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麻科

關燈
回者誤降者,須更用筍鞭芽十個,荷鼻五個,可同煎服。

    脾病困倦,昏沉多臥,口乃脾竅,故口燥唇乾不食,是亦胃火不清之故,肺病則嗽,一切鼻煤、鼻煽、鼻乾、鼻瘡、嘔吐,皆胃火也。

    至若眼紅澀是肝病,須伐木清金,兼去風膽病,多煩而不眠,重用石膏,即四五兩一帖亦不妨。

    若喘息,生芩作主,石膏次之。

    力子桑皮葶兜鈴,知桔蘇麻與條芩,天冬杏貝生石膏,引加蘆根與茅根。

     小便赤血(涼膀胱為主。

    九十五)
豬瀉車前梔木通,滑石芩柏石地冬, 石葦一金麥葶藶,通草順引膀胱中。

     大便血痢(涼腸作主九十六) 大黃復花翹桔梗,枳荷力子連條芩, 銀花槐梔栝蔞杏,荊芥升麻與苦參。

     涼大腸利小便,蓋小便愈長則大便愈結,然亦不可強止。

    《經》雲:毒以利洩,若利止則不能出而腹痛也。

     幹桔升荷枳木通,石蒲芩連胡天冬, 知母豆根苓槐骨,滑石人中柏杏仁。

     嘔吐咳逆(九十七) 《經》曰:胃火抑鬱,肺火上衝而為逆重,用生石膏、生黃芩。

    次之又方: 柴前蟬桔曲二冬,茯苓石膏芩蔞仁。

     咽喉痛(先治風火併治喉嚨。

    九十八)
甘桔復花前玄參,射幹荊防枳豆根, 冬花芩薄生大黃,蔞仁木通與苦參。

     音啞(先清肺火,重用生黃芩。

    九十九)
石蒲桔梗力子冬,黃芩花粉甘木通, 通草薄荷玄參入,前麻貝槐知母同。

     咳嗽(肺火清則咳止矣。

    一百)
大力兜鈴與三冬,雙骨葶藶二母同, 蔞仁黃芩枳石膏,蘇子百部與橘紅。

     目赤上星胬肉浮睛(一百零一) 《經》曰:總要截去風火兼治眼目,非升麻提之不愈。

    入方: 桔菊膽草羌活升,梔子車前與條芩, 荊芥蟬衣川柏服,又加姜荊去目翳。

     呃逆(肺氣上衝,胃火呃逆。

    一百零二)
石膏條芩與橘紅,石斛蟬衣麥門冬, 竹茹茅根引加入,清肺降火呃逆通。

     口唇齒齦燥裂血出(一百零三) 此乃脾家本病,全以生石膏、條芩為主。

    若上下齒齦臭爛,舌胎厚白,宜石膏為主。

    入方: 梔子桔梗共升麻,木通花粉川柏加, 荊芥薄荷淡條芩,重用石膏胃火瘥。

     發癢(清脾火而去風。

    一百零四)
荊防薄荷葛玄參,地骨桑皮桂連芩。

     蟬衣大力芎銀花,百部升麻有苦參, 昏睡不食,舌胎厚,唇燥齒齦爛(一百零五) (口臭若是喘,加葶藶子,黃芩重用不可留。

    ) 黃芩知母生石膏,天門冬合花粉好, 薄荷玄參栝蔞仁,枳殼更加川相炒。

     腸毒發斑(一百零六) 《經》曰:按此症心胃兩經熱毒熏蒸於內,庸師皆謂重疹也,而用藥不對,則火愈熾而發斑也,須用靛花水飛過,加石灰淘淨曬乾,研末取人乳調敷,斑即消矣。

