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赭培氣湯
關燈
小
中
大
于癸卯夏日得膈證。
時愚遠出,遂延他醫調治,屢次無效。
及愚旋裡,病勢已劇。
其脈略似滑實,重按無力。
治以此湯,加龍眼肉五錢,兩劑見輕,又服十餘劑全愈。
奉天北鎮縣蕭叟,年六十七歲,得膈證延醫治不愈。
遷延五六月,病浸加劇,飲水亦間有難下之時。
來院求為延醫。
其脈弦長有力,右部尤甚。
知其沖氣上沖過甚,迫其胃氣不下降也。
詢其大便,幹燥不易下,多日不行,又須以藥通之。
投以參赭培氣湯,赭石改用一兩。
數劑後,飲食見順,脈亦稍和,覺胃口仍有痰涎杜塞。
為加清半夏三錢,連服十劑,飲食大順,脈亦複常,大便亦較易。
遂減赭石之半,又服數劑,大便一日兩次。
遂去赭石、柿霜餅、當歸、知母,加于術三錢,數劑後自言,覺胃中消化力稍弱,此時痰涎已清,又覺胃口似有疙瘩,稍礙飲食之路。
遂将于術改用六錢,又加生雞内金(搗細)二錢,佐于術以健運脾胃,即借以消胃口之障礙,連服十餘劑全愈。
友人吳××治姜姓叟,年六十餘,得膈食證。
屢次延醫調治,服藥半載,病轉增進。
吳××投以參赭培氣湯,為其脈甚弦硬,知其沖氣上沖,又兼血液枯少也,遂加生芡實以收斂沖氣,龍眼肉以滋潤血液,一劑能進飲食,又連服七八劑,飲食遂能如常。
附錄: 奉天義縣馬××來函: 去歲(乙醜)舍侄××患膈食,延醫延醫,年餘無效。
及病至垂危,諸醫束手無策,有舊戚贈一良方,言系《衷中參西錄》所載之方,名參赭培氣湯,服之立見功效。
連服十劑,其病全愈。
奉天法庫縣萬××來函: 邱××之女,年十五,天癸已至,因受驚而經閉。
兩閱月,發現心熱、心跳、膨脹等證,經醫治療未效,更添翻胃吐食、便燥、自汗等證。
又經兩月,更醫十數,病益劇。
适友人介紹為之診視,脈浮數而濡,尺弱于寸,面色枯槁,肢體消瘦,不能起床;蓋兩月間食入即吐,或俟半日許亦必吐出,不受水谷之養,并灼熱耗陰,無怪其支離若是也。
思之再四,此必因受驚氣亂而血亦亂,遂至遏其生機,且又在童年,血分未充,即不能應月而潮,久之不下行,必上逆,氣機亦即上逆,況沖為血海,隸屬陽明,陽明有升無降,沖血即随之上逆,瘀而不行,以至作灼作脹。
其心跳者,為上沖之氣血所擾也。
其出汗吐食者,為上沖之氣血所迫也。
其津液因汗吐過多而消耗,所以大便幹燥也。
勢非降逆、滋陰,鎮心、解瘀之藥并用不可。
查參赭鎮氣湯及參赭培氣湯二方,實為治斯證之津梁,爰即二方加減,赭石兩半,當歸、淨萸肉、龍骨、牡蛎各五錢,白芍、肉苁蓉、黨參、天冬、生雞内金各三錢,磨取鐵鏽之水煎服。
一劑病似覺甚,病家嘩然,以為藥不對證,欲另延醫。
惟介紹人主持甚力,勉又邀生再診,此中喧變生固未之知也。
既診脈如故,決無病進之象。
後聞有如此情形,生亦莫解。
因反複思之,恍悟:此必胃虛已極,兼胃氣上逆過甚,遽投以如此重劑,其胃虛不能運化,氣逆更多沖激,想有一番瞑眩,故病似加重也。
于斯将原方減半,煎湯一盅,又分兩次溫服下,并送服柿霜三錢。
其第一次服,仍吐藥一半,二次即不吐,服完此劑後,略進薄粥,亦未吐,病家始歡然相信。
又連服三劑,汗與吐均止,心跳膨脹亦大見輕。
惟灼熱猶不甚減,遂去淨萸肉、龍骨、牡蛎,加生地、玄參各四錢,服五劑後,灼熱亦愈強半。
如此加減服之,一月後遂能起床矣。
囑其仍守服原方,至諸病全愈後可停藥勿服,月事至期亦當自至也。
