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下經決傳第五
關燈
小
中
大
翰林學士、左朝奉大夫知制诰兼侍讀、兼資善堂翊善、長林縣開國男、食邑三佰戶、賜紫金魚袋朱震集傅?乾下兌上。
決揚于王庭,孚号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決,決也,剛決柔也。
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
孚号有厲,其危乃光也。
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五陽長于下,一陰消于上,五陽合力而決一陰,故曰決,決也,剛決柔也。
此以五剛言決之時也。
健者,乾也,決而和說者,兌也。
健而說諸理,決而不失其和,非亢暴忿疾以力勝之,決之至善者也。
古之人退人以禮,其用刑至于殺之而不怨,所以異于刑名家也。
彼嚴而少恩,敢于殺以失人之情,豈知健決有和說之義,故曰健而說,決而和。
此合二體言決之才也。
五王位,伏艮為廷。
王庭者,孤卿太夫諸侯三公群士群吏之位,大詢于衆之地。
五得尊位,體兌,兌為口訟,言于王庭,與衆君子共去之而無忌。
以上六小人得位,一柔乘五剛,則其害未易去也,故曰揚于王庭,一柔而乘五剛也。
此以九五言處決之道也。
或曰:何以知艮為庭。
曰:艮行于庭。
春秋左氏傳: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庭實旅百。
杜氏曰:艮為門庭,上六下與九三相應成巽,離巽為号。
巽風者,天之号令,故号令也。
号,呼也,命也,皆取巽象相應孚也。
揚于王庭,發大号以信于下,使知危者安其位,不可易也。
一柔乘五剛而未去,有危之道。
厲者,危也。
其危猶曰其亡,則決小人之道光矣。
離為光,所謂與衆棄之,舜去四兇而天下服是巳。
若隐其誅,如唐去李輔國,則不光矣。
故曰孚号有厲,其危乃光也。
此以上六應九三,言處決之道也。
決自姤變,一變同人,二變履,三變小畜,四變大有,五變決。
姤巽為命,同人二坤為邑。
履兌為口,告邑也。
于小畜大有皆有告命之象。
告自邑者,告戒自我私邑,言自治也。
君子将治小人,必先自治,自治則以我之善,去彼不善,小人所以服也。
傳曰:無瑕者乃能戮人。
舜修文德,文王無畔援,歆羨自治也,故曰告自邑。
戎,戈兵也,離之象。
自同人之離五,變離成兌,兌為刑殺而近君,不利即戎也。
決小人不能揚于王庭,孚大号于下,借戎兵以清君側,猶鑿木去蠹,薫社逐鼠,豈決之尚哉?所貴其決者,謂其乘時去害,動而不窮也。
交兵幸一日之勝,則窮矣。
自古用兵去小人,如漢唐之季,召外兵以去近習,其禍至于複宗,聖人之戒,不其深乎!故曰: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此二者,推原卦變,以言決之所當戒也。
君子之道,有始必有終。
決始于複,其剛浸長,一柔尚存,君子之道有未盡也。
剛長成乾,其道乃終,不能終則必有悔。
彥範之下誅武三思,卒為世患,剛長不終也。
故曰利有攸性,剛長乃終也。
此複以五剛終,言處決之道也。
在卦氣為三月,故太玄準之以斷毅。
象曰:澤上于天,決,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雨。
澤上于天,其勢不居,必決而下流。
君子體決之象,故施祿澤以及下。
兌為口食,下應三,有施祿及下之象。
古者上有大澤,則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
君子之于德也,寬以居之,然後仁以行之,若決而散,則不可以畜矣。
故以此施祿則可,以此居德則忌。
上六居位而安,有伏艮居德象也。
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大壯震為足,初九在下體之下,應足之動趾也。
決自大壯積之,在大壯時,四剛巳壯長,而至于五剛,則初九壯于前大壯之趾也。
大壯所以征兇者,初九無應,不可動而先動也。
今震足毀折,又無應動而往不正,不正不足以勝九四,恃其剛壯,不計彼之不可勝,而往決之過也。
不正故有咎。
不曰兇者,陰将盡也。