    又雲:宜瀉肝火而鬱火亦散,熱毒傷血而裡實,虛則發斑,輕則如疹,重若錦紋,紫黑者熱極而胃爛也,則多死。

    重用石膏、大青草、犀角三味,缺一不可,此瀉心胃熱毒,必用之矣。

    詩曰: 毒火流入在脾臟,眼目起發翳膜障, 上星掀腫在兩嘴,膿血淋漓眵淚汪。

     撥雲散加減: 撥雲膽草荊苓羚,地木甘連木賊羌, 大黃硼砂條芩石,銀花升麻菊花良。

     毒流於脾在上者,唇裂而掀腫,堆結如煤,動即血出,血出即燥結。

    在下者,毒注於大腸,下垢如膠漆,或下鮮血痛不可忍,以滌除救苦湯治之。

     滌除救苦湯: 滌除救苦用生軍,芩連石膏枳木通, 生地力子紅滑石,蟬衣荊芥叭杏仁。

     走馬牙疳(一百零七) 倘有血紫堅凝毒流於腎胃,則口內生疳,牙齦腐爛,甚生穿腮落牙,漸入喉嚨,名為走馬疳,最惡症也。

    宜用忍冬解毒散加減服之,外敷消疳散。

     忍冬解毒散加減: 忍冬石膏芩木通,力子桑皮玄二冬, 甘桔豆根銀花貝,荊菊連翹地丁同。

     外敷消疳散: 消疳散用連兒茶,人中花粉甘硼砂, 青黛石膏冰片入,共為研細牙齦搽。

     頭瘡(一百零八) 《經》曰:毒流於頭項,頭乃諸陽之首,倘毒入陽會而潰爛生蛆時,值炎天臭不可聞,急以清涼攻毒湯治之外,以金銀花洗之。

    又用金蓋散即牛糞曬乾為末,少加冰片、青黛合研摻之,則愈矣。

     清涼攻毒飲:(即瀉黃散。

    ) 清涼攻毒用大黃,川連石膏犀角鎊, 荊力木通鮮生地,丹皮地丁合成方。

     咽乾音啞發嗆(一百零九) 若毒流於肺,津液遂不能上行,則咽喉乾燥,音啞發嗆,以清金飲主之。

    若毒鎖喉嚨者,則不治之症也。

     清金飲加減: 清金甘桔與玄參,大力麥冬花粉荊, 前胡枳翹姜蟲炒,豆根石膏天冬芩。

     身發沸子(一百十

    )
《經》曰:時值隆冬,表邪未盡,風邪與熱毒抑鬱於皮毛,發一身沸子,宜清肌散毒飲主之。

     清肌散毒飲加減: 清肌散毒薄荊風,前葛蟬衣力子芎, 桔梗姜蟲生甘草,無汗還加麻黃通。

     消腫(一百十一) 《經》曰:肺主皮毛,脾胃主肌肉,故用石膏清胃火,黃芩瀉肺火,則皮毛開而肌肉平矣。

    宜服: 知柏石膏麥門冬,生梔六一芩木通, 百部枳實白百合,車澤赤苓貝杏仁, 昆布海藻桑白皮,金銀葶藶與天冬, 麻黃香薷荷鼻立,瓜蒂牙根紫菀茸, 榆白皮煎蔓荊子,蘿蔔子與燈草逢。

