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滋培湯
關燈
小
中
大
治虛勞喘逆,飲食減少,或兼咳嗽,并治一切陰虛羸弱諸證。
生山藥(一兩)于術(三錢,炒)廣陳皮(二錢)牛蒡子(二錢,炒搗)生杭芍(三錢)玄參(三錢)生赭石(三錢,軋細)炙甘草(二錢) 痰郁肺竅則作喘,腎虛不納氣亦作喘。
是以論喘者恒責之肺、腎二髒,未有責之于脾、胃者。
不知胃氣宜息息下行,有時不下行而轉上逆,并迫肺氣亦上逆即可作喘。
脾體中空,能容納諸回血管之血,運化中焦之氣,以為氣血寬閑之地,有時失其中空之體,或變為緊縮,或變為脹大,以緻壅激氣血上逆迫肺,亦可作喘。
且脾脈緩大,為太陰濕土之正象,虛勞喘嗽者,脈多弦數,與緩大之脈反對,乃脾土之病脈也。
故重用山藥以滋脾之陰,佐以于術以理脾之陽,脾髒之陰陽調和,自無或緊縮、或漲大之虞。
特是,脾與胃髒腑相根據,凡補脾之藥皆能補胃。
而究之髒腑異用,脾以健運磨積,宣通津液為主;胃以熟腐水谷、傳送糟粕為主。
若但服補藥,壅滞其傳送下行之機,胃氣或易于上逆,故又宜以降胃之藥佐之,方中之赭石、陳皮、牛蒡是也。
且此數藥之性,皆能清痰涎利肺氣,與山藥、玄參并用,又為養肺止嗽之要品也。
用甘草、白芍者,取其甘苦化合,大有益于脾胃,兼能滋補陰分也。
并治一切虛勞諸證者,誠以脾胃健壯,飲食增多,自能運化精微以培養氣血也。
一人,年二十二,喘逆甚劇,脈數至七至,用一切治喘藥皆不效,為制此方。
将藥煎成,因喘劇不能服,溫湯三次始服下,一劑見輕,又服數劑全愈。
或問:藥之健脾胃者,多不能滋陰分,能滋陰分者,多不能健脾胃,此方中芍藥、甘草同用,何以謂能兼此二長?答曰:《神農本草經》謂芍藥味苦,後世本草謂芍藥味酸。
究之,芍藥之味苦酸皆有。
陳修園笃信《神農本草經》謂芍藥但苦不酸。
然嚼服芍藥錢許,恒至齒,兼有酸味可知。
若取其苦味與甘草相合,有甘苦化陰之妙(甘苦化陰說始于葉天士),故能滋陰分。
若取其酸味與甘草相合,有甲己化土之妙(甲木味酸己土味甘),故能益脾胃。
此皆取其化出之性以為用也。
又陳修園曰:芍藥苦平破滞,本瀉藥非補藥也。
若與甘草同用,則為滋陰之品,與生姜、大棗、桂枝同用,則為和營衛之品,與附子、幹姜同用,則能收斂元陽,歸根于陰,又為補腎之品。
本非補藥,昔賢往往取為補藥之主,其旨微矣。
按此論甚精,能示人用藥變化之妙,故連類及之。
西人謂:心有病可以累肺作喘,此說誠信而有征。
蓋喘者之脈多數,夫脈之原動力發于心,脈動數則心動亦數可知。
心左房之赤血與右房之
生山藥(一兩)于術(三錢,炒)廣陳皮(二錢)牛蒡子(二錢,炒搗)生杭芍(三錢)玄參(三錢)生赭石(三錢,軋細)炙甘草(二錢) 痰郁肺竅則作喘,腎虛不納氣亦作喘。
是以論喘者恒責之肺、腎二髒,未有責之于脾、胃者。
不知胃氣宜息息下行,有時不下行而轉上逆,并迫肺氣亦上逆即可作喘。
脾體中空,能容納諸回血管之血,運化中焦之氣,以為氣血寬閑之地,有時失其中空之體,或變為緊縮,或變為脹大,以緻壅激氣血上逆迫肺,亦可作喘。
且脾脈緩大,為太陰濕土之正象,虛勞喘嗽者,脈多弦數,與緩大之脈反對,乃脾土之病脈也。
故重用山藥以滋脾之陰,佐以于術以理脾之陽,脾髒之陰陽調和,自無或緊縮、或漲大之虞。
特是,脾與胃髒腑相根據,凡補脾之藥皆能補胃。
而究之髒腑異用,脾以健運磨積,宣通津液為主;胃以熟腐水谷、傳送糟粕為主。
若但服補藥,壅滞其傳送下行之機,胃氣或易于上逆,故又宜以降胃之藥佐之,方中之赭石、陳皮、牛蒡是也。
且此數藥之性,皆能清痰涎利肺氣,與山藥、玄參并用,又為養肺止嗽之要品也。
用甘草、白芍者,取其甘苦化合,大有益于脾胃,兼能滋補陰分也。
并治一切虛勞諸證者,誠以脾胃健壯,飲食增多,自能運化精微以培養氣血也。
一人,年二十二,喘逆甚劇,脈數至七至,用一切治喘藥皆不效,為制此方。
将藥煎成,因喘劇不能服,溫湯三次始服下,一劑見輕,又服數劑全愈。
或問:藥之健脾胃者,多不能滋陰分,能滋陰分者,多不能健脾胃,此方中芍藥、甘草同用,何以謂能兼此二長?答曰:《神農本草經》謂芍藥味苦,後世本草謂芍藥味酸。
究之,芍藥之味苦酸皆有。
陳修園笃信《神農本草經》謂芍藥但苦不酸。
然嚼服芍藥錢許,恒至齒,兼有酸味可知。
若取其苦味與甘草相合,有甘苦化陰之妙(甘苦化陰說始于葉天士),故能滋陰分。
若取其酸味與甘草相合,有甲己化土之妙(甲木味酸己土味甘),故能益脾胃。
此皆取其化出之性以為用也。
又陳修園曰:芍藥苦平破滞,本瀉藥非補藥也。
若與甘草同用,則為滋陰之品,與生姜、大棗、桂枝同用,則為和營衛之品,與附子、幹姜同用,則能收斂元陽,歸根于陰,又為補腎之品。
本非補藥,昔賢往往取為補藥之主,其旨微矣。
按此論甚精,能示人用藥變化之妙,故連類及之。
西人謂:心有病可以累肺作喘,此說誠信而有征。
蓋喘者之脈多數,夫脈之原動力發于心,脈動數則心動亦數可知。
心左房之赤血與右房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