痨瘵
關燈
小
中
大
黧黑。
咳嗽困倦。
遍身黃腫。
月事不行。
宜消其瘀血。
神應丸主之。
此即仲景大黃蟲丸、百痨丸二方變化而來。
世人遇五痨羸瘦。
用滋陰而不效。
每坐以待斃。
烏足以知仲景妙用哉。
但大肉已脫。
大便自利者。
又當禁用。
(彙補) 痨瘵選方 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地黃湯養榮湯八珍湯(以上方俱見中風)生脈散(方見暑症)逍遙散(方見火症) 清甯膏潤肺不傷脾。
補脾不礙肺。
凡痨嗽吐血極效。
生地(十兩)麥冬(十兩)橘紅(三兩)桔梗(二兩)薏苡仁(八兩)川貝母(二兩) 龍眼肉(八兩)蘇州薄荷葉末(五錢) 用水煎膏。
将薏仁、貝母、薄荷為末。
拌入膏中。
噙化。
緩緩咽下。
拯陰湯治陰虛火動。
皮寒骨熱。
食少痰多。
咳嗽倦怠。
焦煩短氣。
生地(姜炒上)歸身(中)麥冬(中)白芍(中)五味(下)人參炙甘草(下)蓮肉(上不去衣)薏仁(中)橘紅(中)丹皮(中) 水煎。
徐徐呷之。
肺脈重按有力者。
去人參。
有血。
加阿膠、童便。
熱盛。
加地骨皮。
洩瀉。
減歸、地。
加山藥、茯苓。
倦甚。
加人參三錢。
咳者。
燥痰也。
加貝母、桑皮。
嗽者。
濕痰也。
加半夏、茯苓。
不寐。
加棗仁。
汗多亦用。
拯陽湯治勞傷氣耗。
倦怠懶言。
動作喘乏。
表熱自汗。
心煩。
遍身作痛。
人參(上)黃(上)肉桂(下)當歸(中酒炒)白術(中)甘草(下酒炒)橘紅(中)五味(下) 姜棗水煎服。
如煩熱口幹。
加生地。
氣浮心亂。
加丹參、棗仁。
咳嗽。
加麥冬。
挾濕。
加茯苓、蒼術。
脈沉遲。
加熟附。
脈實數。
去桂。
加生地。
胸悶。
倍橘皮。
加桔梗。
痰多。
加半夏、茯苓。
洩瀉。
加升、柴。
口渴。
加幹葛。
夏月去肉桂。
冬月加幹姜。
補肝散生地熟地當歸白芍藥石斛丹皮柴胡甘草十補丸即桂附八味丸。
加鹿茸、五味子各三兩。
秘傳黑虎丹(初服)下諸般痨蟲。
從大便中出。
視其蟲黃白者可治。
青黑者不治。
真牛黃(一錢)真阿魏(一錢)南木香(五錢)真雷丸(五錢)雞肫皮(用線雞肫皮洗淨焙幹二錢) 将藥研細末。
用使君子去殼研末二兩。
加前藥七錢。
将飛羅白面打糊丸。
如梧子大。
聽用。
小紅丸(次服) 錦紋大黃一兩。
加前藥末七錢。
煉蜜丸。
如黍米大。
外用朱砂為衣。
聽用。
打蟲化積丸(三服) 大黃(為末五兩五錢)槟榔(三兩)黑醜(頭末三兩五錢) 三味用面糊丸。
如梧子大。
聽用。
初服起于四更時。
用砂糖水化吞黑虎丹。
若壯盛者服二錢五分。
虛弱者服二錢。
二次五更時。
服小紅丸。
白糖水化吞。
如壯盛者服四十丸。
虛弱者服三十五丸。
三次天明。
服化積丸。
用片糖化水吞之。
壯盛者服三錢五分。
虛弱者服三錢。
蟲下為驗。
如無蟲。
過二三日再服。
至若收功保後。
常服河車地黃丸。
補其血氣而收全功。
如服後瀉不止者。
宜服異功散。
秦艽鼈甲散治風痨骨蒸壯熱。
肌肉削瘦。
脈弦數者。
秦艽知母當歸(各五錢)鼈甲(一兩)柴胡(一兩)烏梅(一枚) 青蒿(五葉)地骨皮(一兩) 神應丸治幹血痨病。
用此推陳緻新。
然後調理。
此方惟少男室女孀婦可用。
若男女交接者禁用。
大黃(四兩醋炙)鼈甲桃仁(各一兩)當歸生地(各八錢)黃芩人參甘草(各三錢) 用韭汁糊為丸。
每丸六錢。
朱砂為衣。
經閉。
紅花酒下。
骨蒸。
地骨皮。
咳嗽。
桑白皮。
俱用童便煎下。
擇除破日。
空心。
面東服。
少頃。
飲酒一杯。
至午後。
當利一二行為驗。
啜溫粥碗許。
忌葷冷油膩物。
此藥隻可一服。
病深者一月後再服除根。
不可多服。
灸痨蟲法用癸亥日。
灸兩腰眼低陷中之穴。
每穴灸艾七炷。
十一炷尤妙。
先隔一日點穴。
方睡至半夜子時。
一交癸亥日期。
便灸。
其蟲俱從大便中出。
即用火焚之。
