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胃
關燈
小
中
大
附、濃樸。
少加枳實。
氣下墜不行。
加升、柴。
丹溪謂升柴二陳二術湯。
能使大便順而小便長。
蓋為濕痰滞于中。
緻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痞塞填悶。
以緻二便阻塞。
甚至小水不通者設。
二術燥脾濕。
二陳化痰氣。
升、柴引清氣上升。
清氣一升。
濁氣自降。
郁結開通。
津液四布。
濕流燥潤。
而小便長矣。
瘦人脾胃不和。
傳化失常。
大便幹燥。
口中燥渴。
心下飽悶。
多屬血虛。
宜健脾養血。
忌滲湧分利。
以白術、白芍、陳皮、甘草、麥芽、濃樸、姜炒黃連、當歸、麥冬之類。
如中焦濕熱太盛。
即是有餘。
須五苓平胃之類。
削其敦阜之土。
若病久。
或禀賦怯弱。
生冷油膩傷脾。
而虛悶痞滿不食者。
必以白術為君。
茯苓、陳皮、香、砂和中藥為佐。
若喜食而運化遲者。
以枳術加神曲、山楂、二陳、谷芽之類。
砂仁、白蔻。
氣味辛香。
俱能快膈開胃。
但恐積濕成熱。
故無火者宜之。
如胃弱面青。
面白淡黃。
手冷脈緩者。
稍加二味于參、苓、術、草中。
最效。
今人不知其性。
動言白蔻太克。
豈知楊仁齋雲。
虛人脾胃弱而痰食交滞成瘧者。
加白豆蔻使元氣運動。
而脾胃流通。
寒熱自解。
且東垣于補中調中諸方。
尚用草豆蔻之辛烈者。
何憚白豆蔻之辛平乎。
又食入倦怠迷悶。
辄欲小便者。
此元氣下陷。
補中益氣湯倍升、柴。
膈間痞悶不食。
面慘脈沉。
此是氣郁。
當從郁治。
不可填補。
凡補脾胃藥中。
須入補心藥。
蓋火能生土也。
即古方用益智仁之意。
脾胃選方 二陳湯(方見痰症)六君子湯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三方俱見中風)枳術丸(方見傷食)平胃散(方見暑症)小建中湯(方見勞倦) 參苓白術散治脾胃虛弱。
食少不進。
嘔吐瀉利。
或大病後。
扶脾助胃。
極效。
人參白術茯苓山藥扁豆(姜炒各一兩半)甘草桔梗薏苡仁蓮肉(各一兩) 末之。
每服二錢。
棗湯下。
張三錫加麥芽一兩。
砂仁三錢。
山楂五錢。
為丸屢效。
有痰。
加半夏八錢。
若脾弱多燥結者。
以前本方入豬肚中。
縫緊煮爛。
搗丸服。
健脾丸如無他症。
但食後不能傳化。
因而食少者用之。
人參白術(各四兩)山楂肉(一兩半)麥芽橘皮(各一兩) 或再加砂仁。
或木香、荷葉煮陳谷芽。
米粥為丸。
如四肢倦怠。
面色痿黃。
口淡食少。
耳鳴。
本方加炙甘草五錢。
茯苓二兩。
便瀉。
加山藥、扁豆、蓮肉、肉果。
如有濕痰。
加半夏一兩。
膽星一兩半。
蛤粉、赤苓各一兩。
以神曲糊丸。
如有火。
嘈雜惡心。
加炒山栀一兩。
黃連五錢。
水泛丸。
如多郁。
心下不舒。
食少倦怠。
婦女多有此症。
去人參。
加香附五兩。
川芎一兩半。
神曲糊丸。
如血少腸胃枯澀。
口幹便秘。
皮膚枯燥。
食不能運。
婦人經血衰少。
淡白色。
加當歸、白芍各二兩。
撫芎、麥冬、柏子仁各一兩。
建糖丸。
治中湯治脾胃不和。
中滿嘔逆。
惡心洩瀉。
人參幹姜白術(各一錢)陳皮青皮甘草(各七分) 水煎。
枳縮二陳湯即二陳湯加枳殼、砂仁。
濃樸溫中湯治脾胃着寒。
停食。
陳皮濃樸幹姜茯苓(各八分)甘草木香(各五分) 水煎。
人參開胃湯治脾虛停食。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神曲麥芽砂仁濃樸丁香藿香蓮肉生姜棗肉水煎。
七味白術散治脾胃虛而伏火。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幹葛藿香木香椒術養脾丸治脾胃虛而着濕。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川椒麥芽蒼術幹姜砂仁實脾飲(濟生)治脾虛挾寒濕腫脹。