時愚遠出,遂延他醫調治,屢次無效。
及愚旋裡,病勢已劇。
其脈略似滑實,重按無力。
治以此湯,加龍眼肉五錢,兩劑見輕,又服十餘劑全愈。
奉天北鎮縣蕭叟,年六十七歲,得膈證延醫治不愈。
遷延五六月,病浸加劇,飲水亦間有難下之時。
來院求為延醫。
其脈弦長有力,右部尤甚。
知其沖氣上沖過甚,迫其胃氣不下降也。
詢其大便,幹燥不易下,多日不行,又須以藥通之。
投以參赭培氣湯,赭石改用一兩。
數劑後,飲食見順,脈亦稍和,覺胃口仍有痰涎杜塞。
為加清半夏三錢,連服十劑,飲食大順,脈亦複常,大便亦較易。
遂減赭石之半,又服數劑,大便一日兩次。
遂去赭石、柿霜餅、當歸、知母,加于術三錢,數劑後自言,覺胃中消化力稍弱,此時痰涎已清,又覺胃口似有疙瘩,稍礙飲食之路。
遂将于術改用六錢,又加生雞内金(搗細)二錢,佐于術以健運脾胃,即借以消胃口之障礙,連服十餘劑全愈。
友人吳××治姜姓叟,年六十餘,得膈食證。
屢次延醫調治,服藥半載,病轉增進。
吳××投以參赭培氣湯,為其脈甚弦硬,知其沖氣上沖,又兼血液枯少也,遂加生芡實以收斂沖氣,龍眼肉以滋潤血液,一劑能進飲食,又連服七八劑,飲食遂能如常。
附錄: 奉天義縣馬××來函: 去歲(乙醜)舍侄××患膈食,延醫延醫,年餘無效。
及病至垂危,諸醫束手無策,有舊戚贈一良方,言系《衷中參西錄》所載之方,名參赭培氣湯,服之立見功效。
連服十劑,其病全愈。
奉天法庫縣萬××來函: 邱××之女,年十五,天癸已至,因受驚而經閉。
兩閱月,發現心熱、心跳、膨脹等證,經醫治療未效,更添翻胃吐食、便燥、自汗等證。
又經兩月,更醫十數,病益劇。
适友人介紹為之診視,脈浮數而濡,尺弱于寸,面色枯槁,肢體消瘦,不能起床;蓋兩月間食入即吐,或俟半日許亦必吐出,不受水谷之養,并灼熱耗陰,無怪其支離若是也。
思之再四,此必因受驚氣亂而血亦亂,遂至遏其生機,且又在童年,血分未充,即不能應月而潮,久之不下行,必上逆,氣機亦即上逆,況沖為血海,隸屬陽明,陽明有升無降,沖血即随之上逆,瘀而不行,以至作灼作脹。
其心跳者,為上沖之氣血所擾也。
其出汗吐食者,為上沖之氣血所迫也。
其津液因汗吐過多而消耗,所以大便幹燥也。
勢非降逆、滋陰,鎮心、解瘀之藥并用不可。
查參赭鎮氣湯及參赭培氣湯二方,實為治斯證之津梁,爰即二方加減,赭石兩半,當歸、淨萸肉、龍骨、牡蛎各五錢,白芍、肉苁蓉、黨參、天冬、生雞内金各三錢,磨取鐵鏽之水煎服。
一劑病似覺甚,病家嘩然,以為藥不對證,欲另延醫。
惟介紹人主持甚力,勉又邀生再診,此中喧變生固未之知也。
既診脈如故,決無病進之象。
後聞有如此情形,生亦莫解。
因反複思之,恍悟:此必胃虛已極,兼胃氣上逆過甚,遽投以如此重劑,其胃虛不能運化,氣逆更多沖激,想有一番瞑眩,故病似加重也。
于斯将原方減半,煎湯一盅,又分兩次溫服下,并送服柿霜三錢。
其第一次服,仍吐藥一半,二次即不吐,服完此劑後,略進薄粥,亦未吐,病家始歡然相信。
又連服三劑,汗與吐均止,心跳膨脹亦大見輕。
惟灼熱猶不甚減,遂去淨萸肉、龍骨、牡蛎,加生地、玄參各四錢,服五劑後,灼熱亦愈強半。
如此加減服之,一月後遂能起床矣。
囑其仍守服原方,至諸病全愈後可停藥勿服,月事至期亦當自至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