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陽明病脈證并治法
關燈
小
中
大
如果僅見頭部出汗,到頸部為止,身上無汗,小便不通暢,口渴想喝湯水,這是濕熱郁滞在裡,勢必出現肌膚發黃,用茵陳蒿湯主治。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栀子十四枚,剖開大黃二兩,去皮以上三味藥,用水一鬥二升,先加入茵陳煎煮,煮去水分六升,再加另二味藥,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服藥後小便應當通暢,并見尿色紅,象皂莢汁一樣,經過一晚上後,腹脹應當減輕,這是因為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去的緣故。
陽明病,病人健忘的,是體内一定有蓄血。
由于瘀血久停,氣血阻滞,所以使人健忘。
其大便雖然硬結,但容易解出,并且顔色一定是黑的,宜用抵當湯攻下瘀血。
陽明病,用瀉下藥攻下後,出現心中煩躁異常,如果是腸中燥屎阻結所緻的,可以攻下,适宜用大承氣湯。
如果腹部輕微脹滿,大便始出幹硬,後出稀溏的,則不能攻下。
病人不解大便五六天,臍腹部疼痛,煩躁不安,定時發作,這是腸中有燥屎阻結,所以導緻大便秘結。
病人心煩、發熱,經過發汗,病已解除。
現又出現午後發潮熱,好象發瘧疾一樣的,這是邪傳陽明。
如果脈象實的,宜用攻下法治療;如果脈象浮虛的,宜用發汗法治療。
攻下用大承氣湯,發汗用桂枝湯。
用峻瀉藥攻下後,病人又出現六七天不解大便,煩躁不解,腹部脹滿疼痛的,這是腸中有燥屎的緣故,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下後餘熱未盡,與腸内宿食相結合而成燥屎,适宜用大承氣湯治療。
病人小便不通暢,大便忽而困難,忽而容易,時而有輕度發熱,氣喘,頭昏目眩,不能平卧的,這是腸中有燥屎,宜用大承氣湯攻下燥屎。
進食後想嘔吐的,屬陽明胃寒證,可用吳茱萸湯主治。
如果服吳茱萸湯後嘔吐反而增劇的,則不屬胃中虛寒,而是上焦有熱。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四味藥,用水七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每天服三次。
太陽病,寸部脈緩,關部脈浮,尺部脈弱,病人發熱,汗出,怕冷,不嘔吐,心下痞滿不适的,這是醫生誤用攻下所緻。
假如沒有誤下,病人出現不怕冷而口渴的,這是邪傳陽明。
如果小便次數多的,大便一定幹硬,其人雖然十餘天不解大便,也沒有什麼痛苦。
如果是胃中津液不足所緻的口渴想要喝水的,可以給予少量湯水,以補充津液,津液恢複,則病可愈。
如果是水飲内蓄、氣不化津所緻的口渴的,宜用五苓散通陽化氣行水。
如果是其它原因所緻口渴的,可根據病情,依法施治。
脈象浮取微弱和緩、汗出少時,是正氣驅邪,津液未傷,邪去正安,病得痊愈。
如果汗出多的,則是汗出太過,津液勢必損傷。
脈象浮而充實有力,主表有實邪,當用發汗解表法治療,如果汗出多的,也是汗出太過。
汗出太過,就會導緻津液損傷,陽熱盛于裡,大便因而硬結。
脈浮而芤,浮主陽氣盛,芤主陰血虛,浮脈與芤脈相合,胃氣偏亢則生熱,陽熱亢盛至極,陰液虧虛,因而形成大便硬結之證。
趺陽脈浮而澀,浮主胃熱亢盛,澀是小便頻數,陰液不足。
胃熱津虧,腸中幹燥,大便因而硬結。
這是脾不能為胃轉輸津液所緻,用麻子仁丸主治。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樸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炒,另外研成膏脂狀以上六味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十丸,每日服三次,并逐漸加量,直至病愈為度。
太陽病,經過三天,用發汗法治療而病不解除,高熱熾盛的,是轉屬陽明,用調胃承氣湯主治。
傷寒表證,使用吐法後,出現腹部脹滿硬痛的,用調胃承氣湯主治。
太陽表證,用催吐、攻下或發汗後,出現輕微心煩,小便頻數,大便硬結的,用小承氣湯和暢胃氣、攻下裡實,就可痊愈。
患病二、三天,脈象弱,無太陽、少陽見證,煩躁不安,胃脘部痞脹硬結,到了四五天,雖見能夠飲食,也應先給予少量小承氣湯,以微微調暢胃氣,使病情稍挫,到了第六天,再給予小承氣湯一升。
