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血
關燈
小
中
大
入肺竅。
而出于咽為咳咯也。
胃者守營之血。
守而不走。
存于胃中。
胃氣有傷。
不能攝血。
故令人嘔吐。
從喉而出于口也。
(彙補) 【附:衄血】 肺開竅于鼻。
能為衄血。
然肺經多氣少血。
惟沖任二脈。
為血之海。
附于陽明。
陽明之經。
上交鼻額。
又為多血少氣之鄉。
所以火起沖任。
血流陽明。
此衄血又屬胃經也。
大抵勞傷元氣。
陰虛火動。
逆于肺而衄者。
宜涼血散氣。
逆于胃而衄者。
宜清胃生脈。
如六脈弦細而澀。
面色枯白不澤者。
此脫血大虛而挾寒。
宜甘溫補血。
如六脈洪大而虛。
面赤心動善驚者。
此心火上炎而血溢。
宜甘寒涼血。
有下虛上盛而衄者。
當辛溫以補命門。
有上焦積熱而衄者。
當寒涼以瀉心肺。
衄後眩暈者。
十全大補湯。
流而不止者。
用百草霜。
或人中末。
或胎發灰。
或萊菔汁。
或山栀末。
或蔥汁吹滴鼻内。
再以韭根、蔥白。
搗如棗核大。
塞鼻中。
或用茅根燒煙酒醋吸氣。
或用濕紙搭頂門。
或用大蒜搗貼足心。
皆法之驗而可試者。
(彙補) 【附:嘔血】 經雲。
怒則氣逆。
甚則嘔血。
宜抑怒以全陰。
否則五志之火動極。
不治。
四物湯去川芎。
加丹皮、韭汁、童便、青皮、香附、郁金、山茶花治之。
若六脈弦急。
血菀于上。
名曰薄厥。
六郁湯治之。
又有胸中氣塞。
便吐紫黑血塊者。
此為痰血。
宜消瘀解毒。
不可止澀。
變生别病。
壯實者。
用釜底抽薪法。
(彙補) 【附:咳血】 咳血者。
火乘金位。
肺絡受傷。
(指掌)熱壅于肺則咳血。
久嗽損肺。
亦能咳血。
壅于肺者易治。
不過清之而已。
損于肺者難治。
久成痨瘵。
宜甘桔湯。
加阿膠、黃芩、貝母、麥冬、茯苓、丹皮、生地、款冬、沙參主之。
或天門冬丸。
(彙補) 【附:咯血】 咯血屬腎。
或成疙瘩。
或如紅絲。
在痰中唾中。
咳咯而出。
(東垣)多因心氣虛耗。
不能主血。
血不歸經。
停留于内。
得咯而出。
其症面色痿黃。
五心煩熱。
(立齋)此是肺腎有傷。
治宜滋陰降火。
生地黃散主之。
(入門) 【附:唾血】 唾中帶血。
屬在腎經。
亦有瘀血内積。
肺氣壅遏。
不能下降者。
脈堅強者死。
軟滑者生。
清唾湯主之。
(彙補) 【附:痰涎血】 痰中帶血。
多屬脾經。
須分痰血先後施治。
先見血而後嗽痰者。
此相火上炎。
煎熬成痰。
降火為主。
若用消痰。
則血溢而不止。
其先痰嗽而後見血者。
是積熱生痰。
載血上行。
清痰為要。
若用血藥。
則痰滞而不行。
(彙補) 【附:齒衄】 有血從齒縫牙龈中出者。
名曰齒衄。
屬陽明少陰二經症。
從陽明者。
龈肉腐爛。
痛甚口臭。
齒不動搖。
由好飲及膏粱積熱所緻。
從少陰者。
齒浮動脫落。
口不臭。
由好色火旺水虧所緻。
其屬陽明者。
服清胃散。
熱甚者。
承氣湯。
外敷石膏散。
屬少陰者。
六味丸。
加黃柏、骨碎補。
