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不可下病脈證并治

關燈
黃者,若下之,則兩目閉。

    貪水者,脈必厥,其聲嘤,咽喉塞;若發汗,則戰栗,陰陽俱虛。

    惡水者,若下之,則裡冷不嗜食,大便完谷出;若發汗,則口中傷,舌上白胎,煩躁,脈數實,不大便,六七日後,必便血;若發汗,則小便自利也。

     下利,脈大者,虛也,以其強下之故也。

    設脈浮革,固爾腸鳴者,屬當歸四逆湯主之。

    

譯文

關脈濡而弱,寸脈反見微,尺脈反見澀。

    微主陽氣不足,澀主陰血虧虛。

    陽氣不足,就容易出現中風多汗,煩躁;陰血不足,就會出現形寒怕冷、四肢厥冷。

    陽虛不能用攻下法,誤用攻下,就會導緻心下痞結脹硬的變證。

     臍右有氣築築然跳動,是肝氣虛,不能用攻下法。

    如果誤用攻下,就會導緻津液内竭,出現咽喉與鼻中幹燥、頭目昏眩、心慌等證。

     臍左有氣築築然跳動,是肝氣虛,不能攻下。

    誤用攻下,就會形成腹中拘攣疼痛,飲食不進,氣築築然跳動更加厲害,雖然身上發熱,卻要蜷曲而卧。

     臍上有氣築築然跳動,是心氣虛,不能攻下。

    誤用攻下,緻陰虛内熱,就會出現掌心發熱、身上體表覺冷,卻又發熱汗出,想用冷水澆洗。

     臍下有氣築築然跳動,是腎氣虛,不能用攻下法。

    誤用攻下就會導緻腎陽更虛,陰寒更甚,出現腰部脹滿、驟然站起即感頭暈、飲食不消化、瀉下盡是不消化的食物、心下痞塞等證。

     咽喉閉塞的病症,不能用攻下法。

    如果誤用攻下,就會導緻湯水喝不進,蜷曲而卧,身體拘急疼痛,腹瀉一天數十次。

     凡是表有實邪的,不能攻下。

    如果誤用攻下就會引起身發微熱、脈搏摸不到、四肢厥冷、齊腹中部發熱等變證。

     凡是虛證,不能用攻下法。

    如果誤用攻下,就會導緻口渴很甚。

    如果渴而想喝水的,為陽氣未竭,其預後較好,容易治愈;如果渴又不願喝水的,為陽氣已竭,其病情嚴重。

     關部脈濡而弱,寸部脈反弦,尺部脈反微。

    弦是陽氣擾動在上,微是陰寒盛于下,上雖實而下焦虛寒,所以病人喜歡溫暖。

    由于正氣本虛,所以不能攻下。

    脈微而咳嗽、吐痰,是陽氣虛弱、水寒犯肺所緻,不能攻下。

    如果誤用攻下,咳嗽雖止,卻引起腹瀉不止,胸中疼痛而煩擾不安,有如蟲咬,食粥就立即吐出,小便不通暢,兩脅拘急疼痛,氣喘呼吸困難,頸部及背部拘急牽引不舒,臂部麻木,失去知覺。

    如果虛寒甚極,則反見汗出,身冷如冰,眼睛看不清物體,言語喋喋不休,食欲旺盛,進食很多,這就是除中,此時病人雖然想說話,卻舌體縮短、強硬,不能運轉。

     關脈濡弱,寸脈浮,尺脈數。

    浮為陽虛,數是陰血少。

    陽氣虛弱不能固外,所以自汗出而怕冷;陰血少,不能濡潤溫養,所以身體疼痛、振戰寒栗。

    如果關脈微弱,為中氣虛衰,所以胸中憋悶難受,喘息,出汗,呼吸困難,呼吸牽引胸脅疼痛,時發寒戰,好象瘧疾一樣。

    如果誤用攻下,就會導緻脈數、發熱、發狂奔走、如見鬼狀、胃脘部痞塞、小便淋漓不暢、小腹部堅硬、尿血等變證。

     脈象濡而緊,濡是衛氣虛弱,緊是營中受寒。

    陽氣不足,衛中風邪,所以發熱、怕冷;營受寒邪,胃中虛冷,所以微微嘔吐、心煩不安。

    證屬陽虛兼表,治當扶陽解表。

    醫生卻認為肌表熱甚,單用解肌發表藥治療,緻汗出亡陽,所以煩躁不安,胃脘部痞脹硬結;表裡俱虛,所以驟然站起即感頭暈,自覺肌表發熱,苦悶不能安眠。

    醫生仍不知道胃中虛寒、下焦寒甚,不循辨證論治規律,反而用冷水澆灌病人身上,體表之熱雖然立即消退,卻引起寒栗振戰,須蓋幾床棉被。

    結果又導緻汗出、頭目昏暈、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