易傳曰:凡行而有咎者,皆決之過。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二動成離目,巽為多白眼,惕懼之象。
巽風為号,應兌口為号呼,故曰惕号。
離,日在西之下,莫也。
巽為入,日入于地,莫,夜也。
離為戈,兵戎也。
坎為憂,離見坎伏,勿恤也。
一爻又具此三者,故曰有戎勿恤。
九二剛長欲極之時,處中體柔,不為過剛,中動而正,可以決小人矣。
而猶不忘乎戒懼求應,自處之至善者也。
小人知将亡,其徒必乘人之疑以相恐動。
夫暮至于夜,陰氣将盡,陽氣欲生,雖有戎兵窮寇也,勿憂可也。
我得中道,行之以正,雖千萬人往矣,何恤乎小人,況窮寇乎! 九三,壯于??,有兇。
君子決決,獨行遇雨若濡,有愠,無咎。
象曰:君子決決,終無咎也。
易傳曰:爻辭差錯,當雲壯于??,有兇。
獨行遇雨,君子決決若濡有惕,無咎。
以象考之,傳為是三健之極,與上六小人相應,乾為首,兌見于外為頰。
九三往應之。
頰柔而增剛,壯于??。
??,頰間骨。
鄭氏本作頯。
衆陽決小人而已。
違衆應之,有兇之道,不正也。
四爻不應,三獨上行而遇之。
兌,澤下流遇雨也。
言說小人而與之和也。
兌,和說也。
君子當此,則棄去情累,外決小人而絕之,内自健決,決之父決。
以上六兌三,動複成兌。
決,決也。
乾為衣,坤為裳,而遇兌澤沾濡也。
巽多白眼,上視而不悅愠也。
若惡小人之浼巳,如遇雨沾濡其衣,又疾視之有愠,怒則無咎,故曰終無咎也。
或曰:君子亦有愠乎?曰:君子如怒,亂庶遄沮,當怒而怒也。
九四,臀無膚,其行涎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
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一陰在上,衆陽争趨之。
九四居上卦之後,動有伏,艮為臀,艮柔為膚,三陽自下侵之,不足于柔也,故臀無膚,無膚則不可以處矣。
四本大壯震,震為足,欲前而九五礙之,又柔而少決,則卻而不前,故其行次且,次且,一本作趑趄次且,不可前矣。
處則乘剛,行則不前,以九處四也,故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
然則為九四者,如何避位居初,讓三陽使先行,斯可無悔矣。
四動成兌,兌為羊,羊性很,牽挽則抵觸不行,卻行而使之先則行。
張載曰:牽羊者讓而先之。
如是悔亡,正故也。
雖有是言也,九四未必聞其言而信之,不足于剛決也。
兌為口,坎耳受之,信也。
九四動乃有坎耳離目,聰明之象。
不動則耳塞目毀,聰不明矣。
兌口雖告,莫之聽焉,故曰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九五,苋陸決決,中行無咎。
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
大壯震為蕃鮮,兌為澤。
苋蒉,澤草也,葉柔根小,堅且赤,乾為大赤,上六之象。
陸,摘陸,亦澤草也,葉大而柔,根猥大而深,有赤白二種。
五動震為蕃鮮?,巽為白,商陸也。
苋陸,小人之近君者。
苋柔脆、根淺易決。
商陸根大而深。
為難決。
九五得尊位大中、為決之主。
當五陽并進決小人之時、而反比之。
中道未光也。
五兌乾健。
決也。
動而往決。
上六複成兌。
故曰決決決之。
又決震巽象毀成離。
則苋與陸去而中道光矣。
離為光。
動則不正,宜若有咎。
然決之時,剛長乃有終,動而往決,而後中道行。
張載曰:陽比于陰,不能無累,故必正其行,然後無咎。
易傳曰:五心有比于中道,未得為光也。
蓋人心有所欲,則離道矣。
此示人之意深矣。
上六,無号,終有兇。
象曰:無号之兇,終不可長也。
上六之三成巽,巽為号,上六小人知非而去,有号呼求免之象。
陽長陰消之時,安其位而不去,無自悔之實。
陽長則陰失位,終必有兇。
巽為長,安位巽毀,終不可長也。
聖人明此,開小人自悔之路。
?巽下,乾上。
姤女壯,勿用取女。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
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