陽虛者。
八味丸。
外敷雄鼠骨散。
或青鹽炒香附擦之。
外治用燒鹽、釜墨二物研勻。
臨卧擦牙漱口亦佳。
(彙補) 【附:肌衄】 有皮毛節次出血。
少間不出。
即皮脹如鼓。
口鼻眼目俱皆脹合。
名曰脈溢。
以姜汁和水。
各一二盞飲之。
(類案) 【附:血】 有膝腕後委中穴。
搔之血出不止。
謂之血。
此腎與膀胱虛熱也。
吐血選方 四物湯統治血症。
歸脾湯收功調補者用之。
六味丸陰虛火動者用之。
八味丸陽虛水泛者用之。
(以上四方俱見中風) 理中湯陽虛陰走者用之。
(方見中寒) 獨參湯血脫益氣者用之。
人參分量随定。
須揀上等者。
清水濃煎頓服。
犀角地黃湯上病療下之方。
當歸丹皮犀角(各一錢)生地(四錢) 一方用大黃、黃芩、黃連。
門冬飲子治氣虛不能攝血。
麥冬五味子人參當歸黃生地水煎。
生地黃散清上滋下之方。
生地熟地枸杞地骨皮天冬白芍甘草黃芩黃天門冬丸天冬阿膠甘草貝母茯苓杏仁煉蜜丸。
四生丸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等分。
搗爛。
每服一錢。
水煎。
清胃散治陽明胃火。
黃連生地當歸(各三分)升麻(一錢)丹皮(五分) 水煎。
冷服。
三黃補血湯陽生陰長之方。
熟地(二錢)生地(三錢)黃丹皮川芎升麻(各一錢)當歸柴胡(各一錢五分)白芍(五錢) 清唾湯治唾中帶血。
随唾而出。
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玄參遠志天冬麥冬(各等分)炮姜(減半) 水煎。
又方用蘆根汁、藕節汁、梨汁和童便飲之。
而出于咽為咳咯也。
胃者守營之血。
守而不走。
存于胃中。
胃氣有傷。
不能攝血。
故令人嘔吐。
從喉而出于口也。
(彙補) 【附:衄血】 肺開竅于鼻。
能為衄血。
然肺經多氣少血。
惟沖任二脈。
為血之海。
附于陽明。
陽明之經。
上交鼻額。
又為多血少氣之鄉。
所以火起沖任。
血流陽明。
此衄血又屬胃經也。
大抵勞傷元氣。
陰虛火動。
逆于肺而衄者。
宜涼血散氣。
逆于胃而衄者。
宜清胃生脈。
如六脈弦細而澀。
面色枯白不澤者。
此脫血大虛而挾寒。
宜甘溫補血。
如六脈洪大而虛。
面赤心動善驚者。
此心火上炎而血溢。
宜甘寒涼血。
有下虛上盛而衄者。
當辛溫以補命門。
有上焦積熱而衄者。
當寒涼以瀉心肺。
衄後眩暈者。
十全大補湯。
流而不止者。
用百草霜。
或人中末。
或胎發灰。
或萊菔汁。
或山栀末。
或蔥汁吹滴鼻内。
再以韭根、蔥白。
搗如棗核大。
塞鼻中。
或用茅根燒煙酒醋吸氣。
或用濕紙搭頂門。
或用大蒜搗貼足心。
皆法之驗而可試者。
(彙補) 【附:嘔血】 經雲。
怒則氣逆。
甚則嘔血。
宜抑怒以全陰。
否則五志之火動極。
不治。
四物湯去川芎。
加丹皮、韭汁、童便、青皮、香附、郁金、山茶花治之。
若六脈弦急。
血菀于上。
名曰薄厥。
六郁湯治之。
又有胸中氣塞。
便吐紫黑血塊者。
此為痰血。
宜消瘀解毒。
不可止澀。
