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一 總論大法
關燈
小
中
大
風、白芷、柴胡、川芎;夏多用黃連、栀子、連翹、麥冬;秋多用黃芩、蒼術、連翹、栀子;冬多用人參、白術、連翹、甘草。
癰疽發背之治,大概如此。
又傷寒之症,有汗而未汗者,和而未和者,汗滞皮膚,毒阻骨髓,以緻發為癰症,因氣血逆而不和,當解毒清熱,以千金消毒飲,不可用膏藥貼,開其毒,若見危殆,危如前症相同,即以前法治之。
又有疔毒種類不同,其害則一,惟滿三十六種疔毒耳,先當以拔毒散用之,或以鐵箍散圍之,内服敗毒散、雄黃散之類,若有變症,亦同前治。
又有痰核、瘿瘤并馬刀瘡之類,皆是濕熱生痰,痰甚生火,火甚生風,風甚生熱,熱甚極而病作矣。
宜清痰降火之劑,宣熱拔毒之方,初覺以艾灸之,切勿妄行爛割。
甚矣,醫之難言也。
若非窮通性理,識别陰陽,博覽詩書,曷能底造真方。
見今傳外科者,多是鄉巷之徒,不通文理之人,瘍科未曾目見,瘡脈未曾耳聞,藥品不知性味,湯散未辨君臣,略知數件草之藥,對人稱言通曉,以誇其效,希圖苟利,病家吝财,誠信此等,付性命于庸人之手,良可歎哉!諺雲:“窮無達士,将金贈病”。
有庸人說藥方,此所宜深戒也。
先賢曰:“諸經惟有少陰、厥陰二經生癰疽,少陽、陽明生瘰疠”。
庸人豈達二經之竅,蓋由此經多氣少血故也。
凡診外科脈,如未潰之先,宜洪大拍指,按之有力,舉之健浮。
既潰之後,按之宜沉健,舉之宜輕浮,此易收功之脈也。
若未潰之先,脈來沉緩,不疾不數;既潰之後,脈來健實,或大或洪,此難收功之脈也。
若前後俱得微弱之脈,此危症也,經年月日,難獲全功。
須當養氣血,健脾胃,如參、、歸、術之類。
若遲延不治,瘡毒變而入腹,既發飽滿、喘氣、腫脹、呻吟,瘡形平沒,此危症也。
當速以千金托裡散,表而出之,或立馬回生散,迎而奪之,間或可治。
不然,立見其禍也。
凡治癰腫,須看有膿無膿,當看正處偏處,以手按之,熱則有膿,不熱無膿,以紙浸濕貼之,幹處是正膿點,然後持針開之,勿嫌口爛,以針口大而膿易盡也。
凡治癰疖,深處深針,淺處淺針,何謂淺?蓋症生于臍腹處,若深針,恐傷内膜,慎之。
症生于濃肉之處,宜深針之,以瀉其毒,不可不知。
吾見今之針發背者,專行勾割,去其筋膜敗肉,更加痛苦,此豈仁人之術哉!隻宜用藥調治,自有愈時。
切勿聽此毒手,自取危笃。
見如此者,誤人甚多,恐後治人有失,故纂成瘍科方脈,以補目之未見,耳之未聞,況癰疽之生,皆由内蘊郁熱,外感風濕,腫高碩者為癰,隐伏于骨者為疽,三背而作者為發,始生如黍米大,憎寒壯熱,由漸而起,勿勾洗,宜用艾灸,多效。
不然,先須内攻,攻裡之後,宣熱解毒,定痛排膿,生肌斂口,此正道也。
絕房事,一切牛馬穢氣不可觸,觸之非輕。
常常聞香,痛是可分,如若不然,痛楚難禁。
昧人不知,付之神鬼,求神禮佛,有何福生。
智者察之不合,惟修合諸藥,窮究醫書,藥乃百草根苗,醫為九流魁首。
重醫者,視瘍科為聖訓,悭财者,視此道為兒戲。
