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背圖形八症(一)
關燈
小
中
大
背圖形八症(圖缺)
1。
腦發2。
腮3。
上背發(在天柱下)4。
中背發(正對前心)5。
下背發(正對臍)6。
腰背發7。
暗發(騎馬癰)8。
赤腮癰(即腮) ?腦發 ?腦發生于巅頂,由督脈太陽經所生也,乃陰陽不和,氣熱上壅,積聚不散,故成此毒。
若不速治,頂裂髓枯,不可救也。
先用敗毒流氣飲,次以内托流氣飲,後用白芷散,外用敷方。
八味敗毒流氣飲 蘇葉、桔根、枳殼(麸炒)、甘草、防風、人參、羌活、白芍。
水煎。
食後服。
十五味内托流氣飲 人參、木香、炙黃、炙甘草、濃樸(姜汁炒)、蘇葉、肉桂(去皮)、枳殼、桔根、槟榔、烏藥、當歸、白芷、川芎、防風。
空心服。
六味白芷散 白芷、本、升麻、黃連、忍冬藤、龍膽草。
空心服。
六味外用敷方 龍膽草、忍冬藤、白芷、牛黃、雄黃、地骨皮。
以上各等分,洗淨,酒浸透,搗極細,敷毒處四圍,神效。
?腮 腮毒生于牙根耳庭之前後,通于肝腎,由少陽、陽明經所生也,亦名赤腮癰,乃氣血不行壅滞頰腮,宜用清肝流氣飲一、二劑,後用托裡飲,外用萬靈膏。
如初起時覺癢,用艾灸六、七壯,并頰車肩井穴内各灸三壯,甚效。
清肝流氣飲 桔根、枳殼、白茯苓、柴胡、羌活、甘草、石膏、防風、濃樸、烏藥、官桂、木香、姜棗引。
食後服。
托裡飲 人參、當歸、黃(蜜炙)、川芎、赤芍、甘草、防風、濃樸、烏藥(去皮)、官桂、木香。
姜棗引。
食後服。
六味敷方 青蒿(春夏取苗,秋冬取根)、二花、雄黃。
生蔥、黃泥、蜂蜜。
各等分,搗細成餅,側卧貼之,若初起用之,即愈。
上背發 上背發生于百勞骨下三、四節之間,由督脈、太陽經所生也。
受病在胸身,經生肺肝,乃心經郁熱,後因怒氣傷肝,熱郁不伸,乃生背發。
内經曰:“營氣不從,逆于肉裡”,至生癰疽。
先宜敗毒流氣飲一、二劑,次用護心托裡飲。
如危甚,用神效忍冬湯,外須用敷藥,待膿盡用生肌散。
初起如黃豆大時,宜用海馬崩毒法,次用四圍灸法,如輕可減半矣。
此症大忌房事、穢氣、香味等項。
十味敗毒流氣飲 人參、桔根、枳殼(麸炒)、甘草、防風、荊芥(少許)、柴胡、川芎、白芷、白芍。
姜棗引。
空心服。
十味護心托裡飲 黃連、栀子、連翹、羌活、桔根、白芷、連子、幹葛、升麻、防風。
姜引。
空心服。
十四味流氣飲 黃連、羌活、柴胡、木香、陳皮、紫蘇、當歸、生地、川芎、甘草、烏藥、槟榔、官桂、連翹。
空心服。
十二味神效忍冬湯 忍冬藤、龍膽草、本、羌活、炙黃、柴胡、黃連(酒炒)、甘草節、川芎、荊芥、白芷、防風。
潰後加人參。
水煎溫服。
十味敷方 忍冬藤、龍膽草、仙人掌、山龍甲(即松樹根上綠衣)、地龍鱗(即地龍皮刺)、雄黃、地骨皮、連翹、白芷、火炭草。
将酒糟搗碎,敷瘡上四圍,即止痛,待痛止膿盡上生肌散,可也。
海馬崩毒法 以熱水從肘後先洗起,至手六經起端處止,日行數十次,内服前方以瀉其毒,洗至指甲尖,亦不可住手,看瘡勢穣方可住手,蓋手三陽俱系督脈所屬,洗手至穣時,勢從根本而洩,毒從根本而消,甚勿輕視。
此方治發背、搭手、對口俱效,必要初起時為之。
二味神仙一醉失笑散 蒲公英、忍冬藤各二錢。
以好酒煮熱,盡量飲之醉,仍以生蔥一根,灌蜜入内要滿,以灰火煨熱壓酒,以被蓋睡取汗,汗出而愈。
并治上中下三背發及三手搭,并乳發,立效。
鐵箍散亦可用。
中背發 中背發生于背中心,是因血壅出而不能歸肝,心志不遂,郁熱不洩,氣血積聚而成毒。
初起宜瘡口四圍多着艾灸,勿使長益。
内服忍冬湯加失笑散,鐵箍散皆可用,多服人參敗毒散三、四劑,次用五香連翹湯六、七劑,再用排膿散,敷上生肌散自愈,切勿妄行鈎割,慎之慎之。
