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樓玉鑰續編
關燈
小
中
大
》)虛火上炎者,純用寒涼,必緻上喘下瀉。
亦最忌發汗,針砭出血,内傷虛損,咽痛失音者,誤針之,必不救。
(《嵩崖》)寒傷腎而緻帝中腫者,此證人皆不知,宜以八味丸加減。
切禁用針帝中,号喉花,關乎性命其慎之。
(岫雲) 死症胸前高起,上喘下洩,手足指甲青紫,七日以後,全不入食,口如魚口者,死。
又急喉痹症,聲如鼾睡,此為肺絕,必死。
用人參、竹瀝、姜汁或可救其萬一。
(丹溪)舌腫滿口,色如胡桃、茄子、朱砂紙,不治。
口渴氣喘,痰如桃膠,一頸皆腫,面帶紅紫,或青,或純白,無神,皆不治。
喉風過一日夜,牙噤喉響如雷,燈火近口即滅,此氣已離根,有升無降,不治。
喘急額汗者,不治。
(景日胗) 用藥加減法主以甘桔湯,加薄荷、荊芥、防風、黃芩、玄參、牛蒡子、竹茹等。
咳嗽加貝母、陳皮。
渴加花粉、麥冬。
唾血加紫菀。
嘔惡加半夏。
胸滿加枳殼。
便閉加大黃。
痰甚加石膏。
火甚加川黃連。
卒閉暴死用解毒雄黃丸。
此皆治實火之法也。
凡屬虛者,當從權為主,古人有用肉桂、人參、附子、炮姜者,但理其下而上自安,此乃求本之治也。
大抵血虛用四物湯,氣虛用補中益氣湯,肝火用逍遙散,腎虛用地黃湯,佐以治标之品。
又有命門火衰,龍浮咽嗌痛者,唯八味丸最效。
而寒涼之劑,則一毫不可浪用也。
(《彙補》)咽痛必用荊芥,陰虛火炎必用玄參,氣虛加人參、竹瀝,血虛四物加竹瀝。
(丹溪)凡喉症最忌半夏、生姜,最喜梨汁、柿子。
(《嵩崖》)一切咽喉痛紫雪為要藥。
(程雲來)紫雪純寒,重症不可用,或合赤麟散用之始佳。
(岫雲) 統論脾胃皆交于口而脾為之主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足陽明胃之脈,俠口,下交承漿。
(《素問》)俠口屬沖任二脈。
(《靈樞》)口屬脾胃,大腸脈交口,然畢竟脾經為主。
蓋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乃運化精液以營養五髒,五髒之氣,皆統于脾。
五髒偏盛,皆驗于口。
胃經氣血少,則兩吻多紋書。
(《嵩崖》) 内因味入于口,藏精脾胃,運化精液,以養五髒。
若五味過偏,則五髒之氣亦偏,而諸病生焉。
(《大全》) 凡人晨起及食後不漱口,每多口齒腐臭,及生瘡菌等患。
外候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鹹,胃熱則口淡。
(《正傳》)此髒氣偏勝為病也。
亦有謀慮不決,肝移熱于膽而口苦者;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有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而生瘡潰爛者。
(《内經》)有熱積心胸之間,脾氣凝滞不能運化,濁氣熏蒸而口臭者,此髒氣移熱而為病也。
(《彙補》) 論口瘡赤白之異及午前午後痛者微甚之分。
口瘡雖由脾熱所使然,當分赤白二種。
白者肺熱;赤者心熱;赤白相兼者,心肺俱熱,不獨脾家病也。
(李惺庵)實熱者,色多赤;虛熱者色多白。
午前痛甚者,實火也;午後痛甚者,虛火也。
亦有陰虛火炎,發為口糜,滿咽如白飯者,未可概目為肺熱也。
(岫雲) 脈法脈浮數為實火,浮大為虛火。
(《彙補》)浮數有力按之不減為實,浮大而數按之弱澀為虛,須細辨之為要。
治法五髒之氣皆統于脾,凡七情六欲,五味皆能緻病,當因病而求之。
(《繩墨》)若服涼劑不愈者,此中焦元氣不足,虛火炎上也,又宜溫補。
(李惺庵) 用藥加減法肺熱口辛,桔梗、山栀、炒芩、桑白皮、天冬、麥冬、沙參。
膽熱口苦,柴胡、草龍膽、棗仁、茯神、生地、生甘草。