變生别病。
壯實者。
用釜底抽薪法。
(彙補) 【附:咳血】 咳血者。
火乘金位。
肺絡受傷。
(指掌)熱壅于肺則咳血。
久嗽損肺。
亦能咳血。
壅于肺者易治。
不過清之而已。
損于肺者難治。
久成痨瘵。
宜甘桔湯。
加阿膠、黃芩、貝母、麥冬、茯苓、丹皮、生地、款冬、沙參主之。
或天門冬丸。
(彙補) 【附:咯血】 咯血屬腎。
或成疙瘩。
或如紅絲。
在痰中唾中。
咳咯而出。
(東垣)多因心氣虛耗。
不能主血。
血不歸經。
停留于内。
得咯而出。
其症面色痿黃。
五心煩熱。
(立齋)此是肺腎有傷。
治宜滋陰降火。
生地黃散主之。
(入門) 【附:唾血】 唾中帶血。
屬在腎經。
亦有瘀血内積。
肺氣壅遏。
不能下降者。
脈堅強者死。
軟滑者生。
清唾湯主之。
(彙補) 【附:痰涎血】 痰中帶血。
多屬脾經。
須分痰血先後施治。
先見血而後嗽痰者。
此相火上炎。
煎熬成痰。
降火為主。
若用消痰。
則血溢而不止。
其先痰嗽而後見血者。
是積熱生痰。
載血上行。
清痰為要。
若用血藥。
則痰滞而不行。
(彙補) 【附:齒衄】 有血從齒縫牙龈中出者。
名曰齒衄。
屬陽明少陰二經症。
從陽明者。
龈肉腐爛。
痛甚口臭。
齒不動搖。
由好飲及膏粱積熱所緻。
從少陰者。
齒浮動脫落。
口不臭。
由好色火旺水虧所緻。
其屬陽明者。
服清胃散。
熱甚者。
承氣湯。
外敷石膏散。
屬少陰者。
六味丸。
加黃柏、骨碎補。
陽虛者。
八味丸。
外敷雄鼠骨散。
或青鹽炒香附擦之。
外治用燒鹽、釜墨二物研勻。
臨卧擦牙漱口亦佳。
(彙補) 【附:肌衄】 有皮毛節次出血。
少間不出。
即皮脹如鼓。
口鼻眼目俱皆脹合。
名曰脈溢。
以姜汁和水。
各一二盞飲之。
(類案) 【附:血】 有膝腕後委中穴。
搔之血出不止。
謂之血。
此腎與膀胱虛熱也。
吐血選方 四物湯統治血症。
歸脾湯收功調補者用之。
六味丸陰虛火動者用之。
八味丸陽虛水泛者用之。
(以上四方俱見中風) 理中湯陽虛陰走者用之。
(方見中寒) 獨參湯血脫益氣者用之。
人參分量随定。
須揀上等者。
清水濃煎頓服。
犀角地黃湯上病療下之方。
當歸丹皮犀角(各一錢)生地(四錢) 一方用大黃、黃芩、黃連。
門冬飲子治氣虛不能攝血。
麥冬五味子人參當歸黃生地水煎。
生地黃散清上滋下之方。
生地熟地枸杞地骨皮天冬白芍甘草黃芩黃天門冬丸天冬阿膠甘草貝母茯苓杏仁煉蜜丸。
四生丸生荷葉生艾葉生柏葉生地等分。
搗爛。
每服一錢。
水煎。
清胃散治陽明胃火。
黃連生地當歸(各三分)升麻(一錢)丹皮(五分) 水煎。
冷服。
三黃補血湯陽生陰長之方。
熟地(二錢)生地(三錢)黃丹皮川芎升麻(各一錢)當歸柴胡(各一錢五分)白芍(五錢) 清唾湯治唾中帶血。
随唾而出。
知母貝母桔梗黃柏熟地玄參遠志天冬麥冬(各等分)炮姜(減半) 水煎。
又方用蘆根汁、藕節汁、梨汁和童便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