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樓玉鑰續編
關燈
小
中
大
橘葉燒酒頻服。
咽中結塊如核危困欲死此危證也。
飲食不通,射幹、牛舌葉汁、海藻俱能治此症,總不若百靈丸最佳。
用百草霜研細,蜜丸,如芡實大,新汲水化下;甚者不過四五丸,效。
咽瘡鼻爛咽喉内生瘡,鼻孔内亦爛,此症若作喉風治之,立死。
宜用白霜梅一個、燒、存性,枯礬一錢,山甲珠一錢,共為細末。
吹喉中,效。
喉瘡潰爛喉瘡已破,瘡口疼痛,難進飲食,用豬腦髓蒸熟,以姜醋調和食之,自愈。
感寒喉閉不能咽用大附子一枚,削去皮、臍,切作大片,以蜜塗炙,令黃納口中,噙咽其津,甘味盡,又炙一片而噙咽之。
鼻生紅線櫻珠咽痛用諸藥不效,丹溪雲: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條紅線,如發懸一黑泡,大如櫻桃,垂挂到咽門而止,緻口中飲食不能入,須用土牛膝根擇其直而獨條者,洗淨,搗取汁。
入好醋三五匙和勻,滴入鼻孔内,自然絲斷珠破,吐出瘀血其病立安。
梅核氣痰氣滞塞于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狀如梅核,此因濕熱内郁,痰氣凝結,治法宜開郁順氣消痰,加味二陳主之。
用韭汁一杯,姜汁、牛乳各半杯,和勻,細細溫服,即效。
喉中如有物妨悶此肺胃壅滞風熱,客搏結于咽喉使然。
憂愁思慮,氣逆痰結,亦皆能生此疾,射幹湯主之。
用逍遙二陳加減亦妙。
喉中如有炙脔食噎即塞用杵頭糠二合,研極細,蜜丸,彈子大,每空心噙化一丸,愈為度。
岫雲山人曰:上二症皆梅核氣之類也。
經雲:膽病喉仲介介然,取陽明陵泉。
心咳之狀,喉仲介介如梗狀,取心之俞,亦此類也。
心之俞即太陵穴口瘡。
口瘡由心脾積熱,又有胃氣弱,谷氣少,上發為口瘡者,其服涼藥不效,乃肝脾之氣不足,虛火上泛而無制,宜用理中湯,收其浮遊之火,外以上肉桂末吹之。
若吐瀉後口中生瘡,亦是虛火,宜理中湯。
忌寒涼。
口糜《聖濟論》雲:膀胱移熱于小腸,隔腸不便,上為口糜。
夫小腸之脈絡心,循咽下膈,抵胃,陰陽和平,水谷入胃,小腸受之,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今熱氣厥逆膀胱反移熱于小腸,胃之水谷不得轉輸于下,則小腸塞隔而不便,上則令口生瘡而糜爛也。
大抵心胃壅熱,則必熏蒸于上,不可概以敷藥,當求其本而治之。
口舌狀如無皮,曰口瘡。
口舌糜爛,曰口糜。
當先用淨絲線蘸水輕攪痛者,可治。
不痛者,難愈。
無血出者,危。
攪過用口疳藥吹之,服藥宜細辨虛實,西瓜絕妙。
冬日以西瓜皮燒灰噙之,五苓導赤合用亦神效。
岫雲山人曰:此症有曆用諸藥不效者,餘切其脈,雲浮大而數,重。
按:無力,虛火上炎也。
投以炙、熟地、歸芍、白術等藥而愈。
燕口瘡口角生瘡疼痛微腫,濕爛有汁,此脾胃有熱,上攻口唇,與津液相搏所緻。
以亂發燒灰存性,米飲調服,即以此敷之。
蒸飯,飯甑蓋上汽水洗,亦妙。
口菌生牙龈肉上隆起,形如蕈,或如木耳,紫黑色,此火盛血熱氣滞所緻。
用口疳藥吹之,或用醋漱口,茄母蒂燒灰,鹽拌、醋調時,時擦之,以愈為度。
口中懸癰生于上,發紫泡者是,宜用銀針挑破,吹口疳藥,或用碧丹亦妙。
鵝口一名雪口。
小兒初生,月内滿口滿舌生白屑者是也。
宜先将絲綿攪去。
白屑以口疳藥頻吹之。
白僵蠶,洗淨,炒黃色,為末,蜜和敷之,立效。
口臭連翹為末,糊丸,食韭蒜之後,茶吞二三錢,口中濁氣,化為清氣此内府秘方。
口唇腫黑痛癢不可忍先以瓷鋒砭去惡血,再用青綠古文錢磨豬油塗之,甚良。
繭唇唇腫白皮皴裂如蠶繭狀,或唇下腫如黑棗,或本細末大,或如栗如瘤,皆七情動火傷血,或心火傳脾,或濃味積熱,須要審本症,察兼症,補脾氣,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除,腫自消。
