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通變白虎加人參湯

關燈
治下痢,或赤、或白、或赤白參半,下重腹疼,周身發熱,服涼藥而熱不休,脈象确有實熱者。

     生石膏(二兩,搗細)生杭芍(八錢)生山藥(六錢)人參(五錢,用野黨參按此分量,若遼東真野參宜減半,至高麗參則斷不可用)甘草(二錢) 上五味,用水四盅,煎取清湯兩盅,分二次溫飲之。

     此方,即《傷寒論》白虎加人參湯,以芍藥代知母、山藥代粳米也。

    痢疾身熱不休,服清火藥而熱亦不休者,方書多诿為不治。

    夫治果對證,其熱焉有不休之理?此乃因痢證夾雜外感,其外感之熱邪,随痢深陷,永無出路,以緻痢為熱邪所助,日甚一日而永無愈期。

    惟治以此湯,以人參助石膏,能使深陷之邪,徐徐上升外散,消解無餘。

    加以芍藥、甘草以理下重腹疼,山藥以滋陰固下,連服數劑,無不熱退而痢愈者。

     按:外感之熱已入陽明胃腑,當治以苦寒,若白虎湯、承氣湯是也。

    若治以甘寒,其病亦可暫愈,而恒将餘邪锢留胃中,變為骨蒸勞熱,永久不愈(《世補齋醫書》論之甚詳)。

    石膏雖非苦寒,其性寒而能散,且無汁漿,迥與甘寒粘泥者不同。

    而白虎湯中,又必佐以苦寒之知母。

    即此湯中,亦必佐以芍藥,芍藥亦味苦(《神家本草經》)微寒之品,且能通利小便。

    故以佐石膏,可以消解陽明之熱而無餘也。

     一叟,年六十七,于中秋得痢證,醫治二十餘日不效。

    後愚診視,其痢赤白膠滞,下行時,覺腸中熱而且幹,小便亦覺發熱,腹痛下墜并迫。

    其脊骨盡處,亦下墜作痛。

    且時作眩暈,其脈洪長有力,舌有白苔甚濃。

     愚曰:此外感之熱挾痢毒之熱下迫,故現種種病狀,非治痢兼治外感不可。

    遂投以此湯,兩劑,諸病皆愈。

    其脈猶有餘熱,拟再用石膏清之,病家疑年高,石膏不可屢服,愚亦應征他往。

    後二十餘日,痢複作。

    延他醫治療,于治痢藥中,雜以甘寒濡潤之品,緻外感之餘熱,永留腸胃不去,其痢雖愈,而屢次反複。

    延至明年仲夏,反複甚劇。

    複延愚延醫,其脈象、病證皆如舊。

    因謂之曰,去歲若肯多服石膏數兩,何至有以後屢次反複,今不可再留邪矣。

    仍投以此湯,連服三劑,病愈而脈亦安和。

     一人,年四十二,患白痢,常覺下墜,過午尤甚,心中發熱,間作寒熱。

    醫者于治痢藥中,重用黃連一兩清之,熱如故,而痢亦不愈。

    留連兩月,浸至不起。

    診其脈,洪長有力,亦投以此湯。

    為其間作寒熱,加柴胡二錢,一劑熱退痢止,猶間有寒熱之時。

    再診其脈,仍似有力,而無和緩之緻。

    知其痢久,而津液有傷也,遂去白芍、柴胡,加玄參、知母各六錢,一劑寒熱亦愈。

     一媪,年六旬,素多疾病。

    于夏季晨起,偶下白痢,至暮十餘次。

    秉燭後,忽然渾身大熱,不省人事,循衣摸床,呼之不應。

    其脈洪而無力,肌膚之熱烙指。

    知系氣分熱痢,又兼受暑,多病之身,不能支持,故精神昏愦如是也。

    急用生石膏三兩、野台參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