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風月
關燈
小
中
大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獻給77,巴兄以及所有網蟲們的似水流年 風月早已逝,花是舊年紅。
這個故事的前半段我是聽來的。
因為在我們那個大院裡流傳甚廣。
版本也不盡相同。
我實在難以想象眼前這個糟老頭子就是那個故事裡的風流才子。
他老到都失去了作為一個人應該享有的最起碼的尊嚴了,讓你根本不想再多看他一眼。
走路巍巍顫顫,手中的拐棍與他一起晃悠着,似乎四級以上的風就能令這個組合随風而逝了。
他的臉上總挂着癡呆的微笑,口角的涎水止不住地往下巴上淋落着。
于是他的胸前被家人用大頭針别着一小塊毛巾,如用餐的孩子。
他得了老年癡呆。
幸好還沒呆到不識回家的路,每天傍晚獨自出門散步,目無旁視,走單一路線然後按時回家。
這個楊姓老婦人卻還依稀可見當年風采。
雖然高雅的長裙難掩其明顯發福的腰身。
精緻的化妝遮不住松弛如面袋般下墜的眼袋,可她優雅的舉止和矜持的微笑,還有那依舊烏黑濃密的發髻讓你可以立刻确認當年她曾無限風光過。
那老頭兒姓秦,早年是大院的實權派。
因為他既是紅小鬼,據說是十三歲上就扛槍打仗了,後來又被選派出去受了正統蘇聯學院派教育,所以當仁不讓地在他38歲的光景上就坐上社長的寶座。
這個社可不是一般的社,也算是國家的前沿陣地,宣傳喉舌。
提起他當年的才華橫溢,至今令老一輩學富五車們點頭稱道由衷贊歎。
當然此種誇贊免不了含有對失意者的寬容。
若是秦老頭的光明仕途是正常壽終正寝的話,一定是無法博得衆口一詞的贊美。
人們對勝利者的缺點通常用放大鏡去找尋而對失敗者的優點卻不吝贊美之辭。
秦社長的背運要從楊太太搬入他隔牆的小院開始。
打從第一眼照上面兒,她那似笑非笑的眼神,字正腔圓如玉珠落盤的清脆京片子,還有她如象牙般凝脂的手伸過低矮栅欄溫婉地搭在秦社長的手的一刹那,他的一馬平川的光明大道自此封閉。
她自我介紹着:“楊茵如,你的鄰居。
” 秦社長也是浪漫自由主義的文化人。
至今他的一些非革命的陽春白雪的詩還作為當代大家文選珍藏在我們社的文庫裡。
到是那批應景的附庸時代的紅色詩詞沒留下什麼痕迹。
可見其骨子裡是消極頹廢虛無主義者。
楊太太從進了這大院的門伊始就是個焦點人物。
當時在階級鬥争如火如荼進行的年代屬于異類。
現在我們可以稱她為楊太太,而當年據說大院裡的人們因為要給她一個合理的頭銜而煞費腦筋。
那個年代流行喊同志或師傅或某記者或其職務,如某主任某編輯。
對于師傅,那是給予無産階級手藝工人的無尚光榮的頭銜,比方說修鞋的王師傅或食堂掌勺的李師傅。
而同志則是指一個戰壕裡的戰友,朋友加兄弟,這是一個明顯帶有階級立場和感情傾向的稱呼。
顯然以上稱呼皆不适用于楊太太。
所以後來大家見到她都報以不加名稱的一笑:“吃啦?” 她倒也不在乎,回以一笑:“您忙呐?”似乎并不急于與人民打成一片。
這要歸功于她的丈夫,當時人們無論性别統稱自己家那口為愛人。
不過她稱她丈夫卻沿襲老傳統“我先生”。
她先生是很重要的統戰對象,所以大家為了聯合她先生,對她客氣與恭敬有加。
她先生的主要任務就是編寫家史,還有就是間或搜集些野史什麼的。
當然後來被譽為史學家。
不過在我看來他不過是把自家的奶奶爺爺曾祖什麼的故事從他家的族譜中節選着抄一抄再加上些自己的想象。
他想象自己的家史沒人關心與控訴。
但換了别人就麻煩了,有可能被他這個後代控上法庭,或說篡改曆史,或說诋毀人物。
楊太太與當時忙于投身革命建設的女同志截然不同。
首先她留長發,不剪運動頭。
運動頭不是後來所說的俏皮短發,而是當年一色兒的類似于童花頭的前一刀劉海,後一刀切頭。
當年的女同志們大多樸實無華,這個詞的另一個代名詞是寒怆。