補中益氣加栀、芍、丹皮最妙。
逍遙歸脾亦可參用。
若誤進清熱消毒之劑,或用藥線結去之,必變為翻花敗症。
凡繭唇緊小,不若誤進清熱消毒之劑,或用藥線結去之,必變為翻花敗症。
凡繭唇緊小,不能開合,難進飲食者,不治。
唇生核腫痛如彈先針去惡血,次用牛膝燒灰,存性,新汲水調塗之,内服防風湯。
唇瘡此氣郁也。
白荷花瓣貼之,甑上氣水洗之,俱效。
白梅花瓣貼之,神驗。
如開裂出血者,立止。
傷寒狐惑症,上唇生瘡聲啞者,蟲食肛也。
下唇生瘡咽幹者,蟲食髒也,皆因腹熱食少,腸胃空虛,三蟲求食之故。
與上所謂唇瘡,又當别論。
用川連、犀角、烏梅、木香、雄黃、桃仁等味,煎服。
唇緊燥裂生瘡青皮燒灰存性,豬脂調塗。
喉痹舌卷按《素問》曰:邪客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幹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壯又曰:手陽明之經,其病肢痛,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度,以痛為輸。
其傷寒舌卷者,又當别論。
子舌(再見)即重舌,痰也,熱也。
桑皮、僵蠶發灰為末,以醋調敷,金丹吹之最妙。
或蒲黃、黃柏末敷之,亦神。
紫雪亦可針去惡血,亦捷。
木舌(再見)即舌腫色如豬肝,不能轉動,或滿口脹塞,粥藥不入,是心脾壅熱,宜先于舌尖或舌兩旁,刺出紫血,次用筋卷絲綿蘸甘草水潤其唇舌,以蒲黃、幹姜、冰片為末,四面頻吹,杜其延蔓。
若唇燥難吹,可取蜜潤之。
蒲黃用生者。
若出血,用炒,并多加冰片煎劑,用犀角、玄參、升麻、枳殼、生甘草、陳膽星。
大便閉加大黃,小便閉加六一散。
木舌異症舌下腫起,狀如白棗,有青紫筋,初起不痛不寒,熱漸漸腫大,系憂郁所緻。
舌下紫筋,名舌系,通乎腎。
若色白而腫,不治。
初用金碧各半,後用金丹煎。
舌忽腫脹心脾二經受風邪,則舌本強不能卷舒,久或熱氣加之則腫。
筋脈脹急,勢連咽喉,礙于呼
咽中結塊如核危困欲死此危證也。
飲食不通,射幹、牛舌葉汁、海藻俱能治此症,總不若百靈丸最佳。
用百草霜研細,蜜丸,如芡實大,新汲水化下;甚者不過四五丸,效。
咽瘡鼻爛咽喉内生瘡,鼻孔内亦爛,此症若作喉風治之,立死。
宜用白霜梅一個、燒、存性,枯礬一錢,山甲珠一錢,共為細末。
吹喉中,效。
喉瘡潰爛喉瘡已破,瘡口疼痛,難進飲食,用豬腦髓蒸熟,以姜醋調和食之,自愈。
感寒喉閉不能咽用大附子一枚,削去皮、臍,切作大片,以蜜塗炙,令黃納口中,噙咽其津,甘味盡,又炙一片而噙咽之。
鼻生紅線櫻珠咽痛用諸藥不效,丹溪雲:此非咽痛,乃是鼻中生一條紅線,如發懸一黑泡,大如櫻桃,垂挂到咽門而止,緻口中飲食不能入,須用土牛膝根擇其直而獨條者,洗淨,搗取汁。
入好醋三五匙和勻,滴入鼻孔内,自然絲斷珠破,吐出瘀血其病立安。
梅核氣痰氣滞塞于咽喉之間,咯不出,咽不下,狀如梅核,此因濕熱内郁,痰氣凝結,治法宜開郁順氣消痰,加味二陳主之。
用韭汁一杯,姜汁、牛乳各半杯,和勻,細細溫服,即效。
喉中如有物妨悶此肺胃壅滞風熱,客搏結于咽喉使然。
憂愁思慮,氣逆痰結,亦皆能生此疾,射幹湯主之。
用逍遙二陳加減亦妙。
喉中如有炙脔食噎即塞用杵頭糠二合,研極細,蜜丸,彈子大,每空心噙化一丸,愈為度。
岫雲山人曰:上二症皆梅核氣之類也。
經雲:膽病喉仲介介然,取陽明陵泉。
心咳之狀,喉仲介介如梗狀,取心之俞,亦此類也。
心之俞即太陵穴口瘡。
口瘡由心脾積熱,又有胃氣弱,谷氣少,上發為口瘡者,其服涼藥不效,乃肝脾之氣不足,虛火上泛而無制,宜用理中湯,收其浮遊之火,外以上肉桂末吹之。
若吐瀉後口中生瘡,亦是虛火,宜理中湯。