     疹後氣喘發熱(一百十二) 大便秘結,庸醫以為宜投大黃,二次仍不能通,但此症非瀉不能回生矣,速進濟川煎,內加肉蓯蓉、枳殼、牛膝,以洩大便秘結。

    又加升麻五六分之數,隨用大黃七八錢之,則頃刻黑糞先出,而後大便通洩即安矣。

    故用升麻一提則清氣上升,用大黃一瀉則濁氣下降也。

     疹後身瘦潮熱(一百十三) 疹後,身瘦潮熱而胃口欲食,甫食則飽,飽過即飢,而肚大痛,大小便利,口臭而身發疥,此乃誤服熱藥大八味故耳。

    如一月間,先宜石膏、條芩一大劑,次服熟地、百部、枳殼、沙參、知母、山梔、天冬、黃芩、穀芽二大劑,則愈矣。

    又服六味,方內去萸肉,加當歸、防風、麥門冬、沙參等分,可以收功。

     疹後遍身流水(一百十四) 疹後遍身流水,日夜發厥,此以瘡疥潰爛之故。

    如四十日外,可服六味,重熟地,去萸肉加蒺藜、荊芥、丹參、沙參、二冬、漏蘆、苦參等分,煎服可以收功。

     附補 疹子諸方 忌用藥物 疹子初發熱時,忌用麥冬、生地,恐其清肺而斂邪也。

    發散不出,忌用人參、黃耆、白朮、恐其補氣而發喘也。

    忌用諸熱藥,恐其助火而傷肺也。

    切忌雞、魚、蝦、鴨,四十九日內,食之必然重出,食雞子多令兒眼白,食糖多令兒牙疳,食酸鹼物均害肺。

    如洩瀉太過,以加味四苓散與之,切忌訶子、豆蔻、參、耆補澀之藥,即生甘亦不宜多用。

     治例 疹有出沒,治分升降,且如壯熱腮紅便服升麻,面毒神慢宜用紫蘇、蔥頭,氣粗熱壅,心煩便澀,即須和解。

    喘呼咳嗽,眼封肌燥,急宜疏散。

    未出之前,遵斯而用,再思回後,別有奇方,發不透而毒邪內蘊,當識內外分消之妙,回速而黑赤枯焦須用清涼解毒,氣喘而肚膨脹,聲啞喉痛,不食二便不通,身熱燎人,解毒降痰並用。

    立此二方乃治疹之良規,後之學者慎勿妄圖。

     升藥主方 發熱時壯熱腮紅,以此方主之: 升麻 乾葛 前胡 川芎 枳殼 桔梗 復花 陳皮 木通 發熱時面青神慢,以此方主之: 蘇葉 桔梗 前胡 陳皮 復花 紅花 蔥頭 發熱時氣喘煩躁,二便不和以此方主之: 防風 荊芥 前胡 葛根 升麻 大力 蟬蛻 薄荷 枳殼 復花 木通 竹葉 發熱時遲延不出,皮膚乾燥,身熱噴嚏,毒氣抑鬱,以此方主之: 麻黃 乾葛 柴胡 蟬蛻 天麻 大力 復花 薄荷 木通 川芎 陳皮 紅花 加筍尖 用藥調治 喘加鉤藤,感寒加升麻、葛根,驚石菖蒲、小草,無汗加麻黃、桂枝,疹出不快加薄荷、力子,痰多加大麻、膽星,額不出加荷鼻、筍尖,譫語加石菖蒲,四肢不出加桂枝,食積加枳實、蓮心,頭面不出加升麻或用老酒煎熱洗,即起。

     面赤加柳芽,通身不起加大力,發斑加荷鼻,目直視加天麻、膽星,吐甚加薑汁,色不紅潤加丹參,傷暑加青蒿,六經火加連翹,時遇暑熱加連翹、木通,鬱火相煽加連翹,時遇寒冷加麻黃、桂枝,時遇溫加薄荷、竹葉,痰結在皮裡膜外發不出者,加竹瀝、薑汁。

    凡疹發熱昏迷,不知人事者單用竹瀝、薑汁少許,汗之則疹自現矣。

    疹後下痢不止者,用豬苓、澤瀉、茯苓、滑石、甘草、黃連,或滯下後重加黃芩、歸尾、赤芍、枳殼、木通、六一散。

     疹後氣喘,連聲咳嗽不絕者,用栝蔞仁、桔梗、桑皮、蘇子。

    渴加麥冬、枳殼,或用清肺飲。

    知母、貝母、桔梗、大力、杏仁、天冬、麥冬、甘草、石膏、兜鈴。

     疹後壯熱不退者,發為驚搐煩躁,精神不寧,此脾有熱也,宜用四物湯,山梔、竹葉、燈草、生地、白芍、赤芍;或用安神丸,黃連、當歸、膽草、蟬蛻、茯苓、菖蒲,上為末,蒸餅汁加豬血、硃砂為衣,燈芯湯送下。