天地相遇,品物鹹章也。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姤之時義大矣哉。
姤,遇也。
柔出而遇剛,若邂逅然,故曰姤,遇也,柔遇剛也。
此以一柔遇五剛,言姤之義也。
女德柔順而剛,健女壯也,故曰女壯陰息。
剝陽以柔變剛,女壯男弱,不可與久處。
故曰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
詩以蛇虺為女子之祥,熊罴為男子之祥。
剛柔反易,必有女禍。
此以初六言姤之戒也。
陽生于子,至巳成乾。
巳者,巽也。
轉而至午,陽極陰生。
午者,離也。
荀爽曰:坤出于離,與乾相遇,故萬物皆相見。
相見也。
鹹,章也。
皆謂出于離也。
萬物别而言之曰品物。
品物鹹章。
則相見者著矣。
故曰天地相遇。
品物鹹章。
此再以初六言姤之時也。
姤,五月卦也。
太玄準之以遇易。
于複言七日來複。
冬至也。
于姤言品物鹹章。
夏至也。
舉二至則律曆見矣。
九二剛中。
臣也。
九五剛中而正,君也。
姤比遁為有臣,比剝為有君。
以剛中之臣遇中正之君,有其位,有其時,君臣相遇,亦猶天地之相遇,故曰剛遇中正。
姤者,決之反。
決一陰自上而下,五變成姤。
乾為天,天下行也。
君臣相遇,道行乎天下,故曰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此以二五兩爻卦之反複,言姤之用也。
天地也,君臣也,非其時也,亦莫之遇。
莫之遇則天地閉,賢人隐,萬物幾乎息矣,故曰姤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風,姤,後以施命诰四方。
天下有風,乃與萬物相遇,後以施命诰诏四方,君與萬民相遇之道也。
風者,天之号令,以時而動。
明庶,東也。
景風,南也。
阊阖,西也;廣莫,北也。
周流天下,無所不遍,故後體之。
陰陽家有風律之占,源于此。
姤自決變離,離有伏坎,變兌有伏震,四方也。
巽為命,自上而下。
兌為口,施命诰四方之象。
易傳曰:諸象或稱先王,或稱後,或稱君子大人。
先王者,先王立法制,建國作樂,省方敕法,閉關育物。
享帝是也。
後者,後王之所為,裁成天地之道,施命诰四方是也。
君子則上下之通稱,大人者,王公之通稱。
初六,系于金杘,貞吉。
有攸往,見兇。
羸豕孚蹢躅。
象曰:系于金杘,柔道牽也。
姤初,六五月離卦之一陰也。
離巽之柔為絲,乾變為金,堅重也。
杘,絡絲跌也。
許慎作檷,謂九二也。
初六陰柔不正,與九二相遇,如絲紛然,系之以堅重之器,乃可經理,故曰系于金杘。
初六變而正則吉,人亦何常?君子小人在正不正之間耳,故初六系于金杘,貞則吉,勉初六也。
初二相易成離,目見也。
陰有攸往,九二降初,剝剛而進,兇也。
兇,戒九二也。
言初陰辯之下早,必見兇害。
乾初爻,甲子,子坎位,為豕初。
九變,六陽變。
陰,羸豕也。
羸豕,牝豕也。
伏震為躁,巽為股,為進退。
初陰,應四孚也。
牝豕感陽,志欲往前,為二所制,進退蹢躅而躁動不安,其意未始不在于陽。
九二可不系于金杘乎。
系于金杘,則柔道有所牽矣。
易言牽者,皆艮巽之動。
艮,手也。
巽,股也。
手挽之而股動。
夫君子小人相為消長,雖初陰,其心未嘗。
一日不欲害君子,一陰雖弱,方來也。
五陽雖強,既往也。
其可忽諸?自古禍亂,或始于床第之近,給使之賤,夷裔荒服之遠,易而忽之,馴緻大亂。
反求其故,必本于剛正不足。
若柔道有牽,君子小人各當其分,禍亂何由而作?或曰:巽離為絲,何也?曰:巽為木,為風,巽變離,木中含火,火生風,風化蠱。
蠶為龍馬之精,龍,大火,馬,火畜,蠶,以火出而浴,畜馬者禁原蠶,故太玄以火為絲,賈逵以離為絲。
郭璞曰:巽為風,蠱屬龍,馬絲出中。
九二,包有魚,無咎,不利賓。
象曰: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魚謂初也。
初六易四成兌為澤,巽幹澤下者,魚也。
民之象。
初者二,四之所欲。
初本應四,九二據之,宜有咎。
然陰出遇陽,一近而包有之,于遇道為得,故無咎。
若二不能包,四又遠民,初将散亂而不可制矣。
賓謂四也。
四在外動而易初。
初成乾,西北方,賓之位。
二體巽,東南方,主人位。
初六之民為二所有,非九四之利,而九四所不能包者,遠于民也。
一民不可有二君,亦義之所不及也。