忌寒涼。
口糜《聖濟論》雲:膀胱移熱于小腸,隔腸不便,上為口糜。
夫小腸之脈絡心,循咽下膈,抵胃,陰陽和平,水谷入胃,小腸受之,通調水道,下輸膀胱,今熱氣厥逆膀胱反移熱于小腸,胃之水谷不得轉輸于下,則小腸塞隔而不便,上則令口生瘡而糜爛也。
大抵心胃壅熱,則必熏蒸于上,不可概以敷藥,當求其本而治之。
口舌狀如無皮,曰口瘡。
口舌糜爛,曰口糜。
當先用淨絲線蘸水輕攪痛者,可治。
不痛者,難愈。
無血出者,危。
攪過用口疳藥吹之,服藥宜細辨虛實,西瓜絕妙。
冬日以西瓜皮燒灰噙之,五苓導赤合用亦神效。
岫雲山人曰:此症有曆用諸藥不效者,餘切其脈,雲浮大而數,重。
按:無力,虛火上炎也。
投以炙、熟地、歸芍、白術等藥而愈。
燕口瘡口角生瘡疼痛微腫,濕爛有汁,此脾胃有熱,上攻口唇,與津液相搏所緻。
以亂發燒灰存性,米飲調服,即以此敷之。
蒸飯,飯甑蓋上汽水洗,亦妙。
口菌生牙龈肉上隆起,形如蕈,或如木耳,紫黑色,此火盛血熱氣滞所緻。
用口疳藥吹之,或用醋漱口,茄母蒂燒灰,鹽拌、醋調時,時擦之,以愈為度。
口中懸癰生于上,發紫泡者是,宜用銀針挑破,吹口疳藥,或用碧丹亦妙。
鵝口一名雪口。
小兒初生,月内滿口滿舌生白屑者是也。
宜先将絲綿攪去。
白屑以口疳藥頻吹之。
白僵蠶,洗淨,炒黃色,為末,蜜和敷之,立效。
口臭連翹為末,糊丸,食韭蒜之後,茶吞二三錢,口中濁氣,化為清氣此内府秘方。
口唇腫黑痛癢不可忍先以瓷鋒砭去惡血,再用青綠古文錢磨豬油塗之,甚良。
繭唇唇腫白皮皴裂如蠶繭狀,或唇下腫如黑棗,或本細末大,或如栗如瘤,皆七情動火傷血,或心火傳脾,或濃味積熱,須要審本症,察兼症,補脾氣,生脾血,則燥自潤,火自除,腫自消。
補中益氣加栀、芍、丹皮最妙。
逍遙歸脾亦可參用。
若誤進清熱消毒之劑,或用藥線結去之,必變為翻花敗症。
凡繭唇緊小,不若誤進清熱消毒之劑,或用藥線結去之,必變為翻花敗症。
凡繭唇緊小,不能開合,難進飲食者,不治。
唇生核腫痛如彈先針去惡血,次用牛膝燒灰,存性,新汲水調塗之,内服防風湯。
唇瘡此氣郁也。
白荷花瓣貼之,甑上氣水洗之,俱效。
白梅花瓣貼之,神驗。
如開裂出血者,立止。
傷寒狐惑症,上唇生瘡聲啞者,蟲食肛也。
下唇生瘡咽幹者,蟲食髒也,皆因腹熱食少,腸胃空虛,三蟲求食之故。
與上所謂唇瘡,又當别論。
用川連、犀角、烏梅、木香、雄黃、桃仁等味,煎服。
唇緊燥裂生瘡青皮燒灰存性,豬脂調塗。
喉痹舌卷按《素問》曰:邪客手少陽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幹心煩,臂外廉痛,手不及頭,刺手中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葉,各一壯又曰:手陽明之經,其病肢痛,轉筋,舌卷,治在燔針劫刺,以知為度,以痛為輸。
其傷寒舌卷者,又當别論。
子舌(再見)即重舌,痰也,熱也。
桑皮、僵蠶發灰為末,以醋調敷,金丹吹之最妙。
或蒲黃、黃柏末敷之,亦神。
紫雪亦可針去惡血,亦捷。
木舌(再見)即舌腫色如豬肝,不能轉動,或滿口脹塞,粥藥不入,是心脾壅熱,宜先于舌尖或舌兩旁,刺出紫血,次用筋卷絲綿蘸甘草水潤其唇舌,以蒲黃、幹姜、冰片為末,四面頻吹,杜其延蔓。
若唇燥難吹,可取蜜潤之。
蒲黃用生者。
若出血,用炒,并多加冰片煎劑,用犀角、玄參、升麻、枳殼、生甘草、陳膽星。
大便閉加大黃,小便閉加六一散。
木舌異症舌下腫起,狀如白棗,有青紫筋,初起不痛不寒,熱漸漸腫大,系憂郁所緻。
舌下紫筋,名舌系,通乎腎。
若色白而腫,不治。
初用金碧各半,後用金丹煎。
舌忽腫脹心脾二經受風邪,則舌本強不能卷舒,久或熱氣加之則腫。
筋脈脹急,勢連咽喉,礙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