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鎮肝熄風湯
關燈
小
中
大
治内中風證(亦名類中風,即西人所謂腦充血證),其脈弦長有力(即西醫所謂血壓過高),或上盛下虛,頭目時常眩暈,或腦中時常作疼發熱,或目脹耳鳴,或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或口眼漸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暈,至于颠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後不能撤消,精神短少,或肢體痿廢,或成偏枯。
懷牛膝(一兩)生赭石(一兩,軋細)生龍骨(五錢,搗碎)生牡蛎(五錢,搗碎)生龜闆(五錢,搗碎)生杭芍(五錢)玄參(五錢)天冬(五錢)川楝子(二錢,搗碎)生麥芽(二錢)茵陳(二錢)甘草(錢半) 心中熱甚者,加生石膏一兩。
痰多者,加膽星二錢。
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黃八錢、淨萸肉五錢。
大便不實者,去龜闆、赭石,加赤石脂(喻嘉言謂石脂可代赭石)一兩。
風名内中,言風自内生,非風自外來也。
《内經》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蓋肝為木髒,木火熾盛,亦自有風。
此因肝木失和風自肝起。
又加以肺氣不降,腎氣不攝,沖氣胃氣又複上逆,于斯,髒腑之氣化皆上升太過,而血之上注于腦者,亦因之太過,緻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經。
其甚者,緻令神經失其所司,至昏厥不省人事。
西醫名為腦充血證,誠由剖解實驗而得也。
是以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為治标之主藥。
而複深究病之本源,用龍骨、牡蛎、龜闆、芍藥以鎮熄肝風,赭石以降胃降沖,玄參、天冬以清肺氣,肺中清肅之氣下行,自能鎮制肝木。
至其脈之兩尺虛者,當系腎髒真陰虛損,不能與真陽相維系。
其真陽脫而上奔,并挾氣血以上沖腦部,故又加熟地、萸肉以補腎斂腎。
從前所拟之方,原止此數味。
後因用此方效者固多,間有初次将藥服下轉覺氣血上攻而病加劇者,于斯加生麥芽、茵陳、川楝子即無斯弊。
蓋肝為将軍之官,其性剛果,若但用藥強制,或轉激發其反動之力。
茵陳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陽生發之氣,與肝木同氣相求,瀉肝熱兼舒肝郁,實能将順肝木之性。
麥芽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順肝木之性使不抑郁。
川楝子善引肝氣下達,又能折其反動之力。
方中加此三味,而後用此方者,自無他虞也。
心中熱甚者,當有外感,伏氣化熱,故加石膏。
有痰者,恐痰阻氣化之升降,故加膽星也。
内中風之證,曾見于《内經》。
而《内經》初不名為内中風,亦不名為腦充血,而實名之為煎厥、大厥、薄厥。
今試譯《内經》之文以明之。
《内經》脈解篇曰:“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蓋肝為将軍之官,不治則易怒,因怒生熱,煎耗肝血,遂緻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發,挾氣血而上沖腦部,以緻昏厥。
此非因肝風内動,而遂為内中風之由來乎? 《内經》調經論曰:“血之與氣,并走于上,此為大厥,厥則暴死。
氣反則生,氣不反則死。
”蓋血不自升,必随氣而上升,上升之極,必至腦中充血。
至所謂氣反則生,氣不反則死者,蓋氣反而下行,血即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
若其氣上行不反,血必随之充而益充,不至血管破裂不止,猶能望其複蘇乎。
讀此節經文,内中風之理明,腦充血之理亦明矣。
《内經》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大怒則形絕,血宛(即郁字)于上,使人薄厥。
”觀此節經文,不待诠解,即知其為肝風内動,以緻腦充血也。
其曰薄厥者,言其腦中所宛之血,激薄其腦部,以至于昏厥也。
細思三節經文,不但知内中風即西醫所謂腦充血,且更可悟得此證治法,于經文之中,不難自拟對證之方,而用之必效也。
特是證名内中風,所以别外受之風也。
