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赭培氣湯

關燈
治膈食(“論胃病噎膈治法及反胃治法”宜參看)。

     潞黨參(六錢)天門冬(四錢)生赭石(八錢,軋細)清半夏(三錢)淡苁蓉(四錢)知母(五錢)當歸身(三錢)柿霜餅(五錢,服藥後含化徐徐咽之) 人之一身,自飛門以至魄門,一氣主之,亦一氣懸之。

    故人之中氣充盛,則其贲門(胃之上口)寬展,自能容受水谷,下通幽門(胃之下口)以及小腸、大腸,出為二便,病何由而作?若中氣衰憊,不能撐懸于内,則贲門縮小,以及幽門、小腸、大腸皆為之緊縮。

    觀膈證之病劇者,大便如羊矢,固因液短,實亦腸細也。

    況中氣不旺,胃氣不能息息下降,而沖氣轉因胃氣不降,而乘虛上幹,緻痰涎亦随逆氣上并,以壅塞贲門。

    夫此時贲門已縮如藕孔,又加逆氣痰涎以壅塞其間,又焉能受飲食以下達乎?故治此證者,當以大補中氣為主,方中之人參是也。

    以降逆安沖為佐,以清痰理氣為使,方中之赭石、半夏、柿霜是也。

    又慮人參性熱、半夏性燥,故又加知母、天冬、當歸、柿霜、以清熱潤燥、生津生血也。

    用苁蓉者,以其能補腎,即能斂沖,沖氣不上沖,則胃氣易于下降。

    且患此證者,多有便難之虞,苁蓉與當歸、赭石并用,其潤便通結之功,又甚效也。

    若服數劑無大效,當系贲門有瘀血,宜加三棱、桃仁各二錢。

     仲景《傷寒論》有旋複代赭石湯,原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

    周揚俊、喻嘉言皆謂治膈證甚效。

    拙拟此方,重用赭石,不用旋複花者,因旋複花《神農本草經》原言味鹹,今坊間所鬻旋複花,苦而不鹹,用之似無效驗。

    惟邑武帝台為漢武帝築台望海之處,地多鹹鹵,周遭所産旋複花,大于坊間鬻者幾一倍。

    其味鹹而兼辛,以治膈食甚效。

     或問:《神農本草經》旋複花,未言苦亦未言辛。

    藥坊之苦者,既與《神農本草經》之氣味不合,豈武帝台之辛者,獨與《神農本草經》之氣味合乎?答曰:古人立言尚簡,多有互文以見義者。

    《神農本草經》為有文本後第一書,其簡之又簡可知。

    故讀《神農本草經》之法,其主治未全者,當于氣味中求之;其氣味未全者,即可于主治中求之。

    旋複花《神農本草經》載其主結氣,脅下滿,驚悸、除水、去五髒間寒熱,補中下氣。

     三複《神農本草經》主治之文,則複花當為平肝降氣之要藥,應借辛味,以鎮肝木,其味宜鹹而兼辛明矣。

    至于苦味,性多令人湧吐,是以旋複花不宜兼此味也。

    其味不至甚苦,亦可斟酌加入也。

     一叟,年六十餘得膈證,向愚求方。

    自言猶能細嚼焦脆之物,用湯水徐徐送下,然一口咽之不順,即嘔吐不能再食,且嘔吐之時,帶出痰涎若幹。

    診其脈關後微弱,關前又似滑實,知其上焦痰涎壅滞也。

    用此湯加邑武帝台所産旋複花二錢,連服四劑而愈。

     一人,年四十六,素耽葉子戲,至廢寝食。

    初覺有氣上沖咽喉,浸至妨礙飲食,時或嘔吐不能下行。

    其脈弦長而硬,左右皆然。

    知系沖氣挾胃氣上沖。

    治以此湯,加武帝台旋複花二錢、生芡實四錢,降其沖逆之氣而收斂之,連服十劑而愈。

     族家姑,年五旬有六,初覺飲食有礙,後浸增重,惟進薄粥,其脈弦細無力。

    蓋生平勤儉持家,自奉甚薄,勞心勞力又甚過。

    其脈之細也,因飲食菲薄而氣血衰,其脈之弦也,因勞心過度而痰飲盛也。

    姑上有兩姊,皆以此疾逝世,氣同者其病亦同,惴惴自恐不愈。

    愚毅然以為可治,投以此湯,加白術二錢、龍眼肉三錢,連服十餘劑全愈。

     堂侄女,年四十八歲,素羸弱多病。

    因自理家務,勞心過度,恒徹夜不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