古者有分土,無分民,得道則歸往,失道則攜持而去,無遠近内外之間,顧遇民之道如何耳。
此二所以無咎。
易傳曰:遇道當一,二則離矣,故義不可及賓也。
九三,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姤者,決之反,姤之九二,即決之九四,故二爻同象。
艮在下體之上為臀,其柔膚也。
二不動而侵三,艮成巽,柔不足也,故臀無膚,臀無膚則不能處矣。
陰陽之情,必求相遇,初陰在下,亦三陰之所欲遇者也。
二比于初,巳包有之。
三非義求遇,亦何所得哉。
亦必有咎,而遇情未忘,故其行次且。
次且者,且進且退,不能遽行。
巽?為躁,為進退故也。
處則為二所侵,行則有求而不去,可謂危厲。
然九三剛正處巽,知義不可而舍之,初陰不能牽其後,故無大咎。
牽者,手挽股動,初為二所制,艮隐巽見,故曰柔未牽也。
不曰兇者,初非三之所宜,有四失初則兇矣。
九四,包無魚,起兇。
象曰:無魚之兇,遠民也。
二有其魚,四失所遇,失其民也。
起,動也。
動成離,戈兵之象,三動初愈不應,故起兇。
無魚之兇,以九四不中正,自遠其民,故九二得以中近之。
民無常心,撫我則後,此九四所以兇欤。
易傳曰:遇之道,君臣民主、夫婦朋友皆在焉。
四以下睽,故主民而言也。
九五,以耜包瓜,含章,有隕自天。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
有隕自天,志不舍命也。
二,巽木也,變乾為大木,此爻自兌變巽,兌為澤,澤木而大耜也。
耜似樗,葉大而蔭。
張載曰:耜,周于下者也。
艮在草為蓏。
蓏,瓜屬,艮為巽,包瓜也。
瓜譬則民瓜,雖可欲而潰,必自内始。
九五當陰長之時,含章不耀,中正在上,遇九二之賢而用之,以剛守中道,防民之潰,故曰以耜包瓜。
九五動則成離,離為文章,不動含章而中正,唯含章不耀,中正自處,是以能用九二以盡其才,故辭曰含章。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
一陰浸長,陽爻消剝者,天也。
九五含章,用九二以防民之潰者,人也。
盡人謀則有時而勝天,然或不勝,至于隕越者,亦天也。
九五之志,知盡人謀而巳,以謂天之所命以佑下民者在我,有隕越者,自天隕之,吾終不舍天之命也,故曰有隕自天。
象曰:志不舍命也。
二陽為陰,剝五自乾而隕,有隕自天也。
五隕于二,複成巽,巽為命,志不舍命也。
張載曰:以耜包瓜,文王事纣之道也。
厚下以防中潰,盡人謀而聽天命者欤。
上九,姤其角,吝,無咎。
象曰:姤其角,上窮吝也。
上九,姤之極,有弗遇焉,前剛角也。
姤道上窮,不動則不和,不和則無所遇,動則吝,是以窮也。
易傳曰:上九,高亢而剛極,人誰與之?以此求遇,将安歸咎乎?坤下,兌上。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彖曰:萃,聚也。
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
王假有廟,緻孝享也。
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坤順,兌說也。
上順民心以說之,民亦順上以說其政令,上下皆順以說。
上以是聚,下以是從,此合二體而言萃也。
九五剛得位,以剛中為萃之主,下有六二柔中之臣應之,君臣聚會以聚天下,此合二、五而言萃也。
具是四者,然後能聚,不然,民不可得而聚矣,故曰萃,聚也。
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
萃自臨來,小過三之五,艮為門阙,巽為高,上為宗廟。
四本震爻,長子也。
三自門阙升高至宗廟,有長子奉祀之象。
民之所聚,必建邦設都,宗廟為先,宮室次之。
王者萃天下之道,至于有廟,則萃道至矣。
假,至也,謂五也。
王格祖考,則諸侯、大夫、士各緻其孝,報本反始,教民不忘其親。
易傳曰:萃合人心,總攝衆志之道非一,其至大莫過宗廟,故曰王假有廟,緻孝享也。
此以九五言萃之道也。
天下既聚,未見大人,其聚未必正。
凡有血氣,必有争心,萃不以正,适所以緻争奪,安得亨乎?九五示之以大人之德,六二以正而往聚之,則人倫正,民志定,物情相交而亨。
九六聚成離,離目為見,故曰利見大人,亨,利貞,聚以正也。