如果大便不解六七天,而小便短少的,則津液當還于腸中,雖然不能飲食,也不是燥屎内結,而是大便初出幹硬,後出稀溏,如果攻下必成溏洩。
必須小便通利,大便始會堅硬,才可攻下,宜用大承氣湯。
外感病六七天,出現視物模糊不清,眼球轉動不靈活,既無頭痛畏寒等表證,又無谵語、腹滿痛等裡證,大便難以解出,體表有輕微發熱的,這是燥熱内結成實,而又真陰欲涸,應急下急陰,适宜用大承氣湯。
陽明府實證,又見發熱、汗出多的,應急下存陰,宜用大承氣湯。
發汗以後,不僅病未解除,反而出現腹部脹滿疼痛,是發汗傷津,燥熱迅速内結成實,應急下存陰,宜用大承氣湯。
腹部脹滿持續不減輕,即使減輕,也微不足道的,是實邪内阻的征象,應當攻下,可用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兩經合病,邪熱下迫大腸,勢必發生腹瀉。
如果木不克土,而見實大滑數之脈,與陽明實熱相符的,是順證;如果木邪克土,純見少陽弦脈的,是逆證。
現脈象滑而數,是陽明有宿食内停、宿滞内阻,應當攻下宿滞,可用大承氣湯。
病人發熱七、八天,既無頭痛、畏寒等太陽表證,又無腹滿谵語等陽明裡證,雖然脈象浮數,也可用瀉下法洩熱。
假如已經攻下,脈浮已除,而脈數不解,是氣分之熱已解而血分之熱未除,邪熱與瘀血相合,所以出現容易饑餓,能夠飲食,六七天不解大便。
這是瘀血停蓄,宜用抵當湯攻下瘀血。
如果攻下後脈數不除,而又腹瀉不止的,是熱邪下迫,勢必會出現協熱下利、解膿血便的變證。
傷寒病,發汗以後,出現全身及兩目發黃,這是因為發汗太過,損傷中陽,寒濕郁滞在裡不解的緣故,治療應當溫化寒濕,不可用攻下法。
外感病六七天,皮膚發黃如橘子色,小便不通暢,腹部稍感脹滿的,用茵陳蒿湯主治。
外感病,症見皮膚發黃,發熱的,用栀子柏皮湯主治。
栀子柏皮湯方 肥栀子十五個,剖開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以上三味藥,用水四升,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外感病,濕熱郁滞在裡,身體必定發黃,如果兼有頭痛、畏寒、無汗、身癢等表證的,用麻黃連轺赤小豆湯主治。
麻黃連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連轺二兩,即連翹根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剖開生梓白皮切細,一升生姜二兩,切片甘草二兩,炙以上八味藥,用雨水一鬥,先加入麻黃煎煮一、二滾,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藥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半天服完。
茵陳蒿湯方 茵陳蒿六兩栀子十四枚,剖開大黃二兩,去皮以上三味藥,用水一鬥二升,先加入茵陳煎煮,煮去水分六升,再加另二味藥,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
服藥後小便應當通暢,并見尿色紅,象皂莢汁一樣,經過一晚上後,腹脹應當減輕,這是因為濕熱之邪從小便而去的緣故。
陽明病,病人健忘的,是體内一定有蓄血。
由于瘀血久停,氣血阻滞,所以使人健忘。
其大便雖然硬結,但容易解出,并且顔色一定是黑的,宜用抵當湯攻下瘀血。
陽明病,用瀉下藥攻下後,出現心中煩躁異常,如果是腸中燥屎阻結所緻的,可以攻下,适宜用大承氣湯。
如果腹部輕微脹滿,大便始出幹硬,後出稀溏的,則不能攻下。
病人不解大便五六天,臍腹部疼痛,煩躁不安,定時發作,這是腸中有燥屎阻結,所以導緻大便秘結。
病人心煩、發熱,經過發汗,病已解除。
現又出現午後發潮熱,好象發瘧疾一樣的,這是邪傳陽明。
如果脈象實的,宜用攻下法治療;如果脈象浮虛的,宜用發汗法治療。
攻下用大承氣湯,發汗用桂枝湯。
用峻瀉藥攻下後,病人又出現六七天不解大便,煩躁不解,腹部脹滿疼痛的,這是腸中有燥屎的緣故,之所以這樣,是因為下後餘熱未盡,與腸内宿食相結合而成燥屎,适宜用大承氣湯治療。
病人小便不通暢,大便忽而困難,忽而容易,時而有輕度發熱,氣喘,頭昏目眩,不能平卧的,這是腸中有燥屎,宜用大承氣湯攻下燥屎。
進食後想嘔吐的,屬陽明胃寒證,可用吳茱萸湯主治。
如果服吳茱萸湯後嘔吐反而增劇的,則不屬胃中虛寒,而是上焦有熱。
吳茱萸湯方 吳茱萸一升,洗人參三兩生姜六兩,切片大棗十二枚,剖開以上四味藥,用水七升,煎煮成二升,去掉藥渣,每次溫服七合,每天服三次。
