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背圖形八症(一)

關燈
胡、羌活、獨活、柴胡。

     空心服。

     又方 上中下三發背既潰,周遭以面條圍住,将槐皮一大塊,鑽多眼鋪于面條上,又将艾鋪于槐皮上蒸之。

    癢則蒸痛,痛則蒸癢而止。

    後以苦茶洗淨,又将輕粉三分,牙豬骨髓杵膏敷之,生肉神效,一日一易。

     十一味五香連翹湯 木香、藿香、乳香、沉香、香附、羌活、獨活、桑寄、升麻、木通、連翹。

     空心服。

     十味排膿内補散 癰疽發背潰後,皆宜服之。

     人參、黃、當歸、川芎、白芷、肉桂(夏天少用)、防風、甘草、濃樸、桔根。

     空心服。

     十一味神仙綠豆粉湯 解熱定痛之劑。

     綠豆粉、乳香、沒藥、桔根、荊芥、羌活、赤芍、木通、連翹、二花、濃樸、甘草。

     空心服。

     十一味敷方 忍冬藤、龍膽草、鳳尾草、燈心草、血見愁、地骨皮、牡丹皮、青蒿、胡蓮、雄黃、白芷。

     共為細末,用酒糟搗爛敷患處四圍,止痛。

     下背發 下背發生于兩腎眼中間,系督脈太陽經所司也。

    受在心經而五髒之毒,因肝積熱于脾,又飲食爆炙,貪色過多,以緻水枯土耗,故生斯毒。

    治宜先補腎調脾,先用補腎地黃湯三、四劑,後用敗毒流氣飲相兼而服,後用排膿生肌自愈,切勿割,慎之。

     八味補腎地黃湯 山藥、山萸、熟地、鹿茸、牛膝、丹皮、茯苓、澤瀉。

     空心服。

    可治腰腎發。

     十六味敗毒流氣飲 紫蘇、桔根、枳殼、防風、柴胡、甘草、川芎、白芷、白芍、當歸(酒洗)、羌活、茯苓、烏藥、陳皮、連翹、二花(酒洗)。

     空心服。

     十六味内托流氣飲 黃(蜜炙)、生地(酒洗)、白芷、川芎、赤芍、赤茯、肉桂(少用)、防風、甘草、烏藥、人參、枳殼、桔根、木香、連翹、二花。

    姜棗引。

     空心服。

     五味敷方 忍冬藤(酒洗)、生地、地骨皮、丹皮、雄黃。

     将好酒浸透,搗爛敷患處。

     腰背發 腰背發生于兩腎眼之處,由腎、膀胱之所司也。

    乃三陽之毒,促人大命,内損元氣,外感濕熱,先用補腎地黃湯三、四劑,後用敗毒流氣飲(此二方見前),再用三香内托飲,定痛消毒飲,綠豆粉飲。

     十九味三香内托飲 人參、木香、甘草、濃樸、紫蘇、桔根、枳殼、黃(蜜炙)、藿香、肉桂、烏藥、當歸、白芍、白芷、川芎、防風、乳香、升麻、幹葛。

     空心服。

     十八味定痛消毒飲 人參、當歸(酒洗)、川芎、白芍、白芷、枳殼(麸炒)、茯苓、半夏(青油炒)、柴胡、甘草、防風、羌活、升麻、濃樸(姜汁炒)、二花、幹葛、連翹、川楝子。

     空心服。

     八味綠豆粉湯 二花(酒洗)、豆粉、蒲公英(酒洗)、荊芥穗、乳香、沒藥、升麻、栝萎根、皮。

     空心服。

     五味敷方 地龍甲、山龍甲、忍冬花、龍膽草、雄黃。

     以上諸藥各等分,捶細末,以豬膽同酒調勻敷之。

     又方 以地龍甲一味,炒焦存性,研末酒調敷之。

     又方 用剪刀菜捶生酒糟敷患處,幹即換之。

     暗發(騎馬癰) 暗發(騎馬癰)生于糞門之前,陰囊之後,乃手足三陽三陰表裡之所屬也。

    因腎經蘊熱流于大小腸間,熱血積而成毒,若緩治即成漏瘡,大小便從此而出。

    先服補腎地黃湯二、三劑(方見前),後服敗毒流氣飲、内托追毒飲,再用排膿生肌自愈。

     十三味敗毒流氣飲 人參、桔根、枳殼、甘草、防風、柴胡、川芎、羌活、白芷、白芍、蘇葉、連翹、二花。

    姜引。

     空心服。

     十四味内托追毒飲 川芎、人參、黃(蜜炙)、甘草、濃樸(姜汁炒)、桔根、枳殼(麸炒)、當歸、白芷、防風、槟榔、白芍、木香。

    皂角刺引。

     空心服。

     九味神效車前飲 車前子、甘草節、赤芍、槟榔、木通、防風、二花、豬苓、蘇葉。

     空心服。

     四味敷方 螵蛸、兒茶、牛黃、雄黃。

     同生蔥搗爛,敷上,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