此以九五、六二相易而言萃之道也。
聖人随時而巳萃聚之,世物之所聚者大,故所用不可不大。
用大牲則鬼神福之。
禮以時為大,坤為牛兌,為刑殺,殺牛以奉宗廟,用大牲也。
物聚則力贍,動而有成,何往不利哉?謂三之五也。
舉宗廟之理,則百禮無不洽矣。
所謂随時者,順天理而行,天理即天命也。
巽為命,故曰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此以九三之五言萃之道也。
天地之氣,聚而有物,散而無形,散者必聚。
鬼神耗荒,至幽也,而各享其類。
萬物散
決揚于王庭,孚号有厲,告自邑,不利即戎,利有攸往。
彖曰:決,決也,剛決柔也。
健而說,決而和,揚于王庭,柔乘五剛也。
孚号有厲,其危乃光也。
告自邑,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利有攸往,剛長乃終也。
五陽長于下,一陰消于上,五陽合力而決一陰,故曰決,決也,剛決柔也。
此以五剛言決之時也。
健者,乾也,決而和說者,兌也。
健而說諸理,決而不失其和,非亢暴忿疾以力勝之,決之至善者也。
古之人退人以禮,其用刑至于殺之而不怨,所以異于刑名家也。
彼嚴而少恩,敢于殺以失人之情,豈知健決有和說之義,故曰健而說,決而和。
此合二體言決之才也。
五王位,伏艮為廷。
王庭者,孤卿太夫諸侯三公群士群吏之位,大詢于衆之地。
五得尊位,體兌,兌為口訟,言于王庭,與衆君子共去之而無忌。
以上六小人得位,一柔乘五剛,則其害未易去也,故曰揚于王庭,一柔而乘五剛也。
此以九五言處決之道也。
或曰:何以知艮為庭。
曰:艮行于庭。
春秋左氏傳:周史有以周易見陳侯者,陳侯使筮之,遇觀之否,曰:庭實旅百。
杜氏曰:艮為門庭,上六下與九三相應成巽,離巽為号。
巽風者,天之号令,故号令也。
号,呼也,命也,皆取巽象相應孚也。
揚于王庭,發大号以信于下,使知危者安其位,不可易也。
一柔乘五剛而未去,有危之道。
厲者,危也。
其危猶曰其亡,則決小人之道光矣。
離為光,所謂與衆棄之,舜去四兇而天下服是巳。
若隐其誅,如唐去李輔國,則不光矣。
故曰孚号有厲,其危乃光也。
此以上六應九三,言處決之道也。
決自姤變,一變同人,二變履,三變小畜,四變大有,五變決。
姤巽為命,同人二坤為邑。
履兌為口,告邑也。
于小畜大有皆有告命之象。
告自邑者,告戒自我私邑,言自治也。
君子将治小人,必先自治,自治則以我之善,去彼不善,小人所以服也。
傳曰:無瑕者乃能戮人。
舜修文德,文王無畔援,歆羨自治也,故曰告自邑。
戎,戈兵也,離之象。
自同人之離五,變離成兌,兌為刑殺而近君,不利即戎也。
決小人不能揚于王庭,孚大号于下,借戎兵以清君側,猶鑿木去蠹,薫社逐鼠,豈決之尚哉?所貴其決者,謂其乘時去害,動而不窮也。
交兵幸一日之勝,則窮矣。
自古用兵去小人,如漢唐之季,召外兵以去近習,其禍至于複宗,聖人之戒,不其深乎!故曰:不利即戎,所尚乃窮也。
此二者,推原卦變,以言決之所當戒也。
君子之道,有始必有終。
決始于複,其剛浸長,一柔尚存,君子之道有未盡也。
剛長成乾,其道乃終,不能終則必有悔。
彥範之下誅武三思,卒為世患,剛長不終也。
故曰利有攸性,剛長乃終也。
此複以五剛終,言處決之道也。
在卦氣為三月,故太玄準之以斷毅。
象曰:澤上于天,決,君子以施祿及下,居德則忌 雨。
澤上于天,其勢不居,必決而下流。
君子體決之象,故施祿澤以及下。
兌為口食,下應三,有施祿及下之象。
古者上有大澤,則民夫人待于下流,知惠之必将至也。
君子之于德也,寬以居之,然後仁以行之,若決而散,則不可以畜矣。
故以此施祿則可,以此居德則忌。
上六居位而安,有伏艮居德象也。
初九,壯于前趾,往不勝為咎。
象曰:不勝而往,咎也。
大壯震為足,初九在下體之下,應足之動趾也。
決自大壯積之,在大壯時,四剛巳壯長,而至于五剛,則初九壯于前大壯之趾也。
大壯所以征兇者,初九無應,不可動而先動也。
今震足毀折,又無應動而往不正,不正不足以勝九四,恃其剛壯,不計彼之不可勝,而往決之過也。
不正故有咎。
不曰兇者,陰将盡也。
易傳曰:凡行而有咎者,皆決之過。
九二,惕号,莫夜有戎,勿恤。
象曰:有戎勿恤,得中道也。
二動成離目,巽為多白眼,惕懼之象。
巽風為号,應兌口為号呼,故曰惕号。
