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通變白虎加人參湯
關燈
小
中
大
錢,煎湯一大碗,徐徐溫飲下,至夜半盡劑而醒,痢亦遂愈。
诘朝煎渣再服,其病脫然。
一人,年五十餘,于暑日痢而且瀉,其瀉與痢俱帶紅色,下墜腹疼,噤口不食。
醫治兩旬,病勢浸增,精神昏愦,氣息奄奄。
診其脈,細數無力,周身肌膚發熱。
詢其心中亦覺熱,舌有黃苔,知其證夾雜暑溫。
暑氣溫熱,彌漫胃口,又兼痢而且瀉,虛熱上逆,是以不能食也。
遂用生山藥兩半、滑石一兩、生杭芍六錢、粉甘草三錢,一劑諸病皆見愈,可以進食。
又服一劑全愈。
此證用滑石不用石膏者,以其證兼瀉也。
為不用石膏,即不敢用人參,故倍用山藥以增其補力。
此就通變之方,而又為通變也。
痢證,又有肝膽腸胃先有郁熱,又當暑月勞苦于烈日之中,陡然下痢,多帶鮮血,脈象洪數,此純是一團火氣。
宜急用大苦大寒之劑,若芩、連、知、柏、膽草、苦參之類,皆可選用。
亦可治以白虎湯,方中生石膏必用至二兩,再加生白芍一兩。
若脈大而虛者,宜再加人參三錢。
若其脈洪大甚實者,可用大承氣湯下之,而佐以白芍、知母。
有痢久而清陽下陷者,其人或間作寒熱,或覺胸中短氣。
當于治痢藥中,加生黃、柴胡以升清陽。
脈虛甚者,亦可酌加人參。
又當佐以生山藥以固下焦,然用藥不可失于熱也。
有痢初得,兼受外感者,宜于治痢藥中,兼用解表之品。
其外邪不随痢内陷,而痢自易治。
不然,則成通變白虎加人參湯所主之證矣。
痢證初得雖可下之,然必确審其無外感表證,方可投以下藥。
其身體稍弱,又宜少用參、佐之。
痢證忌用滞泥之品,然亦不可概論。
外祖母,年九旬。
仲夏下痢赤白甚劇,脈象數而且弦。
愚用大熟地、生杭芍各一兩煎湯,服下即愈。
又服一劑,脈亦和平。
痢證間有涼者,然不過百中之一耳,且又多系純白之痢。
又必脈象沉遲,且食涼物,坐涼處則覺劇者。
治以幹姜、白芍、小茴香各三錢,山楂四錢,生山藥六錢,一兩劑即愈。
用白芍者,誠以痢證必兼下墜腹疼。
即系涼痢,其涼在腸胃,而其肝膽間必有伏熱,亦防其服熱藥,而生熱也。
凡病患酷嗜之物,不可力為禁止。
嘗見患痢者,有恣飲涼水而愈者,有飽食西瓜而愈者。
總之,人之資禀不齊,病之變态多端,尤在臨證時,精心與之消息耳。
曾治一少年,下痢,晝夜無數,裡急後重。
投以清火通利之藥數劑,痢已減半,而後重分毫不除。
疑其腸中應有阻隔,投以大承氣湯,下燥糞長數寸而愈。
設此證,若不疑其中有阻隔,則燥糞不除,病将何由愈乎? 有奇恒痢者,張隐庵謂,其證三陽并至,三陰莫當,九竅皆塞,陽氣旁溢,咽幹喉塞痛,并于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
其脈緩小遲澀,血溫身熱者死,熱見七日者死。
蓋因陽氣偏盛,陰氣受傷,是以脈小遲澀。
此證急宜用大承氣湯瀉陽養陰,緩則不救。
若不知奇恒之因,見脈氣平緩,而用平易之劑,必至誤事。
诘朝煎渣再服,其病脫然。
一人,年五十餘,于暑日痢而且瀉,其瀉與痢俱帶紅色,下墜腹疼,噤口不食。
醫治兩旬,病勢浸增,精神昏愦,氣息奄奄。
診其脈,細數無力,周身肌膚發熱。
詢其心中亦覺熱,舌有黃苔,知其證夾雜暑溫。
暑氣溫熱,彌漫胃口,又兼痢而且瀉,虛熱上逆,是以不能食也。
遂用生山藥兩半、滑石一兩、生杭芍六錢、粉甘草三錢,一劑諸病皆見愈,可以進食。
又服一劑全愈。
此證用滑石不用石膏者,以其證兼瀉也。
為不用石膏,即不敢用人參,故倍用山藥以增其補力。
此就通變之方,而又為通變也。
痢證,又有肝膽腸胃先有郁熱,又當暑月勞苦于烈日之中,陡然下痢,多帶鮮血,脈象洪數,此純是一團火氣。
宜急用大苦大寒之劑,若芩、連、知、柏、膽草、苦參之類,皆可選用。
亦可治以白虎湯,方中生石膏必用至二兩,再加生白芍一兩。
若脈大而虛者,宜再加人參三錢。
若其脈洪大甚實者,可用大承氣湯下之,而佐以白芍、知母。
有痢久而清陽下陷者,其人或間作寒熱,或覺胸中短氣。
當于治痢藥中,加生黃、柴胡以升清陽。
脈虛甚者,亦可酌加人參。
又當佐以生山藥以固下焦,然用藥不可失于熱也。
有痢初得,兼受外感者,宜于治痢藥中,兼用解表之品。
其外邪不随痢内陷,而痢自易治。
不然,則成通變白虎加人參湯所主之證矣。
痢證初得雖可下之,然必确審其無外感表證,方可投以下藥。
其身體稍弱,又宜少用參、佐之。
痢證忌用滞泥之品,然亦不可概論。
外祖母,年九旬。
仲夏下痢赤白甚劇,脈象數而且弦。
愚用大熟地、生杭芍各一兩煎湯,服下即愈。
又服一劑,脈亦和平。
痢證間有涼者,然不過百中之一耳,且又多系純白之痢。
又必脈象沉遲,且食涼物,坐涼處則覺劇者。
治以幹姜、白芍、小茴香各三錢,山楂四錢,生山藥六錢,一兩劑即愈。
用白芍者,誠以痢證必兼下墜腹疼。
即系涼痢,其涼在腸胃,而其肝膽間必有伏熱,亦防其服熱藥,而生熱也。
凡病患酷嗜之物,不可力為禁止。
嘗見患痢者,有恣飲涼水而愈者,有飽食西瓜而愈者。
總之,人之資禀不齊,病之變态多端,尤在臨證時,精心與之消息耳。
曾治一少年,下痢,晝夜無數,裡急後重。
投以清火通利之藥數劑,痢已減半,而後重分毫不除。
疑其腸中應有阻隔,投以大承氣湯,下燥糞長數寸而愈。
設此證,若不疑其中有阻隔,則燥糞不除,病将何由愈乎? 有奇恒痢者,張隐庵謂,其證三陽并至,三陰莫當,九竅皆塞,陽氣旁溢,咽幹喉塞痛,并于陰則上下無常,薄為腸。
其脈緩小遲澀,血溫身熱者死,熱見七日者死。
蓋因陽氣偏盛,陰氣受傷,是以脈小遲澀。
此證急宜用大承氣湯瀉陽養陰,緩則不救。
若不知奇恒之因,見脈氣平緩,而用平易之劑,必至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