     疹後虛煩不得眠者,用竹葉石膏湯去人參,麥冬、甘草、石膏、法夏、竹葉、糯米百粒。

     疹出三日不收者,宜加清裡藥,則退而疹自消。

     疹後渾身壯熱未至瘦弱,但每煩躁不寧,此毒在心肝二經,以當歸養血湯主之。

     當歸、川芎、生地、甘草、麥冬、山梔、竹葉。

    大便秘加大黃。

     疹後牙疳臭爛,時時出血,呼吸氣息,名為走馬疳,以文蛤散主之。

     文蛤五分,雄黃五分,五倍子二錢,枯礬五分,蠶蛻包紙煅灰一錢。

    上共為末,米泔水洗過,一日搽三次,以平為度。

     疹後四十九日內,或熱除而毒未除,肺虛咳嗽,以沙合散主之。

     麥冬、冬花、知母、橘紅、百部、百合、阿膠、鉤藤、北沙參,加榧子肉、枇杷葉。

     降藥方 凡疹宜清金降火,不緻金受火克,否則肺之母受病,必緻變症多般,俱用後藥降之可也。

     柴胡 橘紅 黃芩 枳殼 花粉 栝蔞仁 山梔 杏仁 陳皮 蘇子 竹葉 汗加知母,舌胎重加黃芩,骨蒸加地骨皮,骨節疼痛加石菖蒲,吐血加黃梔(炒焦)、黃芩。

     凡疹是脾肺之毒,倘用山梔不足,須用石膏。

    按石膏不必拘多少,隻看病如何。

     凡疹發不透而喘者,加葶藶、百部、白果、茯苓。

     凡疹見風罩沒,未得清爽者,又宜和解再入升散之藥,雖不復出亦可痊愈。

    (和解散清毒飲。

    ) 凡疹三朝出不甚者,毒氣內攻,聲音不出,咳嗽痰涎,大便秘結,服此方神效;蔞仁二兩,炒黃芩四錢。

    如熱甚,加一兩枳殼、知母、桑皮、花粉、玄參、山梔、杏仁、柴胡、鉤藤、石菖蒲、天麻、竹葉、燈草,水煎服。

    如此之症,二日必愈。

     疹後雜症 疹後作瀉,煩渴者白虎湯加蒼朮、知母、石膏、甘草。

     疹後乾嘔者宜解毒湯,黃連、黃芩、黃柏、山梔,俱用酒炒。

     疹後嘔吐不止者,用陳皮、竹茹、石膏。

     前後治疹總論 總之,疹與痘不同色,痘怕太紅,防破。

    疹喜統紅,不可紫黑。

    但所慮者疹不出盡,若出盡而毒便散。

    故治疹者於發時,當察天時寒暄以藥發之。

     發散方,表出而愈。

    復花、前胡、桔梗、菖蒲、川芎、天麻、麻黃、桂枝、枳殼。

     凡疹便血、吐血、衄血不止者,另用犀角地黃湯(生地、犀角、丹皮、赤芍)合解毒散。

     凡孕婦出疹,宜四物湯加白朮、黃芩、蘇葉、砂仁。

     凡疹不進飲食者,但得麻色淡紅潤澤亦無害也,此乃毒氣未解,內蘊實熱,故不食耳。

     凡風寒感冒重者,毛孔如粟狀,額青足冷,身熱無汗,至六七日或十餘日尚不見點,有外症咳嗽,鼻流清涕,眼胞微腫,決定是疹,不可妄治,宜先用麻黃湯發散,則疹自出矣。

     大無比散: 粉草(一兩) 飛滑石(六兩) 飛辰砂(三錢) 飛雄黃(一錢) 小無比散: 粉草(五錢) 飛滑石(六錢) 寒水石(五錢) 飛石膏(一兩) 廣鬱金(七分) 上二散研末服,凡疹喘嗽氣急面赤者,用二散,每服大一錢,小六分,毒從小便出,熱退為度。

     稀痳疹經驗方: 用絲瓜一個,風乾,歲除日放在新瓦面上煅灰,攤地上,去火氣,研末,以百沸湯沖服,每歲如此,服至三四次,小兒永不患麻疹矣。

    (按:既有牛痘種法,小兒可免痘患,又有此善方以稀痳疹,育子者洵堪奉為希世之寶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