離,日在西之下,莫也。
巽為入,日入于地,莫,夜也。
離為戈,兵戎也。
坎為憂,離見坎伏,勿恤也。
一爻又具此三者,故曰有戎勿恤。
九二剛長欲極之時,處中體柔,不為過剛,中動而正,可以決小人矣。
而猶不忘乎戒懼求應,自處之至善者也。
小人知将亡,其徒必乘人之疑以相恐動。
夫暮至于夜,陰氣将盡,陽氣欲生,雖有戎兵窮寇也,勿憂可也。
我得中道,行之以正,雖千萬人往矣,何恤乎小人,況窮寇乎! 九三,壯于??,有兇。
君子決決,獨行遇雨若濡,有愠,無咎。
象曰:君子決決,終無咎也。
易傳曰:爻辭差錯,當雲壯于??,有兇。
獨行遇雨,君子決決若濡有惕,無咎。
以象考之,傳為是三健之極,與上六小人相應,乾為首,兌見于外為頰。
九三往應之。
頰柔而增剛,壯于??。
??,頰間骨。
鄭氏本作頯。
衆陽決小人而已。
違衆應之,有兇之道,不正也。
四爻不應,三獨上行而遇之。
兌,澤下流遇雨也。
言說小人而與之和也。
兌,和說也。
君子當此,則棄去情累,外決小人而絕之,内自健決,決之父決。
以上六兌三,動複成兌。
決,決也。
乾為衣,坤為裳,而遇兌澤沾濡也。
巽多白眼,上視而不悅愠也。
若惡小人之浼巳,如遇雨沾濡其衣,又疾視之有愠,怒則無咎,故曰終無咎也。
或曰:君子亦有愠乎?曰:君子如怒,亂庶遄沮,當怒而怒也。
九四,臀無膚,其行涎且,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
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一陰在上,衆陽争趨之。
九四居上卦之後,動有伏,艮為臀,艮柔為膚,三陽自下侵之,不足于柔也,故臀無膚,無膚則不可以處矣。
四本大壯震,震為足,欲前而九五礙之,又柔而少決,則卻而不前,故其行次且,次且,一本作趑趄次且,不可前矣。
處則乘剛,行則不前,以九處四也,故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
然則為九四者,如何避位居初,讓三陽使先行,斯可無悔矣。
四動成兌,兌為羊,羊性很,牽挽則抵觸不行,卻行而使之先則行。
張載曰:牽羊者讓而先之。
如是悔亡,正故也。
雖有是言也,九四未必聞其言而信之,不足于剛決也。
兌為口,坎耳受之,信也。
九四動乃有坎耳離目,聰明之象。
不動則耳塞目毀,聰不明矣。
兌口雖告,莫之聽焉,故曰聞言不信,聰不明也。
九五,苋陸決決,中行無咎。
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也。
大壯震為蕃鮮,兌為澤。
苋蒉,澤草也,葉柔根小,堅且赤,乾為大赤,上六之象。
陸,摘陸,亦澤草也,葉大而柔,根猥大而深,有赤白二種。
五動震為蕃鮮?,巽為白,商陸也。
苋陸,小人之近君者。
苋柔脆、根淺易決。
商陸根大而深。
為難決。
九五得尊位大中、為決之主。
當五陽并進決小人之時、而反比之。
中道未光也。
五兌乾健。
決也。
動而往決。
上六複成兌。
故曰決決決之。
又決震巽象毀成離。
則苋與陸去而中道光矣。
離為光。
動則不正,宜若有咎。
然決之時,剛長乃有終,動而往決,而後中道行。
張載曰:陽比于陰,不能無累,故必正其行,然後無咎。
易傳曰:五心有比于中道,未得為光也。
蓋人心有所欲,則離道矣。
此示人之意深矣。
上六,無号,終有兇。
象曰:無号之兇,終不可長也。
上六之三成巽,巽為号,上六小人知非而去,有号呼求免之象。
陽長陰消之時,安其位而不去,無自悔之實。
陽長則陰失位,終必有兇。
巽為長,安位巽毀,終不可長也。
聖人明此,開小人自悔之路。
?巽下,乾上。
姤女壯,勿用取女。
彖曰:姤,遇也,柔遇剛也。
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
天地相遇,品物鹹章也。
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姤之時義大矣哉。
姤,遇也。
柔出而遇剛,若邂逅然,故曰姤,遇也,柔遇剛也。
此以一柔遇五剛,言姤之義也。
女德柔順而剛,健女壯也,故曰女壯陰息。
剝陽以柔變剛,女壯男弱,不可與久處。
故曰勿用取女,不可與長也。
詩以蛇虺為女子之祥,熊罴為男子之祥。
剛柔反易,必有女禍。
