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升陷湯

關燈
治胸中大氣下陷,氣短不足以息。

    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

    或氣息将停,危在頃刻。

    其兼證,或寒熱往來,或咽幹作渴,或滿悶怔忡,或神昏健忘,種種病狀,誠難悉數。

    其脈象沉遲微弱,關前尤甚。

    其劇者,或六脈不全,或參伍不調。

     生箭(六錢)知母(三錢)柴胡(一錢五分)桔梗(一錢五分)升麻(一錢) 氣分虛極下陷者,酌加人參數錢,或再加山萸肉(去淨核)數錢,以收斂氣分之耗散,使升者不至複陷更佳。

    若大氣下陷過甚,至少腹下墜,或更作疼者,宜将升麻改用錢半,或倍作二錢。

     升陷湯,以黃為主者,因黃既善補氣,又善升氣。

    惟其性稍熱,故以知母之涼潤者濟之。

    柴胡為少陽之藥,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左上升。

    升麻為陽明之藥,能引大氣之陷者自右上升。

    桔梗為藥中之舟楫,能載諸藥之力上達胸中,故用之為向導也。

    至其氣分虛極者,酌加人參,所以培氣之本也。

    或更加萸肉,所以防氣之渙也。

    至若少腹下墜或更作疼,其人之大氣直陷至九淵,必需升麻之大力者,以升提之,故又加升麻五分或倍作二錢也。

    方中之用意如此,至随時活潑加減,尤在臨證者之善變通耳。

     大氣者,充滿胸中,以司肺呼吸之氣也。

    人之一身,自飛門以至魄門,一氣主之。

    然此氣有發生之處,有培養之處,有積貯之處。

    天一生水,腎髒先成,而腎系命門之中(包腎之膜油連于脊椎自下上數七節處)有氣息息萌動,此乃幹元資始之氣,《内經》所謂“少火生氣”也。

    此氣既由少火發生,以徐徐上達。

    培養于後天水谷之氣,而磅因礴之勢成。

    績貯于膺胸空曠之府,而盤據之根固。

    是大氣者,原以元氣為根本,以水谷之氣為養料,以胸中之地為宅窟者也。

    夫均是氣也,至胸中之氣,獨名為大氣者,誠以其能撐持全身,為諸氣之綱領,包舉肺外,司呼吸之樞機,故鄭而重之曰大氣。

    夫大氣者,内氣也。

    呼吸之氣,外氣也。

    人覺有呼吸之外氣與内氣不相接續者,即大氣虛而欲陷,不能緊緊包舉肺外也。

    醫者不知病因,猶誤認為氣郁不舒,而開通之。

    其劇者,呼吸将停,努力始能呼吸,猶誤認為氣逆作喘,而降下之。

    則陷者益陷,兇危立見矣。

    其時作寒熱者,蓋胸中大氣,即上焦陽氣,其下陷之時,非盡下陷也,亦非一陷而不升也。

    當其初陷之時,陽氣郁而不暢則作寒,既陷之後,陽氣蓄而欲宣則作熱。

    迨陽氣蓄極而通,仍複些些上達,則又微汗而熱解。

    其咽幹者,津液不能随氣上潮也。

    其滿悶者,因呼吸不利而自覺滿悶也。

    其怔忡者,因心在膈上,原懸于大氣之中,大氣既陷,而心無所附麗也。

     其神昏健忘者,大氣因下陷,不能上達于腦,而腦髓神經無所憑借也。

    其證多得之力小任重或枵腹力作,或病後氣力未複,勤于動作,或因洩瀉日久,或服破氣藥太過,或氣分虛極自下陷,種種病因不同。

    而其脈象之微細遲弱,與胸中之短氣,實與寒飲結胸相似。

    然診其脈似寒涼,而詢之果畏寒涼,且覺短氣者,寒飲結胸也; 診其脈似寒涼,而詢之不畏寒涼,惟覺短氣者,大氣下陷也。

    且即以短氣論,而大氣下陷之短氣,與寒飲結胸之短氣,亦自有辨。

    寒飲結胸短氣,似覺有物壓之;大氣下陷短氣,常覺上氣與下氣不相接續。

    臨證者當細審之(寒飲結胸詳理飲湯下)。

     肺司呼吸,人之所共知也。

    而謂肺之所以能呼吸者,實賴胸中大氣,不惟不業醫者不知,即醫家知者亦鮮,并方書亦罕言及。

    所以愚初習醫時,亦未知有此氣。

    迨臨證細心體驗,始确知于肺氣呼吸之外,别有氣貯于胸中,以司肺髒之呼吸。

    而此氣,且能撐持全身,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腦力、官骸動作,莫不賴乎此氣。

