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四 面圖形十二症(一)

關燈
面圖形十二症(圖缺) 1。

    鬓發2。

    眉發3。

    頤發5。

    須發6。

    肩發7。

    乳發8。

    胸發9。

    手背發10。

    小便毒(便發,生于陰頭之上)11。

    腳背發12。

    腳跟發
鬓發 鬓發生于兩額之間,小兒婦人多有之,男子生此者,多不救,乃手足少陽、太陰之所司也。

    因心肝積熱,頭額受風,故生此毒,宜洩二經之熱,以十一味柴胡升麻湯。

     十一味柴胡升麻湯 本、羌活、升麻、幹葛、防風、黃連、赤芍、生地、麥冬、當歸、蒲公英(酒洗二次)。

     空心服。

     八味神方白芷散 白芷、升麻、二花、桔根、川芎、連翹、黃連、羌活。

     食後服。

     七味敷方 雄黃、兒茶、螵蛸、乳香、沒藥、麝香、牛黃。

     共為末,以酒調敷。

     眉發 眉發生于兩眉之間,燥爛如人眼目,甚可畏也。

    小兒生此立死,大人生此者,十全二、三,乃手足少陽經所受也。

    宜用海馬崩毒法,不然,膿血浸兩眼,目先壞,宜用後二藥相兼服後,排膿生肌常服之。

     九味清心蓮子飲 黃、甘草、蓮子、車前仁、茯苓、麥冬(去心)、人參、黃芩、地骨皮。

     食後服。

     十二味羌活敗毒散 人參、黃、羌活、獨活、連翹、幹葛、升麻、川芎、地骨皮、白芷、丹皮、二花。

     食後服。

     八味敷方 牛黃、雄黃、朱砂、血蠍、兒茶、乳香、沒藥、螵蛸。

     共為末,以酒調搽之。

     耳發 耳發生于耳門邊,乃心腎濕熱所生。

    其病有三:曰簟耳,曰痔耳,曰濕耳。

    俱先用清肝流氣飲,後用定痛降火飲,若簟耳、痔耳,用針刺破,以清涼膏貼之,生肌散敷之。

     十四味清肝流氣飲 枳殼、桔根、黃芩、柴胡、羌活、赤芍、防風、川芎、荊芥、白芷、升麻、連翹、甘草、前胡。

     食後服。

     十三味定痛降火飲 柴胡、前胡、紫蘇、防風、濃樸、陳皮、甘草、半夏、川芎、白芷、當歸、羌活、升麻。

    蔥引。

     食後服。

     九味清涼膏 黃連、大黃、黃芩、郁金、樸硝、玉簪花、獨腳連、天花粉、白芨。

     共為末,雞蛋清調搽。

     頤發 頤發,生于兩顴骨之下一寸,乃手足太陽陽明經所屬也,因脾肺積熱,故生斯毒,若不早治,定成漏腮。

    初起時用雀茶煎湯洗之。

    随服升麻解毒湯,十二味追毒散,外敷生肌散愈。

     九味升麻解毒湯 升麻、幹葛、防風、甘草、白芍、羌活、川芎、玄參、白芷。

     食遠服。

     十二味追毒散 連翹、白芷、防風、羌活、升麻、黃連(酒炒)、荊芥、二花、當歸、黃、人參、黃芩。

     食後服。

     三味敷方 雄黃、白芷、螵蛸。

     共為末,敷之。

     須發 須發生于頤下地角處,乃手足太陽太陰經之所屬也。

    因飲食太過,蓄熱上升,始生如黍米大,由漸燥爛痛癢不一,經年不愈。

    以抱風藤一大把,煎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