此以初六言姤之戒也。
陽生于子,至巳成乾。
巳者,巽也。
轉而至午,陽極陰生。
午者,離也。
荀爽曰:坤出于離,與乾相遇,故萬物皆相見。
相見也。
鹹,章也。
皆謂出于離也。
萬物别而言之曰品物。
品物鹹章。
則相見者著矣。
故曰天地相遇。
品物鹹章。
此再以初六言姤之時也。
姤,五月卦也。
太玄準之以遇易。
于複言七日來複。
冬至也。
于姤言品物鹹章。
夏至也。
舉二至則律曆見矣。
九二剛中。
臣也。
九五剛中而正,君也。
姤比遁為有臣,比剝為有君。
以剛中之臣遇中正之君,有其位,有其時,君臣相遇,亦猶天地之相遇,故曰剛遇中正。
姤者,決之反。
決一陰自上而下,五變成姤。
乾為天,天下行也。
君臣相遇,道行乎天下,故曰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
此以二五兩爻卦之反複,言姤之用也。
天地也,君臣也,非其時也,亦莫之遇。
莫之遇則天地閉,賢人隐,萬物幾乎息矣,故曰姤之時義大矣哉! 象曰:天下有風,姤,後以施命诰四方。
天下有風,乃與萬物相遇,後以施命诰诏四方,君與萬民相遇之道也。
風者,天之号令,以時而動。
明庶,東也。
景風,南也。
阊阖,西也;廣莫,北也。
周流天下,無所不遍,故後體之。
陰陽家有風律之占,源于此。
姤自決變離,離有伏坎,變兌有伏震,四方也。
巽為命,自上而下。
兌為口,施命诰四方之象。
易傳曰:諸象或稱先王,或稱後,或稱君子大人。
先王者,先王立法制,建國作樂,省方敕法,閉關育物。
享帝是也。
後者,後王之所為,裁成天地之道,施命诰四方是也。
君子則上下之通稱,大人者,王公之通稱。
初六,系于金杘,貞吉。
有攸往,見兇。
羸豕孚蹢躅。
象曰:系于金杘,柔道牽也。
姤初,六五月離卦之一陰也。
離巽之柔為絲,乾變為金,堅重也。
杘,絡絲跌也。
許慎作檷,謂九二也。
初六陰柔不正,與九二相遇,如絲紛然,系之以堅重之器,乃可經理,故曰系于金杘。
初六變而正則吉,人亦何常?君子小人在正不正之間耳,故初六系于金杘,貞則吉,勉初六也。
初二相易成離,目見也。
陰有攸往,九二降初,剝剛而進,兇也。
兇,戒九二也。
言初陰辯之下早,必見兇害。
乾初爻,甲子,子坎位,為豕初。
九變,六陽變。
陰,羸豕也。
羸豕,牝豕也。
伏震為躁,巽為股,為進退。
初陰,應四孚也。
牝豕感陽,志欲往前,為二所制,進退蹢躅而躁動不安,其意未始不在于陽。
九二可不系于金杘乎。
系于金杘,則柔道有所牽矣。
易言牽者,皆艮巽之動。
艮,手也。
巽,股也。
手挽之而股動。
夫君子小人相為消長,雖初陰,其心未嘗。
一日不欲害君子,一陰雖弱,方來也。
五陽雖強,既往也。
其可忽諸?自古禍亂,或始于床第之近,給使之賤,夷裔荒服之遠,易而忽之,馴緻大亂。
反求其故,必本于剛正不足。
若柔道有牽,君子小人各當其分,禍亂何由而作?或曰:巽離為絲,何也?曰:巽為木,為風,巽變離,木中含火,火生風,風化蠱。
蠶為龍馬之精,龍,大火,馬,火畜,蠶,以火出而浴,畜馬者禁原蠶,故太玄以火為絲,賈逵以離為絲。
郭璞曰:巽為風,蠱屬龍,馬絲出中。
九二,包有魚,無咎,不利賓。
象曰:包有魚,義不及賓也。
魚謂初也。
初六易四成兌為澤,巽幹澤下者,魚也。
民之象。
初者二,四之所欲。
初本應四,九二據之,宜有咎。
然陰出遇陽,一近而包有之,于遇道為得,故無咎。
若二不能包,四又遠民,初将散亂而不可制矣。
賓謂四也。
四在外動而易初。
初成乾,西北方,賓之位。
二體巽,東南方,主人位。
初六之民為二所有,非九四之利,而九四所不能包者,遠于民也。
一民不可有二君,亦義之所不及也。
古者有分土,無分民,得道則歸往,失道則攜持而去,無遠近内外之間,顧遇民之道如何耳。
此二所以無咎。
易傳曰:遇道當一,二則離矣,故義不可及賓也。
九三,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象曰:其行次且,行未牽也。
姤者,決之反,姤之九二,即決之九四,故二爻同象。
艮在下體之上為臀,其柔膚也。
二不動而侵三,艮成巽,柔不足也,故臀無膚,臀無膚則不能處矣。
陰陽之情,必求相遇,初陰在下,亦三陰之所欲遇者也。
二比于初,巳包有之。
三非義求遇,亦何所得哉。
亦必有咎,而遇情未忘,故其行次且。
次且者,且進且退,不能遽行。