白術茯苓濃樸木香木瓜草果幹姜大腹皮附子(炮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
水一鐘。
姜三片。
棗一枚。
煎服。
少加枳實。
氣下墜不行。
加升、柴。
丹溪謂升柴二陳二術湯。
能使大便順而小便長。
蓋為濕痰滞于中。
緻清陽不升。
濁陰不降。
痞塞填悶。
以緻二便阻塞。
甚至小水不通者設。
二術燥脾濕。
二陳化痰氣。
升、柴引清氣上升。
清氣一升。
濁氣自降。
郁結開通。
津液四布。
濕流燥潤。
而小便長矣。
瘦人脾胃不和。
傳化失常。
大便幹燥。
口中燥渴。
心下飽悶。
多屬血虛。
宜健脾養血。
忌滲湧分利。
以白術、白芍、陳皮、甘草、麥芽、濃樸、姜炒黃連、當歸、麥冬之類。
如中焦濕熱太盛。
即是有餘。
須五苓平胃之類。
削其敦阜之土。
若病久。
或禀賦怯弱。
生冷油膩傷脾。
而虛悶痞滿不食者。
必以白術為君。
茯苓、陳皮、香、砂和中藥為佐。
若喜食而運化遲者。
以枳術加神曲、山楂、二陳、谷芽之類。
砂仁、白蔻。
氣味辛香。
俱能快膈開胃。
但恐積濕成熱。
故無火者宜之。
如胃弱面青。
面白淡黃。
手冷脈緩者。
稍加二味于參、苓、術、草中。
最效。
今人不知其性。
動言白蔻太克。
豈知楊仁齋雲。
虛人脾胃弱而痰食交滞成瘧者。
加白豆蔻使元氣運動。
而脾胃流通。
寒熱自解。
且東垣于補中調中諸方。
尚用草豆蔻之辛烈者。
何憚白豆蔻之辛平乎。
又食入倦怠迷悶。
辄欲小便者。
此元氣下陷。
補中益氣湯倍升、柴。
膈間痞悶不食。
面慘脈沉。
此是氣郁。
當從郁治。
不可填補。
凡補脾胃藥中。
須入補心藥。
蓋火能生土也。
即古方用益智仁之意。
脾胃選方 二陳湯(方見痰症)六君子湯八味丸補中益氣湯(三方俱見中風)枳術丸(方見傷食)平胃散(方見暑症)小建中湯(方見勞倦) 參苓白術散治脾胃虛弱。
食少不進。
嘔吐瀉利。
或大病後。
扶脾助胃。
極效。
人參白術茯苓山藥扁豆(姜炒各一兩半)甘草桔梗薏苡仁蓮肉(各一兩) 末之。
每服二錢。
棗湯下。
張三錫加麥芽一兩。
砂仁三錢。
山楂五錢。
為丸屢效。
有痰。
加半夏八錢。
若脾弱多燥結者。
以前本方入豬肚中。
縫緊煮爛。
搗丸服。
健脾丸如無他症。
但食後不能傳化。
因而食少者用之。
人參白術(各四兩)山楂肉(一兩半)麥芽橘皮(各一兩) 或再加砂仁。
或木香、荷葉煮陳谷芽。
米粥為丸。
如四肢倦怠。
面色痿黃。
口淡食少。
耳鳴。
本方加炙甘草五錢。
茯苓二兩。
便瀉。
加山藥、扁豆、蓮肉、肉果。
如有濕痰。
加半夏一兩。
膽星一兩半。
蛤粉、赤苓各一兩。
以神曲糊丸。
如有火。
嘈雜惡心。
加炒山栀一兩。
黃連五錢。
水泛丸。
如多郁。
心下不舒。
食少倦怠。
婦女多有此症。
去人參。
加香附五兩。
川芎一兩半。
神曲糊丸。
如血少腸胃枯澀。
口幹便秘。
皮膚枯燥。
食不能運。
婦人經血衰少。
淡白色。
加當歸、白芍各二兩。
撫芎、麥冬、柏子仁各一兩。
建糖丸。
治中湯治脾胃不和。
中滿嘔逆。
惡心洩瀉。
人參幹姜白術(各一錢)陳皮青皮甘草(各七分) 水煎。
枳縮二陳湯即二陳湯加枳殼、砂仁。
濃樸溫中湯治脾胃着寒。
停食。
陳皮濃樸幹姜茯苓(各八分)甘草木香(各五分) 水煎。
人參開胃湯治脾虛停食。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陳皮半夏神曲麥芽砂仁濃樸丁香藿香蓮肉生姜棗肉水煎。
七味白術散治脾胃虛而伏火。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幹葛藿香木香椒術養脾丸治脾胃虛而着濕。
人參白術茯苓甘草川椒麥芽蒼術幹姜砂仁實脾飲(濟生)治脾虛挾寒濕腫脹。
白術茯苓濃樸木香木瓜草果幹姜大腹皮附子(炮各一兩)甘草(炙五錢) 每服四錢。
水一鐘。
姜三片。
棗一枚。
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