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樓玉鑰續編
關燈
小
中
大
總論喉痹大意
一陰一陽結謂之喉痹王冰注曰:一陰肝與心包也。
一陽膽與三焦也。
四經者,有相火并絡于咽喉,氣熱内結,結甚則腫脹,脹甚則痹,痹甚則不通而痰塞以死矣。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
邪客于少陰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幹心煩。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
(《内經》) 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靈樞》)十二經脈皆上循咽喉,盡得以病之然統其所屬,乃在君相二火而已。
蓋肺主氣天也,脾主食地也,納氣者,從金化,納食者從土化金性燥,土性濕乃至于病也金化變動為燥燥則澀澀則閉塞而不仁土化變動為濕,濕則泥,泥則壅脹而不通故在喉曰痹,在咽曰腫,雖有纏喉、乳蛾、嗌塞、喉幹種種之不同,其為火郁上焦,緻痰涎氣血,結聚于咽喉一也。
治法當視火之微甚微則正治,甚則反治撩痰出血随宜而施。
(《準繩》)十二經言嗌幹嗌痛咽腫,颔腫舌本強,皆君火為之也惟喉痹急速,相火之所為也。
君火猶人火也,相火猶龍火也,人火焚木,其勢緩;龍火焚木,其勢速。
《内經》之言喉痹,則咽與舌亦在其間,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
治喉痹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待。
《内經》火郁發之,發謂發汗,然咽喉豈能發汗?故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
(喻氏) 論喉痹關乎運氣而有火濕寒之異 《素問》曰:運氣,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嘔湧。
又曰:少陽司天之政三之氣炎暑至,民病喉痹,此乃屬火者也,宜仲景桔梗湯;或面赤斑者屬陽毒,宜陽毒諸方汗之。
又曰:太陰之勝,火氣内郁,喉痹。
又雲: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嗌腫,喉痹,此屬濕者也宜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
又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咽痛颔腫,此屬寒者也。
輕者表散,重者理中,四逆酌用。
或面青黑者屬陰毒,宜陰毒諸方汗之。
按:運氣雖有火濕寒之不同,然濕則熱生乎中寒則火郁于内,同歸于火,故治法大要以發之為主。
如針刺刀砭藥,則赤麟散、金碧二丹,皆是大苦大寒辛熱之劑,間亦有時需用,斷不可輕易浪投,慎之。
(岫雲) 内因因胸膈素有痰涎,或縱酒過度,或忿怒失常,或房事不節,火動其痰,湧塞于咽喉之間,以緻内外腫痛水漿不入。
(《醫鑒》)有屬運氣天行者,有因七情郁結者,有寒客會厭者,有寒傷腎而帝中腫者。
外候外候最多,已載前編,茲不複贅。
(岫雲)其毒聚于内,涎唾稠粘,但發寒熱者,塞喉風也。
暴發暴死者,名走馬喉風。
(子和)走馬喉風,卒然失音,不省人事,痰壅口噤閉塞而死,與諸卒中相似,必先有喉痛為辨耳。
(李惺庵) 論喉與咽之異喉痹者,謂喉中呼吸不通,言語不出,乃天氣閉塞也。
咽痛謂咽嗌不能納唾,飲食不入,乃地氣閉塞也。
(《類要》) 病喉痹者,必兼咽痛,咽嗌痛者,不必盡兼喉痹。
(王宇泰) 論表與裡之分屬表者必兼惡寒,且寸脈弱小于關尺,此寒閉于外,熱郁内,宜辛涼發散,切忌酸寒。