巽?為躁,為進退故也。
處則為二所侵,行則有求而不去,可謂危厲。
然九三剛正處巽,知義不可而舍之,初陰不能牽其後,故無大咎。
牽者,手挽股動,初為二所制,艮隐巽見,故曰柔未牽也。
不曰兇者,初非三之所宜,有四失初則兇矣。
九四,包無魚,起兇。
象曰:無魚之兇,遠民也。
二有其魚,四失所遇,失其民也。
起,動也。
動成離,戈兵之象,三動初愈不應,故起兇。
無魚之兇,以九四不中正,自遠其民,故九二得以中近之。
民無常心,撫我則後,此九四所以兇欤。
易傳曰:遇之道,君臣民主、夫婦朋友皆在焉。
四以下睽,故主民而言也。
九五,以耜包瓜,含章,有隕自天。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
有隕自天,志不舍命也。
二,巽木也,變乾為大木,此爻自兌變巽,兌為澤,澤木而大耜也。
耜似樗,葉大而蔭。
張載曰:耜,周于下者也。
艮在草為蓏。
蓏,瓜屬,艮為巽,包瓜也。
瓜譬則民瓜,雖可欲而潰,必自内始。
九五當陰長之時,含章不耀,中正在上,遇九二之賢而用之,以剛守中道,防民之潰,故曰以耜包瓜。
九五動則成離,離為文章,不動含章而中正,唯含章不耀,中正自處,是以能用九二以盡其才,故辭曰含章。
象曰:九五含章,中正也。
一陰浸長,陽爻消剝者,天也。
九五含章,用九二以防民之潰者,人也。
盡人謀則有時而勝天,然或不勝,至于隕越者,亦天也。
九五之志,知盡人謀而巳,以謂天之所命以佑下民者在我,有隕越者,自天隕之,吾終不舍天之命也,故曰有隕自天。
象曰:志不舍命也。
二陽為陰,剝五自乾而隕,有隕自天也。
五隕于二,複成巽,巽為命,志不舍命也。
張載曰:以耜包瓜,文王事纣之道也。
厚下以防中潰,盡人謀而聽天命者欤。
上九,姤其角,吝,無咎。
象曰:姤其角,上窮吝也。
上九,姤之極,有弗遇焉,前剛角也。
姤道上窮,不動則不和,不和則無所遇,動則吝,是以窮也。
易傳曰:上九,高亢而剛極,人誰與之?以此求遇,将安歸咎乎?坤下,兌上。
萃,亨,王假有廟,利見大人,亨,利貞。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
彖曰:萃,聚也。
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
王假有廟,緻孝享也。
利見大人亨,聚以正也。
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觀其所聚,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坤順,兌說也。
上順民心以說之,民亦順上以說其政令,上下皆順以說。
上以是聚,下以是從,此合二體而言萃也。
九五剛得位,以剛中為萃之主,下有六二柔中之臣應之,君臣聚會以聚天下,此合二、五而言萃也。
具是四者,然後能聚,不然,民不可得而聚矣,故曰萃,聚也。
順以說,剛中而應,故聚也。
萃自臨來,小過三之五,艮為門阙,巽為高,上為宗廟。
四本震爻,長子也。
三自門阙升高至宗廟,有長子奉祀之象。
民之所聚,必建邦設都,宗廟為先,宮室次之。
王者萃天下之道,至于有廟,則萃道至矣。
假,至也,謂五也。
王格祖考,則諸侯、大夫、士各緻其孝,報本反始,教民不忘其親。
易傳曰:萃合人心,總攝衆志之道非一,其至大莫過宗廟,故曰王假有廟,緻孝享也。
此以九五言萃之道也。
天下既聚,未見大人,其聚未必正。
凡有血氣,必有争心,萃不以正,适所以緻争奪,安得亨乎?九五示之以大人之德,六二以正而往聚之,則人倫正,民志定,物情相交而亨。
九六聚成離,離目為見,故曰利見大人,亨,利貞,聚以正也。
此以九五、六二相易而言萃之道也。
聖人随時而巳萃聚之,世物之所聚者大,故所用不可不大。
用大牲則鬼神福之。
禮以時為大,坤為牛兌,為刑殺,殺牛以奉宗廟,用大牲也。
物聚則力贍,動而有成,何往不利哉?謂三之五也。
舉宗廟之理,則百禮無不洽矣。
所謂随時者,順天理而行,天理即天命也。
巽為命,故曰用大牲吉,利有攸往,順天命也。
此以九三之五言萃之道也。
天地之氣,聚而有物,散而無形,散者必聚。
鬼神耗荒,至幽也,而各享其類。
萬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