心熱口苦,黃連、生地、麥冬、丹皮。
肝熱口酸,逍遙散。
脾虛木乘土位而口酸者,四君子加白芍、柴胡。
脾熱口甘,白芍、天花粉、山栀、陳皮、蘭草。
胃熱口淡,青黛、石斛、石膏、竹葉。
胃火口臭,竹葉石膏湯。
口燥二冬、五味、白芍、生甘草、人參。
腎熱口鹹,六味加玄參、知母。
口糜實熱加味逍遙。
虛熱補中益氣。
(《嵩崖》) 膀胱移熱,口爛溺澀,導赤散。
中上虛寒胃陽浮上者,理中湯。
下焦火炎者,八味丸。
(《彙補》) 統論唇為脾胃肝之所主 脾者,食廪之本,營之居也。
其華在唇。
(《素問》)上唇挾口,屬手陽明大腸。
下唇挾口,屬足陽明胃。
(《靈樞》)唇,肝脾胃三經所主驗,髒腑之寒熱最便,不可不知。
肝脈、督脈、沖脈、任脈皆絡者也。
(元珠) 内因脾胃受邪,唇為之病。
(《大全》)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肌氣絕則脈不榮肌肉,故肌肉軟而舌萎,人中滿,唇反。
唇反者肉先死也。
脾病者唇黃,脾絕者,唇四面腫。
(《靈樞》) 外候唇之為病,風勝則動,寒勝則縮,燥勝則幹,熱勝則裂,氣郁則生瘡,血少則無色,脾冷則紫,脾敗則黑,脾寒則青,脾虛則白,脾衰則黃,脾實則紅。
(《繩墨》)心熱則上下唇皆赤。
若上唇赤下唇白者,腎虛而心火不降也。
(元珠) 肺主唇色白,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人唇白當補脾肺,若深紅色則當散肺家虛熱。
(錢仲陽) 用藥加減法脾燥唇幹,用生地、麥冬、山藥、歸芍、人參蜂蜜。
脾熱唇裂,涼膈散。
唇動消風散。
唇青、唇縮或唇揭,理中湯。
唇腫,薏苡仁湯。
唇瘡既久,血虛火炎者,當滋補,勿任苦寒。
(李惺庵) 統論舌為心脾所主 心在竅為舌。
(《素問》)心脈系舌本,腎液出舌端,脾脈系舌旁,肝脈絡舌本,雖分有五髒,而心脾實主之,故二髒不和,變生諸症。
(《玉策》)膀胱經結舌本,三焦經系舌本。
(日胗) 内因心和則舌能知五味,聲音嘹亮。
(《内經》)心絕則舌不能收,及不能語。
(喬垂)脾主舌強,腎主舌幹。
(岫雲)誤食毒味,及冬月向火取暖過度,俱使舌變生病患。
外候中風痰則舌卷難言,
亦最忌發汗,針砭出血,内傷虛損,咽痛失音者,誤針之,必不救。
(《嵩崖》)寒傷腎而緻帝中腫者,此證人皆不知,宜以八味丸加減。
切禁用針帝中,号喉花,關乎性命其慎之。
(岫雲) 死症胸前高起,上喘下洩,手足指甲青紫,七日以後,全不入食,口如魚口者,死。
又急喉痹症,聲如鼾睡,此為肺絕,必死。
用人參、竹瀝、姜汁或可救其萬一。
(丹溪)舌腫滿口,色如胡桃、茄子、朱砂紙,不治。
口渴氣喘,痰如桃膠,一頸皆腫,面帶紅紫,或青,或純白,無神,皆不治。
喉風過一日夜,牙噤喉響如雷,燈火近口即滅,此氣已離根,有升無降,不治。
喘急額汗者,不治。
(景日胗) 用藥加減法主以甘桔湯,加薄荷、荊芥、防風、黃芩、玄參、牛蒡子、竹茹等。
咳嗽加貝母、陳皮。
渴加花粉、麥冬。
唾血加紫菀。
嘔惡加半夏。
胸滿加枳殼。
便閉加大黃。
痰甚加石膏。
火甚加川黃連。
卒閉暴死用解毒雄黃丸。
此皆治實火之法也。
凡屬虛者,當從權為主,古人有用肉桂、人參、附子、炮姜者,但理其下而上自安,此乃求本之治也。
大抵血虛用四物湯,氣虛用補中益氣湯,肝火用逍遙散,腎虛用地黃湯,佐以治标之品。
又有命門火衰,龍浮咽嗌痛者,唯八味丸最效。
而寒涼之劑,則一毫不可浪用也。
(《彙補》)咽痛必用荊芥,陰虛火炎必用玄參,氣虛加人參、竹瀝,血虛四物加竹瀝。
(丹溪)凡喉症最忌半夏、生姜,最喜梨汁、柿子。
(《嵩崖》)一切咽喉痛紫雪為要藥。
(程雲來)紫雪純寒,重症不可用,或合赤麟散用之始佳。
(岫雲) 統論脾胃皆交于口而脾為之主 中央黃色,入通于脾,開竅于口,藏精于脾,足陽明胃之脈,俠口,下交承漿。
