其後。
(入門) 服童便法 凡血症服寒涼藥。
則百不一生。
飲溲溺則百不一死。
(褚澄)蓋溲溺降火滋陰。
又能消瘀血而止吐衄也。
見黑止法 血熱則行冷則凝。
見黑則止。
理之必然。
(神書)故止血之藥。
必用炒黑。
乃水能制火也。
(彙補) 瘀血宜消 血不可單行單止。
蓋血來未多。
必有瘀于胸膈。
當先消瘀。
而佐以潤下之品。
使敗血下行。
乃服止血藥以固其根。
用補血藥以還其元。
(指掌) 血虛宜補 若吐久不止。
當用溫補以健理脾胃。
使脾和則能裹血也。
若暴吐不止。
當用參、術。
以急固元陽。
血脫益氣。
陽生陰長之理也。
(醫貫) 勢急從治 凡吐血太甚。
勢難遏止。
此火性急速。
如泛用涼藥。
反增搏擊。
宜辛味從治。
用炒黑幹姜末童便調服之。
(六要) 血家治禁 勞傷誤用寒涼。
則胸滿膈痛。
血愈郁矣。
陰火誤用燥熱。
則血愈枯竭。
痨瘵成矣。
墜堕閃锉。
氣逆氣郁。
誤行補澀。
則瘀蓄于胃。
心下脹滿。
食入即吐。
名曰血逆。
瘀蓄于脾。
大腹膨脹。
漸成鼓滿。
名曰血蠱。
(彙補) 用藥 主以四物湯去川芎。
消瘀。
加丹皮、茶花、韭汁、童便。
清熱。
加玄參、黃芩、麥冬。
降氣。
加蘇子、枇杷葉。
行血。
加牛膝、丹參。
止澀。
加蒲黃、牛膝、藕節。
通導。
加大黃、桃仁。
此常法也。
若暴吐不止。
氣随血脫者。
則四物等湯所不及。
當以獨參湯追其元陽。
若真陰失守。
血随火沸。
則參、附等藥。
尤不相宜。
當以地黃湯加五味子滋其化源。
如腎中陽虛。
下寒上熱。
宜八味丸以引火歸源。
此陰陽虛實之機。
最宜審察。
如久吐不止。
加白芨末服之。
古人亦有用豬羊肺蘸食之者。
吐衄咳咯血辨 吐血出于胃。
吐行濁道。
衄血出于經。
衄行清道。
喉與咽二者不同也。
蓋經者走。
經之血走而不守。
随氣而行。
火性急速。
故随經直犯清道而出于鼻。
其不出于鼻者。
則挾火淩金滲
夜則複歸于肝。
肝藏血而不能主。
晝則聽命于心。
心為君。
肝為相。
君火一動。
相火從之。
相火一動。
六經之火從之。
火動則血随以動。
火升則血随以升。
(指掌) 内因 或四氣傷于外。
七情動于中。
及飲食房欲。
墜閃勞損。
(三錫)六經受傷。
血液流并。
聚于胸臆兩脅之間。
乘火而升。
(指掌)從胃脘而越出。
(入門)其傷重者。
夾背而上。
如潮湧至。
勢不可遏。
(指掌) 外候 積熱肺胃者。
必胸滿脈實。
大怒氣逆者。
必面青脈弦。
陽虛而血外走。
必虛冷惡寒。
陰虛而火上亢。
必喘咳哄熱。
勞心不能主血。
必煩心躁悶。
勞力不能攝血。
必自汗倦怠。
郁結傷脾。
憂恚少食。
勞傷肺氣。
久咳無痰。
氣虛不統者。
其血散漫。
積瘀停蓄者。
其血成塊。
熱郁在上者。
血必紫。
虛炎下起者。
血必鮮。
感寒泣血。
血白黑點。
肺生癰疽。
血必兼膿。
先痰帶血者。
痰火積熱。
先血兼痰者。
陰虛火猖。
飲食飽悶而吐血。
必食傷胃脘而不運。
飲酒過醉而吐血。
必酒傷清道而妄行。
(彙補) 血分浮沉 吐血水内。