屬裡者,身無熱而寸脈滑,石于關尺,乃積熱于内,壅滞生痰,宜苦寒折伏及湧吐之法。
(李惺庵)亦有表證輕而無寒熱者宜細辨之。
(岫雲)惡寒而寸脈小,鄉裡所患相同,此屬天行時氣,宜先表散。
大忌酸寒吹點,苦寒下之。
(景嵩崖) 辨虛與實之異實火因過失煎炒炙醇酒,熱毒蘊積,胸膈不利,煩渴便閉。
虛火因七情勞欲,氣虛虛火上炎,咽膈幹燥,二便如常。
(《入門》) 辨陰陽之分陽虛者,兩寸浮大,遇勞益甚,此肺脾氣怯,不能堤防下焦,須培補中宮。
陰虛者,兩尺洪數,日晡轉甚,此肝腎陰虛,不能制禦龍雷,必滋養癸水,脈法兩寸浮洪而溢者,喉痹也。
兩尺細微無力者,虛炎也。
若微甚而伏者,死。
浮大而澀者,亦死。
沉細者,不治。
洪大有力者,易治。
弦數有力為實火,左寸虛數尺微為虛火,宜滋養金水。
兩脈若浮大,重取而澀者,此陰氣大虛,陽氣浮越也,宜補陰斂陽,人參一味濃煎湯飲之,用喉科法治之必死。
治法喉症不一,不可概以實熱為治。
大率熱則通之,寒則補之,不寒不熱,根據經調之。
湯劑蕩滌,而外複有針刺等法,要皆急治時不可緩,非若髒腑積久之病,磨化調養之可比。
(《聖濟錄》) 治實之法,輕者先宜發散,次用清涼。
重者先湧導痰涎,針砭出血,再用煎劑。
治虛之法,須遵《内經》從治之旨,徐徐與之。
(《正傳》)凡喉症,過四五日為重,三日前可消,若非是急證。
一二日不發寒熱,第三日始發寒熱。
若頭痛則兼傷于寒,須疏風散寒。
問二便如何?便利者,乃浮遊之火上攻,宜消風祛熱,降氣解毒之劑。
婦人喉痛,必先問其經水通閉,若經閉者,用通經藥愈矣。
喉疼連胸,紅腫而痛,右寸浮洪而數甚,系肺癰,須用蜜調藥,加百草霜、桔梗為妥。
凡喉中無形而紅腫者,宜多用燈心灰。
喉碎者,先吹長肉藥,後用碧丹。
痰不出,用金丹加制皂角少許,倘至穿爛,多用口疳藥加龍骨、珍珠。
喉症,無痰不治,有痰聲如解鋸者危,用金丹吹之。
初發寒戰,後即身涼,口不碎,無重舌,二便利,即非熱症,蓋虛寒亦能發痰,此痰不可去盡,乃身内精液與乳蛾舌之痰,吐盡而腫消者不同,當先用吹藥,喉一通即,服煎藥第一劑發散,和解第二劑,即溫補導火納氣。
設三四日後再發寒戰,或見心肋痛等症者,難治。
發時牙關緊,喉舌腫口碎腥臭,重舌,或舌胎黃而有刺,便閉者,此是熱症,赤麟散角藥紫地湯、金丹、碧丹、開風路針皆神效。
若根據法治之症不減,牙關反閉,唇不腫紋,如無病患者,不治。
(《尊生書》) 論忌用寒涼針砭之證專用芩連栀柏之類正治之,則上熱未除,中寒複起,毒瓦斯乘虛入腹,變為敗症。
(《正傳
一陽膽與三焦也。
四經者,有相火并絡于咽喉,氣熱内結,結甚則腫脹,脹甚則痹,痹甚則不通而痰塞以死矣。
心咳之狀,咳則心痛,喉仲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喉痹。
邪客于少陰之絡,令人喉痹,舌卷口幹心煩。
手陽明少陽厥逆,發喉痹嗌腫。
(《内經》) 喉痹不能言,取足陽明能言,取手陽明(《靈樞》)十二經脈皆上循咽喉,盡得以病之然統其所屬,乃在君相二火而已。
蓋肺主氣天也,脾主食地也,納氣者,從金化,納食者從土化金性燥,土性濕乃至于病也金化變動為燥燥則澀澀則閉塞而不仁土化變動為濕,濕則泥,泥則壅脹而不通故在喉曰痹,在咽曰腫,雖有纏喉、乳蛾、嗌塞、喉幹種種之不同,其為火郁上焦,緻痰涎氣血,結聚于咽喉一也。
治法當視火之微甚微則正治,甚則反治撩痰出血随宜而施。
(《準繩》)十二經言嗌幹嗌痛咽腫,颔腫舌本強,皆君火為之也惟喉痹急速,相火之所為也。
君火猶人火也,相火猶龍火也,人火焚木,其勢緩;龍火焚木,其勢速。
《内經》之言喉痹,則咽與舌亦在其間,以其病同是火,故不分也。
治喉痹之火與救火同,不容少待。
《内經》火郁發之,發謂發汗,然咽喉豈能發汗?故出血者,乃發汗之一端也。
(喻氏) 論喉痹關乎運氣而有火濕寒之異 《素問》曰:運氣,少陽所至為喉痹,耳鳴嘔湧。
又曰:少陽司天之政三之氣炎暑至,民病喉痹,此乃屬火者也,宜仲景桔梗湯;或面赤斑者屬陽毒,宜陽毒諸方汗之。