凡我子孫,及家後醫,細心診察,寒熱虛實,修合藥品,辨别君臣,庶不差謬,學人須當自操。
癰疽發背之治,大概如此。
又傷寒之症,有汗而未汗者,和而未和者,汗滞皮膚,毒阻骨髓,以緻發為癰症,因氣血逆而不和,當解毒清熱,以千金消毒飲,不可用膏藥貼,開其毒,若見危殆,危如前症相同,即以前法治之。
又有疔毒種類不同,其害則一,惟滿三十六種疔毒耳,先當以拔毒散用之,或以鐵箍散圍之,内服敗毒散、雄黃散之類,若有變症,亦同前治。
又有痰核、瘿瘤并馬刀瘡之類,皆是濕熱生痰,痰甚生火,火甚生風,風甚生熱,熱甚極而病作矣。
宜清痰降火之劑,宣熱拔毒之方,初覺以艾灸之,切勿妄行爛割。
甚矣,醫之難言也。
若非窮通性理,識别陰陽,博覽詩書,曷能底造真方。
見今傳外科者,多是鄉巷之徒,不通文理之人,瘍科未曾目見,瘡脈未曾耳聞,藥品不知性味,湯散未辨君臣,略知數件草之藥,對人稱言通曉,以誇其效,希圖苟利,病家吝财,誠信此等,付性命于庸人之手,良可歎哉!諺雲:“窮無達士,将金贈病”。
有庸人說藥方,此所宜深戒也。
先賢曰:“諸經惟有少陰、厥陰二經生癰疽,少陽、陽明生瘰疠”。
庸人豈達二經之竅,蓋由此經多氣少血故也。
凡診外科脈,如未潰之先,宜洪大拍指,按之有力,舉之健浮。
既潰之後,按之宜沉健,舉之宜輕浮,此易收功之脈也。
若未潰之先,脈來沉緩,不疾不數;既潰之後,脈來健實,或大或洪,此難收功之脈也。
若前後俱得微弱之脈,此危症也,經年月日,難獲全功。
須當養氣血,健脾胃,如參、、歸、術之類。
若遲延不治,瘡毒變而入腹,既發飽滿、喘氣、腫脹、呻吟,瘡形平沒,此危症也。
當速以千金托裡散,表而出之,或立馬回生散,迎而奪之,間或可治。
不然,立見其禍也。
凡治癰腫,須看有膿無膿,當看正處偏處,以手按之,熱則有膿,不熱無膿,以紙浸濕貼之,幹處是正膿點,然後持針開之,勿嫌口爛,以針口大而膿易盡也。
凡治癰疖,深處深針,淺處淺針,何謂淺?蓋症生于臍腹處,若深針,恐傷内膜,慎之。
症生于濃肉之處,宜深針之,以瀉其毒,不可不知。
吾見今之針發背者,專行勾割,去其筋膜敗肉,更加痛苦,此豈仁人之術哉!隻宜用藥調治,自有愈時。
切勿聽此毒手,自取危笃。
見如此者,誤人甚多,恐後治人有失,故纂成瘍科方脈,以補目之未見,耳之未聞,況癰疽之生,皆由内蘊郁熱,外感風濕,腫高碩者為癰,隐伏于骨者為疽,三背而作者為發,始生如黍米大,憎寒壯熱,由漸而起,勿勾洗,宜用艾灸,多效。
不然,先須内攻,攻裡之後,宣熱解毒,定痛排膿,生肌斂口,此正道也。
絕房事,一切牛馬穢氣不可觸,觸之非輕。
常常聞香,痛是可分,如若不然,痛楚難禁。
昧人不知,付之神鬼,求神禮佛,有何福生。
智者察之不合,惟修合諸藥,窮究醫書,藥乃百草根苗,醫為九流魁首。
重醫者,視瘍科為聖訓,悭财者,視此道為兒戲。
凡我子孫,及家後醫,細心診察,寒熱虛實,修合藥品,辨别君臣,庶不差謬,學人須當自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