太陽病,寸部脈緩,關部脈浮,尺部脈弱,病人發熱,汗出,怕冷,不嘔吐,心下痞滿不适的,這是醫生誤用攻下所緻。
假如沒有誤下,病人出現不怕冷而口渴的,這是邪傳陽明。
如果小便次數多的,大便一定幹硬,其人雖然十餘天不解大便,也沒有什麼痛苦。
如果是胃中津液不足所緻的口渴想要喝水的,可以給予少量湯水,以補充津液,津液恢複,則病可愈。
如果是水飲内蓄、氣不化津所緻的口渴的,宜用五苓散通陽化氣行水。
如果是其它原因所緻口渴的,可根據病情,依法施治。
脈象浮取微弱和緩、汗出少時,是正氣驅邪,津液未傷,邪去正安,病得痊愈。
如果汗出多的,則是汗出太過,津液勢必損傷。
脈象浮而充實有力,主表有實邪,當用發汗解表法治療,如果汗出多的,也是汗出太過。
汗出太過,就會導緻津液損傷,陽熱盛于裡,大便因而硬結。
脈浮而芤,浮主陽氣盛,芤主陰血虛,浮脈與芤脈相合,胃氣偏亢則生熱,陽熱亢盛至極,陰液虧虛,因而形成大便硬結之證。
趺陽脈浮而澀,浮主胃熱亢盛,澀是小便頻數,陰液不足。
胃熱津虧,腸中幹燥,大便因而硬結。
這是脾不能為胃轉輸津液所緻,用麻子仁丸主治。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芍藥半斤枳實半斤,炙大黃一斤,去皮厚樸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炒,另外研成膏脂狀以上六味藥,共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服十丸,每日服三次,并逐漸加量,直至病愈為度。
太陽病,經過三天,用發汗法治療而病不解除,高熱熾盛的,是轉屬陽明,用調胃承氣湯主治。
傷寒表證,使用吐法後,出現腹部脹滿硬痛的,用調胃承氣湯主治。
太陽表證,用催吐、攻下或發汗後,出現輕微心煩,小便頻數,大便硬結的,用小承氣湯和暢胃氣、攻下裡實,就可痊愈。
患病二、三天,脈象弱,無太陽、少陽見證,煩躁不安,胃脘部痞脹硬結,到了四五天,雖見能夠飲食,也應先給予少量小承氣湯,以微微調暢胃氣,使病情稍挫,到了第六天,再給予小承氣湯一升。
如果大便不解六七天,而小便短少的,則津液當還于腸中,雖然不能飲食,也不是燥屎内結,而是大便初出幹硬,後出稀溏,如果攻下必成溏洩。
必須小便通利,大便始會堅硬,才可攻下,宜用大承氣湯。
外感病六七天,出現視物模糊不清,眼球轉動不靈活,既無頭痛畏寒等表證,又無谵語、腹滿痛等裡證,大便難以解出,體表有輕微發熱的,這是燥熱内結成實,而又真陰欲涸,應急下急陰,适宜用大承氣湯。
陽明府實證,又見發熱、汗出多的,應急下存陰,宜用大承氣湯。
發汗以後,不僅病未解除,反而出現腹部脹滿疼痛,是發汗傷津,燥熱迅速内結成實,應急下存陰,宜用大承氣湯。
腹部脹滿持續不減輕,即使減輕,也微不足道的,是實邪内阻的征象,應當攻下,可用大承氣湯。
陽明少陽兩經合病,邪熱下迫大腸,勢必發生腹瀉。
如果木不克土,而見實大滑數之脈,與陽明實熱相符的,是順證;如果木邪克土,純見少陽弦脈的,是逆證。
現脈象滑而數,是陽明有宿食内停、宿滞内阻,應當攻下宿滞,可用大承氣湯。
病人發熱七、八天,既無頭痛、畏寒等太陽表證,又無腹滿谵語等陽明裡證,雖然脈象浮數,也可用瀉下法洩熱。
假如已經攻下,脈浮已除,而脈數不解,是氣分之熱已解而血分之熱未除,邪熱與瘀血相合,所以出現容易饑餓,能夠飲食,六七天不解大便。
這是瘀血停蓄,宜用抵當湯攻下瘀血。
如果攻下後脈數不除,而又腹瀉不止的,是熱邪下迫,勢必會出現協熱下利、解膿血便的變證。
傷寒病,發汗以後,出現全身及兩目發黃,這是因為發汗太過,損傷中陽,寒濕郁滞在裡不解的緣故,治療應當溫化寒濕,不可用攻下法。
外感病六七天,皮膚發黃如橘子色,小便不通暢,腹部稍感脹滿的,用茵陳蒿湯主治。
外感病,症見皮膚發黃,發熱的,用栀子柏皮湯主治。
栀子柏皮湯方 肥栀子十五個,剖開甘草一兩,炙黃柏二兩以上三味藥,用水四升,煎煮成一升半,去掉藥渣,分兩次溫服。
外感病,濕熱郁滞在裡,身體必定發黃,如果兼有頭痛、畏寒、無汗、身癢等表證的,用麻黃連轺赤小豆湯主治。
麻黃連轺赤小豆湯方 麻黃二兩,去節連轺二兩,即連翹根杏仁四十個,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棗十二枚,剖開生梓白皮切細,一升生姜二兩,切片甘草二兩,炙以上八味藥,用雨水一鬥,先加入麻黃煎煮一、二滾,除去上面的白沫,再加入其他藥物,共煎煮成三升,去掉藥渣,分三次溫服,半天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