浮者。
肺血也。
沉者。
肝血也。
半浮半沉者。
心血也。
色赤如太陽之紅者。
腎血也。
各随見症而參之。
(摘玄) 血分順逆 凡血上越為嘔吐者。
皆逆。
其治難。
後變下行為惡利者。
為順。
其治易。
(東垣) 血分陰陽 血症身熱多渴。
脈大者。
是火邪勝也。
其治難。
身涼不渴。
脈靜者。
是正氣複也。
其治易。
危症 若心肺脈破。
血如湧泉。
口鼻俱流。
氣促汗冷者危。
脈法 脈得諸濡弱為亡血。
芤為失血。
澀為少血。
牢為蓄血。
大抵沉弱滑小者生。
實大弦牢者死。
關尺之脈弦細如循刀刃者死。
治血大法 凡血越上竅。
皆陽盛陰虛。
有升無降。
俱宜補陰抑陽。
氣降而血自歸經。
(纂要) 虛中實法 若大醉大飽大怒大勞之後。
忽然吐血者。
宜降氣。
不宜降火。
宜行血。
不宜止血。
宜補肝。
不宜伐肝。
(經疏) 虛中虛法 如素有虛損病根。
而時常見血者。
宜甘寒涼血。
辛平行氣。
酸斂止塞其源。
甘溫收補其後。
(入門) 服童便法 凡血症服寒涼藥。
則百不一生。
飲溲溺則百不一死。
(褚澄)蓋溲溺降火滋陰。
又能消瘀血而止吐衄也。
見黑止法 血熱則行冷則凝。
見黑則止。
理之必然。
(神書)故止血之藥。
必用炒黑。
乃水能制火也。
(彙補) 瘀血宜消 血不可單行單止。
蓋血來未多。
必有瘀于胸膈。
當先消瘀。
而佐以潤下之品。
使敗血下行。
乃服止血藥以固其根。
用補血藥以還其元。
(指掌) 血虛宜補 若吐久不止。
當用溫補以健理脾胃。
使脾和則能裹血也。
若暴吐不止。
當用參、術。
以急固元陽。
血脫益氣。
陽生陰長之理也。
(醫貫) 勢急從治 凡吐血太甚。
勢難遏止。
此火性急速。
如泛用涼藥。
反增搏擊。
宜辛味從治。
用炒黑幹姜末童便調服之。
(六要) 血家治禁 勞傷誤用寒涼。
則胸滿膈痛。
血愈郁矣。
陰火誤用燥熱。
則血愈枯竭。
痨瘵成矣。
墜堕閃锉。
氣逆氣郁。
誤行補澀。
則瘀蓄于胃。
心下脹滿。
食入即吐。
名曰血逆。
瘀蓄于脾。
大腹膨脹。
漸成鼓滿。
名曰血蠱。
(彙補) 用藥 主以四物湯去川芎。
消瘀。
加丹皮、茶花、韭汁、童便。
清熱。
加玄參、黃芩、麥冬。
降氣。
加蘇子、枇杷葉。
行血。
加牛膝、丹參。
止澀。
加蒲黃、牛膝、藕節。
通導。
加大黃、桃仁。
此常法也。
若暴吐不止。
氣随血脫者。
則四物等湯所不及。
當以獨參湯追其元陽。
若真陰失守。
血随火沸。
則參、附等藥。
尤不相宜。
當以地黃湯加五味子滋其化源。
如腎中陽虛。
下寒上熱。
宜八味丸以引火歸源。
此陰陽虛實之機。
最宜審察。
如久吐不止。
加白芨末服之。
古人亦有用豬羊肺蘸食之者。
吐衄咳咯血辨 吐血出于胃。
吐行濁道。
衄血出于經。
衄行清道。
喉與咽二者不同也。
蓋經者走。
經之血走而不守。
随氣而行。
火性急速。
故随經直犯清道而出于鼻。
其不出于鼻者。
則挾火淩金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