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病
關燈
小
中
大
大意
北方黑色。
入通于腎。
開竅于耳。
(内經)分新舊治之。
新聾多熱。
少陽陽明火盛也。
舊聾多虛。
少陰腎氣不足也。
(彙補) 内因 腎通乎耳。
所主者精。
精盛則腎氣充足。
耳聞耳聰。
(心法)若疲勞過度。
精氣先虛。
四氣得以外入。
七情得以内傷。
遂緻聾耳鳴。
(大全) 外候 腎氣充盛則耳聰。
腎氣虛敗則耳聾。
腎氣不足則耳鳴。
腎氣結熱則耳膿。
(繩墨) 風聾 耳者宗脈之所附。
宗脈虛而風邪乘之。
使經氣否而不宣。
是為風聾。
内必作癢。
或兼頭痛。
(丹溪) 厥聾 十二經絡上絡于耳。
其陰陽諸經。
适有交并。
則髒氣逆而為厥。
厥氣搏于耳。
是謂厥聾。
痞塞不通。
必兼眩暈。
(丹溪) 勞聾 勞役傷于血氣。
淫欲耗其真元。
憔悴力疲。
昏昏愦愦。
是謂勞聾。
有能将息得宜。
則其聾自輕。
如日就勞傷。
則為久聾。
(心法) 虛聾 虛聾由漸而成。
必有兼症可辨。
如面頰黧黑者。
精脫。
少氣咽幹者。
肺虛。
目KT善恐者。
肝虛。
心神恍惚。
驚悸煩躁者。
心虛。
四肢懶倦。
眩暈少食者。
脾虛。
(彙補) 脈法 脈證以腎為主。
遲濡為虛。
洪動為火。
浮大為風。
沉澀為氣。
數實為熱。
滑利為痰。
(入門) 治法 腎竅于耳。
而能聽聲者。
肺也。
因肺主氣。
一身之氣貫于耳故也。
凡治耳聾。
必先調氣開郁。
(入門)其次。
風為之疏散。
熱為之清利。
虛為之補養。
郁為之開導。
然後以通耳調氣安腎之劑治之。
(彙補) 聾分左右 濃味動胃火。
則左右俱聾。
忿怒動膽火。
則左聾。
色欲動相火。
則右聾。
(入門) 用藥 風聾。
用清神散。
加羌活、防風、細辛、獨活。
氣郁。
用二陳湯。
加香附、菖蒲、烏藥、青皮。
勞聾。
用補中益氣湯。
加菖蒲、遠志。
虛聾。
用八珍湯。
加菖蒲、遠志。
精耗。
用六味丸。
加枸杞、五味。
虛炎。
用八味丸。
加磁石、龜膠。
肝膽實火。
用小柴胡。
加芎、歸、山栀。
脾胃實火。
用清胃散。
加黃芩、山栀。
腎虛陰火。
用地黃湯。
加黃柏、知母。
【附:耳鳴】 耳鳴是痰火上升。
壅閉聽戶。
有漸聾之機焉。
大抵因痰火在上。
又因惱怒而得。
怒則氣上。
少陽之火客于耳也。
若腎虛而鳴者。
其鳴不
入通于腎。
開竅于耳。
(内經)分新舊治之。
新聾多熱。
少陽陽明火盛也。
舊聾多虛。
少陰腎氣不足也。
(彙補) 内因 腎通乎耳。
所主者精。
精盛則腎氣充足。
耳聞耳聰。
(心法)若疲勞過度。
精氣先虛。
四氣得以外入。
七情得以内傷。
遂緻聾耳鳴。
(大全) 外候 腎氣充盛則耳聰。
腎氣虛敗則耳聾。
腎氣不足則耳鳴。
腎氣結熱則耳膿。
(繩墨) 風聾 耳者宗脈之所附。
宗脈虛而風邪乘之。
使經氣否而不宣。
是為風聾。
内必作癢。
或兼頭痛。
(丹溪) 厥聾 十二經絡上絡于耳。
其陰陽諸經。
适有交并。
則髒氣逆而為厥。
厥氣搏于耳。
是謂厥聾。
痞塞不通。
必兼眩暈。
(丹溪) 勞聾 勞役傷于血氣。
淫欲耗其真元。
憔悴力疲。
昏昏愦愦。
是謂勞聾。
有能将息得宜。
則其聾自輕。
如日就勞傷。
則為久聾。
(心法) 虛聾 虛聾由漸而成。
必有兼症可辨。
如面頰黧黑者。
精脫。
少氣咽幹者。
肺虛。
目KT善恐者。
肝虛。
心神恍惚。
驚悸煩躁者。
心虛。
四肢懶倦。
眩暈少食者。
脾虛。
(彙補) 脈法 脈證以腎為主。
遲濡為虛。
洪動為火。
浮大為風。
沉澀為氣。
數實為熱。
滑利為痰。
(入門) 治法 腎竅于耳。
而能聽聲者。
肺也。
因肺主氣。
一身之氣貫于耳故也。
凡治耳聾。
必先調氣開郁。
(入門)其次。
風為之疏散。
熱為之清利。
虛為之補養。
郁為之開導。
然後以通耳調氣安腎之劑治之。
(彙補) 聾分左右 濃味動胃火。
則左右俱聾。
忿怒動膽火。
則左聾。
色欲動相火。
則右聾。
(入門) 用藥 風聾。
用清神散。
加羌活、防風、細辛、獨活。
氣郁。
用二陳湯。
加香附、菖蒲、烏藥、青皮。
勞聾。
用補中益氣湯。
加菖蒲、遠志。
虛聾。
用八珍湯。
加菖蒲、遠志。
精耗。
用六味丸。
加枸杞、五味。
虛炎。
用八味丸。
加磁石、龜膠。
肝膽實火。
用小柴胡。
加芎、歸、山栀。
脾胃實火。
用清胃散。
加黃芩、山栀。
腎虛陰火。
用地黃湯。
加黃柏、知母。
【附:耳鳴】 耳鳴是痰火上升。
壅閉聽戶。
有漸聾之機焉。
大抵因痰火在上。
又因惱怒而得。
怒則氣上。
少陽之火客于耳也。
若腎虛而鳴者。
其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