(《素問》)俠口屬沖任二脈。
(《靈樞》)口屬脾胃,大腸脈交口,然畢竟脾經為主。
蓋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乃運化精液以營養五髒,五髒之氣,皆統于脾。
五髒偏盛,皆驗于口。
胃經氣血少,則兩吻多紋書。
(《嵩崖》) 内因味入于口,藏精脾胃,運化精液,以養五髒。
若五味過偏,則五髒之氣亦偏,而諸病生焉。
(《大全》) 凡人晨起及食後不漱口,每多口齒腐臭,及生瘡菌等患。
外候肝熱則口酸,心熱則口苦,脾熱則口甘,肺熱則口辛,腎熱則口鹹,胃熱則口淡。
(《正傳》)此髒氣偏勝為病也。
亦有謀慮不決,肝移熱于膽而口苦者;有脾胃氣弱,木乘土位而口酸者;有膀胱移熱于小腸,膈腸不便,上為口糜而生瘡潰爛者。
(《内經》)有熱積心胸之間,脾氣凝滞不能運化,濁氣熏蒸而口臭者,此髒氣移熱而為病也。
(《彙補》) 論口瘡赤白之異及午前午後痛者微甚之分。
口瘡雖由脾熱所使然,當分赤白二種。
白者肺熱;赤者心熱;赤白相兼者,心肺俱熱,不獨脾家病也。
(李惺庵)實熱者,色多赤;虛熱者色多白。
午前痛甚者,實火也;午後痛甚者,虛火也。
亦有陰虛火炎,發為口糜,滿咽如白飯者,未可概目為肺熱也。
(岫雲) 脈法脈浮數為實火,浮大為虛火。
(《彙補》)浮數有力按之不減為實,浮大而數按之弱澀為虛,須細辨之為要。
治法五髒之氣皆統于脾,凡七情六欲,五味皆能緻病,當因病而求之。
(《繩墨》)若服涼劑不愈者,此中焦元氣不足,虛火炎上也,又宜溫補。
(李惺庵) 用藥加減法肺熱口辛,桔梗、山栀、炒芩、桑白皮、天冬、麥冬、沙參。
膽熱口苦,柴胡、草龍膽、棗仁、茯神、生地、生甘草。
心熱口苦,黃連、生地、麥冬、丹皮。
肝熱口酸,逍遙散。
脾虛木乘土位而口酸者,四君子加白芍、柴胡。
脾熱口甘,白芍、天花粉、山栀、陳皮、蘭草。
胃熱口淡,青黛、石斛、石膏、竹葉。
胃火口臭,竹葉石膏湯。
口燥二冬、五味、白芍、生甘草、人參。
腎熱口鹹,六味加玄參、知母。
口糜實熱加味逍遙。
虛熱補中益氣。
(《嵩崖》) 膀胱移熱,口爛溺澀,導赤散。
中上虛寒胃陽浮上者,理中湯。
下焦火炎者,八味丸。
(《彙補》) 統論唇為脾胃肝之所主 脾者,食廪之本,營之居也。
其華在唇。
(《素問》)上唇挾口,屬手陽明大腸。
下唇挾口,屬足陽明胃。
(《靈樞》)唇,肝脾胃三經所主驗,髒腑之寒熱最便,不可不知。
肝脈、督脈、沖脈、任脈皆絡者也。
(元珠) 内因脾胃受邪,唇為之病。
(《大全》)唇舌者,肌肉之本也。
肌氣絕則脈不榮肌肉,故肌肉軟而舌萎,人中滿,唇反。
唇反者肉先死也。
脾病者唇黃,脾絕者,唇四面腫。
(《靈樞》) 外候唇之為病,風勝則動,寒勝則縮,燥勝則幹,熱勝則裂,氣郁則生瘡,血少則無色,脾冷則紫,脾敗則黑,脾寒則青,脾虛則白,脾衰則黃,脾實則紅。
(《繩墨》)心熱則上下唇皆赤。
若上唇赤下唇白者,腎虛而心火不降也。
(元珠) 肺主唇色白,白而澤者吉,白如枯骨者死。
人唇白當補脾肺,若深紅色則當散肺家虛熱。
(錢仲陽) 用藥加減法脾燥唇幹,用生地、麥冬、山藥、歸芍、人參蜂蜜。
脾熱唇裂,涼膈散。
唇動消風散。
唇青、唇縮或唇揭,理中湯。
唇腫,薏苡仁湯。
唇瘡既久,血虛火炎者,當滋補,勿任苦寒。
(李惺庵) 統論舌為心脾所主 心在竅為舌。
(《素問》)心脈系舌本,腎液出舌端,脾脈系舌旁,肝脈絡舌本,雖分有五髒,而心脾實主之,故二髒不和,變生諸症。
(《玉策》)膀胱經結舌本,三焦經系舌本。
(日胗) 内因心和則舌能知五味,聲音嘹亮。
(《内經》)心絕則舌不能收,及不能語。
(喬垂)脾主舌強,腎主舌幹。
(岫雲)誤食毒味,及冬月向火取暖過度,俱使舌變生病患。
外候中風痰則舌卷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