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寒降湯
關燈
小
中
大
是以不見,斑消則脈出矣。
遂用白虎加人參湯,化其斑毒,脈果出(詳案在青盂湯下)。
今此證大吐亡血,較之發斑傷血尤甚,脈之重按不見,或亦血分虛極,不能作波瀾欤?其吐之時,脈如水上浮麻者,或因氣逆火盛,強迫其脈外現欤?不然聞其診畢還裡(相距十裡),途中複連連嘔吐,豈因路間失血過多欤?躊躇久之,乃放膽投以大劑六味地黃湯,減茯苓、澤瀉三分之二,又加人參、赭石各數錢,一劑脈出。
又服平補之藥二十餘劑,始複初。
按:因寒因熱,皆可使胃氣不降。
然因熱胃氣不降者,人猶多知之,因寒胃氣不降者,則知者甚鮮。
黃氏論胃氣不降,專主因寒一面,蓋有所感觸而言也。
曾有一少婦,上焦煩熱,不能飲食,頻頻咳吐,皆系稀涎,脈象弦細無力。
知系脾胃濕寒,不能運化飲食下行,緻成留飲為恙也。
詢其得病之初,言偶因咳嗽懶食,延本處名醫投以栝蒌、貝母、麥冬之類,旋愈旋即反複,服藥月餘竟至如此。
遂為開苓桂術甘湯,加幹姜、半夏(細觀理飲湯後跋語自知),且細為剖析用藥之意。
及愚旋裡,其藥竟不敢服,複請前醫治之,月餘而亡。
夫世之所謂名醫者,其用藥大抵如此,何不讀黃氏之論,而反躬自省也哉! 門人高××實驗一方:赭石、滑石等分研細,熱時新汲井泉水送服,冷時開水送服,一兩或至二兩,治吐衄之因熱者甚效。
高××又在保陽,治一吐血證甚劇者,諸藥皆不效,診其脈浮而洪,至數微數,重按不實。
初投以拙拟保元寒降湯,稍見效,旋又反複。
高××遂放膽投以赭石二兩、台參六錢、生杭芍一兩,一劑而愈。
附錄: 直隸青縣張××來函: 天津曹××,年二十五歲,自春日患吐血證,時發時愈,不以介意。
至仲冬,忽吐血較前劇,咳嗽音啞,面帶貧血,胸中煩熱,食少倦怠,屢治罔效,來寓求診。
左脈細弱,右脈則弦而有力,知其病久生熱,其胃氣因熱上逆,血即随之上升也。
為開寒降湯方,為其咳嗽音啞,加川貝三錢,連服二劑,病大輕減。
又服二劑,不但吐血已止,而咳嗽音啞諸病皆愈。
安徽當陽吳××來函: 孟夏二十三日,赤日晴天,铄人髒腑。
有陶××者,因業商,斯日出外買糧,午後忽于路中患吐血,迨抵家尚嘔不止。
淩晨來院求治。
診其脈象洪滑,重按甚實,知其為熱所迫而胃氣不降也。
因夫子嘗推《金匮》瀉心湯為治吐衄良方,遂俾用其方煎湯,送服黑山栀細末二錢。
服後病稍愈而血仍不止,診其脈仍然有力,遂為開寒降湯,加廣三七細末三錢,俾将寒降湯煎一大盅,分兩次将三七細末送服。
果一劑而愈。
遂用白虎加人參湯,化其斑毒,脈果出(詳案在青盂湯下)。
今此證大吐亡血,較之發斑傷血尤甚,脈之重按不見,或亦血分虛極,不能作波瀾欤?其吐之時,脈如水上浮麻者,或因氣逆火盛,強迫其脈外現欤?不然聞其診畢還裡(相距十裡),途中複連連嘔吐,豈因路間失血過多欤?躊躇久之,乃放膽投以大劑六味地黃湯,減茯苓、澤瀉三分之二,又加人參、赭石各數錢,一劑脈出。
又服平補之藥二十餘劑,始複初。
按:因寒因熱,皆可使胃氣不降。
然因熱胃氣不降者,人猶多知之,因寒胃氣不降者,則知者甚鮮。
黃氏論胃氣不降,專主因寒一面,蓋有所感觸而言也。
曾有一少婦,上焦煩熱,不能飲食,頻頻咳吐,皆系稀涎,脈象弦細無力。
知系脾胃濕寒,不能運化飲食下行,緻成留飲為恙也。
詢其得病之初,言偶因咳嗽懶食,延本處名醫投以栝蒌、貝母、麥冬之類,旋愈旋即反複,服藥月餘竟至如此。
遂為開苓桂術甘湯,加幹姜、半夏(細觀理飲湯後跋語自知),且細為剖析用藥之意。
及愚旋裡,其藥竟不敢服,複請前醫治之,月餘而亡。
夫世之所謂名醫者,其用藥大抵如此,何不讀黃氏之論,而反躬自省也哉! 門人高××實驗一方:赭石、滑石等分研細,熱時新汲井泉水送服,冷時開水送服,一兩或至二兩,治吐衄之因熱者甚效。
高××又在保陽,治一吐血證甚劇者,諸藥皆不效,診其脈浮而洪,至數微數,重按不實。
初投以拙拟保元寒降湯,稍見效,旋又反複。
高××遂放膽投以赭石二兩、台參六錢、生杭芍一兩,一劑而愈。
附錄: 直隸青縣張××來函: 天津曹××,年二十五歲,自春日患吐血證,時發時愈,不以介意。
至仲冬,忽吐血較前劇,咳嗽音啞,面帶貧血,胸中煩熱,食少倦怠,屢治罔效,來寓求診。
左脈細弱,右脈則弦而有力,知其病久生熱,其胃氣因熱上逆,血即随之上升也。
為開寒降湯方,為其咳嗽音啞,加川貝三錢,連服二劑,病大輕減。
又服二劑,不但吐血已止,而咳嗽音啞諸病皆愈。
安徽當陽吳××來函: 孟夏二十三日,赤日晴天,铄人髒腑。
有陶××者,因業商,斯日出外買糧,午後忽于路中患吐血,迨抵家尚嘔不止。
淩晨來院求治。
診其脈象洪滑,重按甚實,知其為熱所迫而胃氣不降也。
因夫子嘗推《金匮》瀉心湯為治吐衄良方,遂俾用其方煎湯,送服黑山栀細末二錢。
服後病稍愈而血仍不止,診其脈仍然有力,遂為開寒降湯,加廣三七細末三錢,俾将寒降湯煎一大盅,分兩次将三七細末送服。
果一劑而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