又曰:太陰之勝,火氣内郁,喉痹。
又雲:太陰在泉,濕淫所勝,病嗌腫,喉痹,此屬濕者也宜活人半夏桂枝甘草湯。
又雲:太陽在泉,寒淫所勝民病咽痛颔腫,此屬寒者也。
輕者表散,重者理中,四逆酌用。
或面青黑者屬陰毒,宜陰毒諸方汗之。
按:運氣雖有火濕寒之不同,然濕則熱生乎中寒則火郁于内,同歸于火,故治法大要以發之為主。
如針刺刀砭藥,則赤麟散、金碧二丹,皆是大苦大寒辛熱之劑,間亦有時需用,斷不可輕易浪投,慎之。
(岫雲) 内因因胸膈素有痰涎,或縱酒過度,或忿怒失常,或房事不節,火動其痰,湧塞于咽喉之間,以緻内外腫痛水漿不入。
(《醫鑒》)有屬運氣天行者,有因七情郁結者,有寒客會厭者,有寒傷腎而帝中腫者。
外候外候最多,已載前編,茲不複贅。
(岫雲)其毒聚于内,涎唾稠粘,但發寒熱者,塞喉風也。
暴發暴死者,名走馬喉風。
(子和)走馬喉風,卒然失音,不省人事,痰壅口噤閉塞而死,與諸卒中相似,必先有喉痛為辨耳。
(李惺庵) 論喉與咽之異喉痹者,謂喉中呼吸不通,言語不出,乃天氣閉塞也。
咽痛謂咽嗌不能納唾,飲食不入,乃地氣閉塞也。
(《類要》) 病喉痹者,必兼咽痛,咽嗌痛者,不必盡兼喉痹。
(王宇泰) 論表與裡之分屬表者必兼惡寒,且寸脈弱小于關尺,此寒閉于外,熱郁内,宜辛涼發散,切忌酸寒。
屬裡者,身無熱而寸脈滑,石于關尺,乃積熱于内,壅滞生痰,宜苦寒折伏及湧吐之法。
(李惺庵)亦有表證輕而無寒熱者宜細辨之。
(岫雲)惡寒而寸脈小,鄉裡所患相同,此屬天行時氣,宜先表散。
大忌酸寒吹點,苦寒下之。
(景嵩崖) 辨虛與實之異實火因過失煎炒炙醇酒,熱毒蘊積,胸膈不利,煩渴便閉。
虛火因七情勞欲,氣虛虛火上炎,咽膈幹燥,二便如常。
(《入門》) 辨陰陽之分陽虛者,兩寸浮大,遇勞益甚,此肺脾氣怯,不能堤防下焦,須培補中宮。
陰虛者,兩尺洪數,日晡轉甚,此肝腎陰虛,不能制禦龍雷,必滋養癸水,脈法兩寸浮洪而溢者,喉痹也。
兩尺細微無力者,虛炎也。
若微甚而伏者,死。
浮大而澀者,亦死。
沉細者,不治。
洪大有力者,易治。
弦數有力為實火,左寸虛數尺微為虛火,宜滋養金水。
兩脈若浮大,重取而澀者,此陰氣大虛,陽氣浮越也,宜補陰斂陽,人參一味濃煎湯飲之,用喉科法治之必死。
治法喉症不一,不可概以實熱為治。
大率熱則通之,寒則補之,不寒不熱,根據經調之。
湯劑蕩滌,而外複有針刺等法,要皆急治時不可緩,非若髒腑積久之病,磨化調養之可比。
(《聖濟錄》) 治實之法,輕者先宜發散,次用清涼。
重者先湧導痰涎,針砭出血,再用煎劑。
治虛之法,須遵《内經》從治之旨,徐徐與之。
(《正傳》)凡喉症,過四五日為重,三日前可消,若非是急證。
一二日不發寒熱,第三日始發寒熱。
若頭痛則兼傷于寒,須疏風散寒。
問二便如何?便利者,乃浮遊之火上攻,宜消風祛熱,降氣解毒之劑。
婦人喉痛,必先問其經水通閉,若經閉者,用通經藥愈矣。
喉疼連胸,紅腫而痛,右寸浮洪而數甚,系肺癰,須用蜜調藥,加百草霜、桔梗為妥。
凡喉中無形而紅腫者,宜多用燈心灰。
喉碎者,先吹長肉藥,後用碧丹。
痰不出,用金丹加制皂角少許,倘至穿爛,多用口疳藥加龍骨、珍珠。
喉症,無痰不治,有痰聲如解鋸者危,用金丹吹之。
初發寒戰,後即身涼,口不碎,無重舌,二便利,即非熱症,蓋虛寒亦能發痰,此痰不可去盡,乃身内精液與乳蛾舌之痰,吐盡而腫消者不同,當先用吹藥,喉一通即,服煎藥第一劑發散,和解第二劑,即溫補導火納氣。
設三四日後再發寒戰,或見心肋痛等症者,難治。
發時牙關緊,喉舌腫口碎腥臭,重舌,或舌胎黃而有刺,便閉者,此是熱症,赤麟散角藥紫地湯、金丹、碧丹、開風路針皆神效。
若根據法治之症不減,牙關反閉,唇不腫紋,如無病患者,不治。
(《尊生書》) 論忌用寒涼針砭之證專用芩連栀柏之類正治之,則上熱未除,中寒複起,毒瓦斯乘虛入腹,變為敗症。
(《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