乃自唐、宋以來,不論風之外受、内生,渾名曰中風。
夫外受之風為真中風,内生之風為類中風,其病因懸殊,治法自難從同。
若辨證不清,本系内中風,而亦以祛風之藥發表之,其髒腑之血,必益随發表之藥上升,則腦中充血必益甚,或至于血管破裂,不可救藥。
此關未透,誠唐、宋醫學家一大障礙也。
迨至宋末劉河間出,悟得風非皆由外中,遂創為五志過極動火而猝中之論,此誠由《内經》“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句悟出。
蓋肝屬木,中藏相火,木盛火熾,即能生風也。
大法,以白虎湯、三黃湯沃之,所以治實火也。
以逍遙散疏之,所以治郁火也(逍遙散中柴胡能引血上行最為忌用,是以鎮肝熄風湯中止用茵陳、生麥芽諸
懷牛膝(一兩)生赭石(一兩,軋細)生龍骨(五錢,搗碎)生牡蛎(五錢,搗碎)生龜闆(五錢,搗碎)生杭芍(五錢)玄參(五錢)天冬(五錢)川楝子(二錢,搗碎)生麥芽(二錢)茵陳(二錢)甘草(錢半) 心中熱甚者,加生石膏一兩。
痰多者,加膽星二錢。
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黃八錢、淨萸肉五錢。
大便不實者,去龜闆、赭石,加赤石脂(喻嘉言謂石脂可代赭石)一兩。
風名内中,言風自内生,非風自外來也。
《内經》謂“諸風掉眩,皆屬于肝”。
蓋肝為木髒,木火熾盛,亦自有風。
此因肝木失和風自肝起。
又加以肺氣不降,腎氣不攝,沖氣胃氣又複上逆,于斯,髒腑之氣化皆上升太過,而血之上注于腦者,亦因之太過,緻充塞其血管而累及神經。
其甚者,緻令神經失其所司,至昏厥不省人事。
西醫名為腦充血證,誠由剖解實驗而得也。
是以方中重用牛膝以引血下行,此為治标之主藥。
而複深究病之本源,用龍骨、牡蛎、龜闆、芍藥以鎮熄肝風,赭石以降胃降沖,玄參、天冬以清肺氣,肺中清肅之氣下行,自能鎮制肝木。
至其脈之兩尺虛者,當系腎髒真陰虛損,不能與真陽相維系。
其真陽脫而上奔,并挾氣血以上沖腦部,故又加熟地、萸肉以補腎斂腎。
從前所拟之方,原止此數味。
後因用此方效者固多,間有初次将藥服下轉覺氣血上攻而病加劇者,于斯加生麥芽、茵陳、川楝子即無斯弊。
蓋肝為将軍之官,其性剛果,若但用藥強制,或轉激發其反動之力。
茵陳為青蒿之嫩者,得初春少陽生發之氣,與肝木同氣相求,瀉肝熱兼舒肝郁,實能将順肝木之性。
麥芽為谷之萌芽,生用之亦善将順肝木之性使不抑郁。
川楝子善引肝氣下達,又能折其反動之力。
方中加此三味,而後用此方者,自無他虞也。
心中熱甚者,當有外感,伏氣化熱,故加石膏。
有痰者,恐痰阻氣化之升降,故加膽星也。
内中風之證,曾見于《内經》。
而《内經》初不名為内中風,亦不名為腦充血,而實名之為煎厥、大厥、薄厥。
今試譯《内經》之文以明之。
《内經》脈解篇曰:“肝氣當治而未得,故善怒,善怒者名曰煎厥。
”蓋肝為将軍之官,不治則易怒,因怒生熱,煎耗肝血,遂緻肝中所寄之相火,掀然暴發,挾氣血而上沖腦部,以緻昏厥。
此非因肝風内動,而遂為内中風之由來乎? 《内經》調經論曰:“血之與氣,并走于上,此為大厥,厥則暴死。
氣反則生,氣不反則死。
”蓋血不自升,必随氣而上升,上升之極,必至腦中充血。
至所謂氣反則生,氣不反則死者,蓋氣反而下行,血即随之下行,故其人可生。
若其氣上行不反,血必随之充而益充,不至血管破裂不止,猶能望其複蘇乎。
讀此節經文,内中風之理明,腦充血之理亦明矣。
《内經》生氣通天論曰:“陽氣者大怒則形絕,血宛(即郁字)于上,使人薄厥。
”觀此節經文,不待诠解,即知其為肝風内動,以緻腦充血也。
其曰薄厥者,言其腦中所宛之血,激薄其腦部,以至于昏厥也。
細思三節經文,不但知内中風即西醫所謂腦充血,且更可悟得此證治法,于經文之中,不難自拟對證之方,而用之必效也。
特是證名内中風,所以别外受之風也。
乃自唐、宋以來,不論風之外受、内生,渾名曰中風。
夫外受之風為真中風,内生之風為類中風,其病因懸殊,治法自難從同。
若辨證不清,本系内中風,而亦以祛風之藥發表之,其髒腑之血,必益随發表之藥上升,則腦中充血必益甚,或至于血管破裂,不可救藥。
此關未透,誠唐、宋醫學家一大障礙也。
迨至宋末劉河間出,悟得風非皆由外中,遂創為五志過極動火而猝中之論,此誠由《内經》“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句悟出。
蓋肝屬木,中藏相火,木盛火熾,即能生風也。
大法,以白虎湯、三黃湯沃之,所以治實火也。
以逍遙散疏之,所以治郁火也(逍遙散中柴胡能引血上行最為忌用,是以鎮肝熄風湯中止用茵陳、生麥芽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