人參敗毒散 人參、桔根、甘草、川芎、白茯苓、枳殼、前
腦發2。
腮3。
上背發(在天柱下)4。
中背發(正對前心)5。
下背發(正對臍)6。
腰背發7。
暗發(騎馬癰)8。
赤腮癰(即腮) ?腦發 ?腦發生于巅頂,由督脈太陽經所生也,乃陰陽不和,氣熱上壅,積聚不散,故成此毒。
若不速治,頂裂髓枯,不可救也。
先用敗毒流氣飲,次以内托流氣飲,後用白芷散,外用敷方。
八味敗毒流氣飲 蘇葉、桔根、枳殼(麸炒)、甘草、防風、人參、羌活、白芍。
水煎。
食後服。
十五味内托流氣飲 人參、木香、炙黃、炙甘草、濃樸(姜汁炒)、蘇葉、肉桂(去皮)、枳殼、桔根、槟榔、烏藥、當歸、白芷、川芎、防風。
空心服。
六味白芷散 白芷、本、升麻、黃連、忍冬藤、龍膽草。
空心服。
六味外用敷方 龍膽草、忍冬藤、白芷、牛黃、雄黃、地骨皮。
以上各等分,洗淨,酒浸透,搗極細,敷毒處四圍,神效。
?腮 腮毒生于牙根耳庭之前後,通于肝腎,由少陽、陽明經所生也,亦名赤腮癰,乃氣血不行壅滞頰腮,宜用清肝流氣飲一、二劑,後用托裡飲,外用萬靈膏。
如初起時覺癢,用艾灸六、七壯,并頰車肩井穴内各灸三壯,甚效。
清肝流氣飲 桔根、枳殼、白茯苓、柴胡、羌活、甘草、石膏、防風、濃樸、烏藥、官桂、木香、姜棗引。
食後服。
托裡飲 人參、當歸、黃(蜜炙)、川芎、赤芍、甘草、防風、濃樸、烏藥(去皮)、官桂、木香。
姜棗引。
食後服。
六味敷方 青蒿(春夏取苗,秋冬取根)、二花、雄黃。
生蔥、黃泥、蜂蜜。
各等分,搗細成餅,側卧貼之,若初起用之,即愈。
上背發 上背發生于百勞骨下三、四節之間,由督脈、太陽經所生也。
受病在胸身,經生肺肝,乃心經郁熱,後因怒氣傷肝,熱郁不伸,乃生背發。
内經曰:“營氣不從,逆于肉裡”,至生癰疽。
先宜敗毒流氣飲一、二劑,次用護心托裡飲。
如危甚,用神效忍冬湯,外須用敷藥,待膿盡用生肌散。
初起如黃豆大時,宜用海馬崩毒法,次用四圍灸法,如輕可減半矣。
此症大忌房事、穢氣、香味等項。
十味敗毒流氣飲 人參、桔根、枳殼(麸炒)、甘草、防風、荊芥(少許)、柴胡、川芎、白芷、白芍。
姜棗引。
空心服。
十味護心托裡飲 黃連、栀子、連翹、羌活、桔根、白芷、連子、幹葛、升麻、防風。
姜引。
空心服。
十四味流氣飲 黃連、羌活、柴胡、木香、陳皮、紫蘇、當歸、生地、川芎、甘草、烏藥、槟榔、官桂、連翹。
空心服。
十二味神效忍冬湯 忍冬藤、龍膽草、本、羌活、炙黃、柴胡、黃連(酒炒)、甘草節、川芎、荊芥、白芷、防風。
潰後加人參。
水煎溫服。
十味敷方 忍冬藤、龍膽草、仙人掌、山龍甲(即松樹根上綠衣)、地龍鱗(即地龍皮刺)、雄黃、地骨皮、連翹、白芷、火炭草。
将酒糟搗碎,敷瘡上四圍,即止痛,待痛止膿盡上生肌散,可也。
海馬崩毒法 以熱水從肘後先洗起,至手六經起端處止,日行數十次,内服前方以瀉其毒,洗至指甲尖,亦不可住手,看瘡勢穣方可住手,蓋手三陽俱系督脈所屬,洗手至穣時,勢從根本而洩,毒從根本而消,甚勿輕視。
此方治發背、搭手、對口俱效,必要初起時為之。
二味神仙一醉失笑散 蒲公英、忍冬藤各二錢。
以好酒煮熱,盡量飲之醉,仍以生蔥一根,灌蜜入内要滿,以灰火煨熱壓酒,以被蓋睡取汗,汗出而愈。
并治上中下三背發及三手搭,并乳發,立效。
鐵箍散亦可用。
中背發 中背發生于背中心,是因血壅出而不能歸肝,心志不遂,郁熱不洩,氣血積聚而成毒。
初起宜瘡口四圍多着艾灸,勿使長益。
内服忍冬湯加失笑散,鐵箍散皆可用,多服人參敗毒散三、四劑,次用五香連翹湯六、七劑,再用排膿散,敷上生肌散自愈,切勿妄行鈎割,慎之慎之。
人參敗毒散 人參、桔根、甘草、川芎、白茯苓、枳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