并埋之深坑中。
咳嗽困倦。
遍身黃腫。
月事不行。
宜消其瘀血。
神應丸主之。
此即仲景大黃蟲丸、百痨丸二方變化而來。
世人遇五痨羸瘦。
用滋陰而不效。
每坐以待斃。
烏足以知仲景妙用哉。
但大肉已脫。
大便自利者。
又當禁用。
(彙補) 痨瘵選方 歸脾湯補中益氣湯地黃湯養榮湯八珍湯(以上方俱見中風)生脈散(方見暑症)逍遙散(方見火症) 清甯膏潤肺不傷脾。
補脾不礙肺。
凡痨嗽吐血極效。
生地(十兩)麥冬(十兩)橘紅(三兩)桔梗(二兩)薏苡仁(八兩)川貝母(二兩) 龍眼肉(八兩)蘇州薄荷葉末(五錢) 用水煎膏。
将薏仁、貝母、薄荷為末。
拌入膏中。
噙化。
緩緩咽下。
拯陰湯治陰虛火動。
皮寒骨熱。
食少痰多。
咳嗽倦怠。
焦煩短氣。
生地(姜炒上)歸身(中)麥冬(中)白芍(中)五味(下)人參炙甘草(下)蓮肉(上不去衣)薏仁(中)橘紅(中)丹皮(中) 水煎。
徐徐呷之。
肺脈重按有力者。
去人參。
有血。
加阿膠、童便。
熱盛。
加地骨皮。
洩瀉。
減歸、地。
加山藥、茯苓。
倦甚。
加人參三錢。
咳者。
燥痰也。
加貝母、桑皮。
嗽者。
濕痰也。
加半夏、茯苓。
不寐。
加棗仁。
汗多亦用。
拯陽湯治勞傷氣耗。
倦怠懶言。
動作喘乏。
表熱自汗。
心煩。
遍身作痛。
人參(上)黃(上)肉桂(下)當歸(中酒炒)白術(中)甘草(下酒炒)橘紅(中)五味(下) 姜棗水煎服。
如煩熱口幹。
加生地。
氣浮心亂。
加丹參、棗仁。
咳嗽。
加麥冬。
挾濕。
加茯苓、蒼術。
脈沉遲。
加熟附。
脈實數。
去桂。
加生地。
胸悶。
倍橘皮。
加桔梗。
痰多。
加半夏、茯苓。
洩瀉。
加升、柴。
口渴。
加幹葛。
夏月去肉桂。
冬月加幹姜。
補肝散生地熟地當歸白芍藥石斛丹皮柴胡甘草十補丸即桂附八味丸。
加鹿茸、五味子各三兩。
秘傳黑虎丹(初服)下諸般痨蟲。
從大便中出。
視其蟲黃白者可治。
青黑者不治。
真牛黃(一錢)真阿魏(一錢)南木香(五錢)真雷丸(五錢)雞肫皮(用線雞肫皮洗淨焙幹二錢) 将藥研細末。
用使君子去殼研末二兩。
加前藥七錢。
将飛羅白面打糊丸。
如梧子大。
聽用。
小紅丸(次服) 錦紋大黃一兩。
加前藥末七錢。
煉蜜丸。
如黍米大。
外用朱砂為衣。
聽用。
打蟲化積丸(三服) 大黃(為末五兩五錢)槟榔(三兩)黑醜(頭末三兩五錢) 三味用面糊丸。
如梧子大。
聽用。
初服起于四更時。
用砂糖水化吞黑虎丹。
若壯盛者服二錢五分。
虛弱者服二錢。
二次五更時。
服小紅丸。
白糖水化吞。
如壯盛者服四十丸。
虛弱者服三十五丸。
三次天明。
服化積丸。
用片糖化水吞之。
壯盛者服三錢五分。
虛弱者服三錢。
蟲下為驗。
如無蟲。
過二三日再服。
至若收功保後。
常服河車地黃丸。
補其血氣而收全功。
如服後瀉不止者。
宜服異功散。
秦艽鼈甲散治風痨骨蒸壯熱。
肌肉削瘦。
脈弦數者。
秦艽知母當歸(各五錢)鼈甲(一兩)柴胡(一兩)烏梅(一枚) 青蒿(五葉)地骨皮(一兩) 神應丸治幹血痨病。
用此推陳緻新。
然後調理。
此方惟少男室女孀婦可用。
若男女交接者禁用。
大黃(四兩醋炙)鼈甲桃仁(各一兩)當歸生地(各八錢)黃芩人參甘草(各三錢) 用韭汁糊為丸。
每丸六錢。
朱砂為衣。
經閉。
紅花酒下。
骨蒸。
地骨皮。
咳嗽。
桑白皮。
俱用童便煎下。
擇除破日。
空心。
面東服。
少頃。
飲酒一杯。
至午後。
當利一二行為驗。
啜溫粥碗許。
忌葷冷油膩物。
此藥隻可一服。
病深者一月後再服除根。
不可多服。
灸痨蟲法用癸亥日。
灸兩腰眼低陷中之穴。
每穴灸艾七炷。
十一炷尤妙。
先隔一日點穴。
方睡至半夜子時。
一交癸亥日期。
便灸。
其蟲俱從大便中出。
即用火焚之。
并埋之深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