大家都一個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獻給77,巴兄以及所有網蟲們的似水流年 風月早已逝,花是舊年紅。
這個故事的前半段我是聽來的。
因為在我們那個大院裡流傳甚廣。
版本也不盡相同。
我實在難以想象眼前這個糟老頭子就是那個故事裡的風流才子。
他老到都失去了作為一個人應該享有的最起碼的尊嚴了,讓你根本不想再多看他一眼。
走路巍巍顫顫,手中的拐棍與他一起晃悠着,似乎四級以上的風就能令這個組合随風而逝了。
他的臉上總挂着癡呆的微笑,口角的涎水止不住地往下巴上淋落着。
于是他的胸前被家人用大頭針别着一小塊毛巾,如用餐的孩子。
他得了老年癡呆。
幸好還沒呆到不識回家的路,每天傍晚獨自出門散步,目無旁視,走單一路線然後按時回家。
這個楊姓老婦人卻還依稀可見當年風采。
雖然高雅的長裙難掩其明顯發福的腰身。
精緻的化妝遮不住松弛如面袋般下墜的眼袋,可她優雅的舉止和矜持的微笑,還有那依舊烏黑濃密的發髻讓你可以立刻确認當年她曾無限風光過。
那老頭兒姓秦,早年是大院的實權派。
因為他既是紅小鬼,據說是十三歲上就扛槍打仗了,後來又被選派出去受了正統蘇聯學院派教育,所以當仁不讓地在他38歲的光景上就坐上社長的寶座。
這個社可不是一般的社,也算是國家的前沿陣地,宣傳喉舌。
提起他當年的才華橫溢,至今令老一輩學富五車們點頭稱道由衷贊歎。
當然此種誇贊免不了含有對失意者的寬容。
若是秦老頭的光明仕途是正常壽終正寝的話,一定是無法博得衆口一詞的贊美。
人們對勝利者的缺點通常用放大鏡去找尋而對失敗者的優點卻不吝贊美之辭。
秦社長的背運要從楊太太搬入他隔牆的小院開始。
打從第一眼照上面兒,她那似笑非笑的眼神,字正腔圓如玉珠落盤的清脆京片子,還有她如象牙般凝脂的手伸過低矮栅欄溫婉地搭在秦社長的手的一刹那,他的一馬平川的光明大道自此封閉。
她自我介紹着:“楊茵如,你的鄰居。
” 秦社長也是浪漫自由主義的文化人。
至今他的一些非革命的陽春白雪的詩還作為當代大家文選珍藏在我們社的文庫裡。
到是那批應景的附庸時代的紅色詩詞沒留下什麼痕迹。
可見其骨子裡是消極頹廢虛無主義者。
楊太太從進了這大院的門伊始就是個焦點人物。
當時在階級鬥争如火如荼進行的年代屬于異類。
現在我們可以稱她為楊太太,而當年據說大院裡的人們因為要給她一個合理的頭銜而煞費腦筋。
那個年代流行喊同志或師傅或某記者或其職務,如某主任某編輯。
對于師傅,那是給予無産階級手藝工人的無尚光榮的頭銜,比方說修鞋的王師傅或食堂掌勺的李師傅。
而同志則是指一個戰壕裡的戰友,朋友加兄弟,這是一個明顯帶有階級立場和感情傾向的稱呼。
顯然以上稱呼皆不适用于楊太太。
所以後來大家見到她都報以不加名稱的一笑:“吃啦?” 她倒也不在乎,回以一笑:“您忙呐?”似乎并不急于與人民打成一片。
這要歸功于她的丈夫,當時人們無論性别統稱自己家那口為愛人。
不過她稱她丈夫卻沿襲老傳統“我先生”。
她先生是很重要的統戰對象,所以大家為了聯合她先生,對她客氣與恭敬有加。
她先生的主要任務就是編寫家史,還有就是間或搜集些野史什麼的。
當然後來被譽為史學家。
不過在我看來他不過是把自家的奶奶爺爺曾祖什麼的故事從他家的族譜中節選着抄一抄再加上些自己的想象。
他想象自己的家史沒人關心與控訴。
但換了别人就麻煩了,有可能被他這個後代控上法庭,或說篡改曆史,或說诋毀人物。
楊太太與當時忙于投身革命建設的女同志截然不同。
首先她留長發,不剪運動頭。
運動頭不是後來所說的俏皮短發,而是當年一色兒的類似于童花頭的前一刀劉海,後一刀切頭。
當年的女同志們大多樸實無華,這個詞的另一個代名詞是寒怆。
大家都一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