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真戒律

關燈
師影。

    慎之。

     弟子與師共在座。

    不得受人拜跪。

    所以爾者。

    座無二尊。

     弟子不得陰行橫勃忿鬥師主。

     弟子若出入及所營作。

    每先諮問於師。

    不得自專。

     弟子事師皆當恩愛信實。

    不得猶豫二心。

     弟子不得竊盜發洩師器。

    笈中犯師禁戒。

    科律得罪。

     弟子不得背叛師主。

    慎之。

    具在明真經文。

     弟子與師同處。

    不得涕唾地。

    慎之。

     弟子侍從師。

    若值賓客。

     弟子侍衛師左右。

    不得高炕大坐。

    與凡人無別。

    皆大不孝。

    慎之。

     弟子受師法業後。

    玄德成就為人所宗。

    皆當謙下。

    存憶本師。

    勿忘先恩也。

     弟子事師不得輒坐師床席處所。

    神司之禁也。

     戒衣四十六條 第一。

    不冠戒衣不得登壇。

    入靜禮願啟請悔過求恩。

     第二。

    不冠戒服不得逼近經戒講說念誦看讀敷揚。

     第三。

    不冠戒服不得持奉齋戒受人禮拜飲食供養。

     第四。

    不冠戒服不得拜師尊長德及受弟子禮拜。

     第五。

    不冠戒服不得出入所居人間遊行見諸凡人。

     第六。

    不冠戒服不得祝禁符劾章奏表啟。

     第七。

    不冠戒服不得覲見國主父母及諸世民。

     第八。

    寢息休暇當脫戒服。

     第九。

    沐浴洗濯當脫戒服。

     第十。

    大小便時當脫戒服。

     第十一。

    泥雨濁穢當脫戒服。

     第十二。

    供養給使師尊父母當脫戒服。

     第十三。

    檢校修造一切功德勿脫戒服。

     第十四。

    檢校營造齋供花果勿脫戒服。

     第十五。

    檢校種植勿脫戒服。

     第十六。

    非枷獄病苦勿脫戒服。

     第十七。

    手足不淨勿犯戒服。

     第十八。

    器物不淨勿犯戒服。

     第十九。

    床席不淨勿犯戒服。

     第二十。

    車輿不淨勿犯戒服。

     第二十一。

    裸露身形勿犯戒服。

     第二十二。

    鳥獸蟲魚勿犯戒服。

     第二十三。

    口氣臭穢勿犯戒服。

     第二十四。

    非同學弟子勿犯戒服。

     第二十五。

    始欲出家先備戒服。

     第二十六。

    欲受經戒須備戒服。

     第二十七。

    詣師請經道戒須上戒服。

     第二十八。

    詣師請福解免厄苦須上戒服。

     第二十九。

    戒服非律主不得用五綵。

     第三十。

    戒服不得以拜義物作。

     第三十一。

    戒服非律主不得用錦繡作。

     第三十二。

    戒服不得不依戒作。

     第三十三。

    戒服不得不假借他人。

     第三十四。

    戒服不得隨宜拋擲。

     第三十五。

    戒服不得安臥床上。

     第三十六。

    戒服不得坐臥其上。

     第三十七。

    戒服不得以腳踏洗及槌拍。

     第三十八。

    戒服破壞當須火淨。

     第三十九。

    戒服不得過三件餘便施人。

     第四十。

    戒服破壞及餘物。

    不得充非用并非人著。

     第四十一。

    戒服作成燒香啟告禮拜三寶先獻三寶及諸仙真聖然後方取著。

     第四十二。

    戒服近經像者不得著人間及不淨處者。

     第四十三。

    戒服須勤洗濯燒香清淨箱簏藏舉勿使污穢常置淨室。

     第四十四。

    不得著戒服遊。

     第四十五。

    不得擅脫戒服潛遊人間。

     第四十六。

    坐起臥息常依戒律慎之慎之。

     女真九戒附 一曰。

    孝敬柔和。

    慎言不妒。

     二曰。

    貞潔持身。

    離諸穢行。

     三曰。

    惜諸物命。

    慈愍不殺。

     四曰。

    禮誦勤慎。

    斷絶葷酒。

     五曰。

    衣具質素。

    不事華飾。

     六曰。

    調適性情。

    不生煩惱。

     七曰。

    不得數赴齋會。

     八曰。

    不得虐使奴僕。

     九曰。

    不得竊取人物。

     以上女真九戒。

    若道姑若信女。

    而能行持不退。

    有大利益。

    不經地獄之苦。

    必生十善之家。

    再能精進修持圓成戒果。

    名登紫府。

    位列仙班矣。

     崑陽律師付囑偈 其一整衣 太上流傳一戒衣。

    冠簪巾履立威儀。

    坐宜平正行宜緩。

    身要端莊眼要低。

     托鉢化齋防滑石。

    展規朝禮莫拖泥。

    燈前燭下休鋪疊。

    壁上釘頭必遠離。

     其二護鉢 鉢乃全真大法王。

    囊為梵炁謹包藏。

    隨身走路須防跌。

    過宿安單莫掛墻。

     便是同衣休亂借。

    齋完洗滌莫慌忙。

    如同護命時時記。

    謹慎修持道自昌。

     其三惜鞋 芒鞋須不比尋常。

    謁聖朝真上法堂。

    或用布包收直袋。

    莫連泥土入衣囊。

     出恭告淨先宜換。

    走路行程另一雙。

    污泥地下休亂去。

    忌縫皮底造愆殃。

     其四藏牒 戒經戒牒謹藏身。

    不比尋常別樣文。

    性命所關心要細。

    神仙有分念須真。

     塵垢案頭休展放。

    輕狂侶伴莫談論。

    布縫小袋時時佩。

    妙行精嚴動鬼神。

     其五叅訪 敬謁當家即下叅。

    知賓借會借安單。

    粉墻闆壁休題句。

    淨地雲堂勿吐痰。

     隨眾上堂勤課誦。

    逢人應對謹言談。

    平心定氣聲和緩。

    踵息深深莫放叅。

     其六行持 戒是全真第一關。

    受之容易守之難。

    對人最要言談少。

    打坐常教意念安。

     托鉢化齋消歲月。

    雲蹤鶴跡覺清閒。

    降心堅固行持久。

    性定神凝自返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