    此氣一虛,呼吸即覺不利,而且肢體酸懶,精神昏愦,腦力心思,為之頓減。

    若其氣虛而且陷,或下陷過甚者,其人即呼吸頓停,昏然罔覺。

    愚既實驗得胸中有此積氣與全身有至切之關系,而尚不知此氣當名為何氣。

    涉獵方書,亦無從考證。

    惟《金匮》水氣門,桂枝加黃湯下,有“大氣一轉,其氣乃散”之語。

    後又見喻嘉言《醫門法律》謂:“五髒六腑,大經小絡,晝夜循環不息,必賴胸中大氣,斡旋其間”。

    始知胸中所積之氣,當名為大氣。

    因憶向讀《内經》熱論篇有“大氣皆去病日已矣”之語,王氏注大氣,為大邪之氣也。

    若胸中之氣,亦名為大氣,仲景與喻氏果何所本? 且二書中亦未嘗言及下陷。

    于是複取《内經》,挨行逐句細細研究,乃知《内經》所謂大氣,有指外感之氣言者,有指胸中之氣言者。

    且知《内經》之所謂宗氣,亦即胸中之大氣。

    并其下陷之說,《内經》亦嘗言之。

     今試取《内經》之文釋之。

    《靈樞》五味篇曰:“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兩焦,以溉五髒,别出兩行營衛之道,其大氣之抟而不行者,積于胸中,命曰氣海。

    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則出,吸則入。

    天地之精氣,其大數常出三入一,故谷不入半日則氣衰,一日則氣少矣。

    ”愚思肺懸胸中,下無透竅,胸中大氣,包舉肺外,上原不通于喉,亦并不通于咽,而曰出于肺循喉咽,呼則出,吸則入者,蓋謂大氣能鼓動肺髒使之呼吸,而肺中之氣,遂因之出入也。

    所謂天地之精氣常出三入一者,蓋謂吸入之氣,雖與胸中不相通,實能隔肺膜通過四分之一以養胸中大氣,其餘三分吐出,即換出髒腑中混濁之氣,此氣化之妙用也。

    然此篇專為五味養人而發,故第言飲食能養胸中大氣,而實未發明大氣之本源。

    愚嘗思之,人未生時,皆由臍呼吸,其胸中原無大氣,亦無需乎大氣。

    迨胎氣日盛,臍下元氣漸充,遂息息上達胸中而為大氣。

    大氣漸滿,能鼓動肺膜使之呼吸,即脫離母腹,由肺呼吸而通天地之氣矣(西人謂肺之呼吸延髓主之,胸中大氣實又為延髓之原動力)。

     至大氣即宗氣者,亦嘗深考《内經》而得之。

    《素問》平人氣象論曰:“胃之大絡名虛裡,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 按:虛裡之絡,即胃輸水谷之氣于胸中,以養大氣之道路。

    而其貫膈絡肺之餘,又出于左乳下為動脈。

    是此動脈,當為大氣之餘波,而曰宗氣者,是宗氣即大氣,為其為生命之宗主,故又尊之曰宗氣。

    其絡所以名虛裡者,因其貫膈絡肺遊行于胸中空虛之處也。

     又:《靈樞》客邪篇曰:“五谷入于胃,其糟粕、津液、宗氣,分為三隧。

    故宗氣積于胸中,出于喉嚨,以貫心脈,而行呼吸焉。

    ”觀此節經文,則宗氣即為大氣,不待诠解。

    且與五味篇同為伯高之言,非言出兩人,而或有異同。

    且細審“以貫心脈,而行呼吸”之語,是大氣不但為諸氣之綱領,并可為周身血脈之綱領矣。

    至大氣下陷之說,《内經》雖無明文,而其理實亦寓于《内經》中。

    《靈樞》五色篇雷公問曰:“人無病卒死,何以知之?”黃帝曰:“大氣入于髒腑者,不病而卒死。

    ”夫人之膈上,心肺皆髒,無所謂腑也。

    經既統言髒腑,指膈下髒腑可知。

    以膈上之大氣,入于膈下之髒腑,非下陷乎?大氣既陷,無氣包舉肺外以鼓動其辟之機,則呼吸頓停,所以不病而猝死也。

    觀乎此,則大氣之關于人身者,何其重哉! 愚深憫大氣下陷之證醫多誤治,因制升陷湯一方,又有回陽升陷湯、理郁升陷湯二方,皆由升陷湯加減而成。

    此三升陷湯後,附載治愈之案,其病之現狀:有呼吸短氣者,有心中怔忡者,有淋漓大汗者,有神昏健忘者,有聲顫身動者,有寒熱往來者,有胸中滿悶者(此因呼吸不利而自覺滿悶,若作滿悶治之立危),有努力呼吸似喘者(此種現狀尤多,乃肺之呼吸将停,其人努力呼吸以自救,若作喘證治之立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