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上經噬嗑傳第三

關燈
,能用柔以相濟者也。

    動而正,正則不桡乎在下之柔,故曰棟隆之吉,不桡乎下也。

    易傳曰:隆謂不系于初,不曲以從下也。

    大過之時,以剛濟柔為得宜,剛柔得宜而志複應初,有佗也。

    初六、九四非正應,故以初六為它。

    九四近君,當大過之任,不能絕去偏系,不足以任九五之重,吝道也。

    易傳曰:二比初則無不利,四應初則為吝,何也?曰:二得中而比于初,以柔相濟之義也。

    四與初,志相系者也。

    剛柔得宜而系于陰,則害剛矣,故可吝也。

     九五,枯楊生華,老婦得其士夫,無咎無譽。

    象曰:枯楊生華,何可久也。

    老婦士夫,亦可醜也。

     兌為澤,巽為木,澤,木楊也。

    五兌變而與上兌成震。

    兌,說也。

    震為敷,為蕃鮮,其敷蕃鮮,可說生華也。

    巽為長而伏,何可久也。

    巽為婦,上六陰巳,窮老婦也。

    震為長男,得士夫也。

    九變六陰居陽,宜有咎。

    以陽濟陰,故無咎。

    兌為口,震成兌毀,故無譽。

    雖曰無咎無譽,然以陽而配窮陰,又不能濟,得無醜乎。

    蓋上六過極之陰,雖五當位剛中、濟之以柔,不能成功也。

    以陽濟陰,其在于未極之時乎。

     上六,過涉滅頂,兇,無咎。

    象曰:過涉之兇,不可咎也。

    乾為首,上六在首之上,頂也。

    上六本遁之六二,自二進而上行,涉四爻,至上成兌,兌澤滅沒其頂,涉難之過也。

    九二、九四剛陽過越以濟難,乃克有濟。

    上六柔而處大過之極,不量其力,至于滅頂,然上六正也。

    志在拯溺,不可咎也。

    過涉之兇,所謂以貞勝也。

    象有言不可咎者,義不可咎也。

    有言又誰咎者,自取禍也。

    ?坎下,坎上。

    習坎,有孚,維心亨,行有尚。

    彖曰:習坎,重險也。

    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

    維心亨,乃以剛中也。

    行有尚,往有功也。

    天險不可升也。

    地險,山川丘陵也。

    王公設險以守其國,險之時用大矣哉。

     坎一陽二陰,在地為水。

    水之流動,陽也。

    其靜,陰也。

    流動乎陰中者,陽陷乎陰也。

    陷為險難,八卦皆一字,重坎加習,然後盡險之象,故曰習坎。

    此以兩坎言坎也。

    坎自臨變,初九之五,坎為水。

    九二兌澤決而流,流而不出乎中,不盈也。

    凡水之流,有物阻之然後盈,流而就下則不盈,不盈者中也。

    初之五複為坎,行險也。

    行險而不出乎中,五必應二,不失其信也。

    水必就下,流濕萬折而必東,有諸巳之謂乎。

    必曰習坎者,唯習坎乃見其然。

    君子動而不過,臨難而不苟似之,故辭曰有孚。

    彖曰:水流而不盈,行險而不失其信。

    此以卦變言坎之德也。

    心者,中也,二。

    五也。

    亨者,自初之五陽得位而亨。

    水之流行,雖處至險,無所不通者,亨也,乃以剛中而不變也。

    君子之在險亦然。

    身雖蹈難,其心則亨,亦以剛中也。

    初之五者,往也。

    剛得中而亨者,往有功也。

    坎之道有尚乎此,君子濟難出險,亦豈離乎剛中哉。

    剛中者,誠實也。

    誠實則金石可貫,水火可蹈,天地可動,故曰維心亨,乃以剛中也。

    行有尚,往有功也。

    此以卦變明處險之道也。

    險者,坎之用也。

    能用乎險,則無惡乎險矣。

    天地之大,不可以去險,況王公乎?坎在上,天險也。

    天之所以險者,震足止于下,不可升也。

    坎在下,地險也。

    地之所以險者,艮為山,坎為川,半山為丘陵也。

    坤在上,國也。

    五乾為王,三為三公,四為諸侯。

    坤國而坎據之,王公設險以守其國也。

    設險不唯城郭溝池兵甲之利,綱紀法度,人所不能逾者皆是,所以法天地也。

    故曰天險不可升也。

    地險,山川丘陵也。

    王公設險以守其國。

    此推明二五反複以盡習坎之義也。

    難生者,險之時也。

    用之以道濟天下之難者,險之用也。

    不知其時,不得其用,行之不以中,反陷乎險中,小則亡身,大則亡國。

    故夫子歎曰:險之時用大矣哉!在卦氣為大雪,故太玄準之以勤 象曰:水瀳至,習坎,君子以常德行,習教事。

     卦言坎者,水也。

    大象言坎者,水流之坎窞也。

    水流行不止,至于坎矣,複至于坎,其行瀳至,有常習之象。

    常德行習教事,非一日之積,如水瀳至也。

    二五正中德也。

    震為行,坤,順也,為民教,順民者也。

    常德行可以涉險,習教事可以夷險。

     初六,習坎入于坎窞,兇。

    象曰:習坎入坎,失道兇也。

    初六本臨之六五,自外入于初,曆兩坎,習,重也,故曰習坎。

    窞,坎,底也,道由正而行也。

    君子處險,當以正道,乃可出險。

    初六不正,不能出險,反入于重坎之底,失道而兇也。

    此何異學泅者不知與汨俱出而溺死者乎! 九二,坎有險,求小得。

    象曰:求小得,未出中也。

     二剛中而陷于二,陰上有坎,險居坎而又有險者也。

    動而有求,五必應之。

    五艮為手,求之象。

    陰為小,故小有得。

    然未出乎險中,其剛??足以自濟。

    易傳曰:君子處艱難而能自保者,惟剛中而巳。

     六三,來之坎坎,險且枕,入于坎窞,勿用。

    象曰:來之坎坎,終無功也。

     六三,柔而不中,履非其位,不善處險者也。

    往之于上,則坎險之極,五有艮木枝倚而礙之,險且枕也。

    陸希聲曰:枕,閡礙,險害之貌。

    來而處三,則在上坎之砥,入于坎窞也。

    來,坎也,往亦坎也。

    終無濟險之功,故終勿用。

    三,下之終也。

     六四,樽酒簋貳用缶,納約自牗,終無咎。

    象曰:樽酒簋貳,剛柔際也。

     四自初至五有震、坎、艮坤。

    坎震,酒也。

    艮??、震足、坤腹,樽簋之形皆有首??腹足,而樽異者有酒也。

    有樽酒象,而簋象亦具焉。

    簋,貳也。

    貳,副之也。

    樽酒而簋副之,燕飨之禮,君臣上下剛柔相際之時也。

    三四坤為土、為腹,土器有腹缶也。

    缶,樸素之物質之象。

    坤為阖戶,坎艮為穴。

    穴其戶,傍通日月之光牗也,明之象。

    約者,交相信。

    四五相易,而後四應初,五應二,納約也。

    約,誠信固結之象。

    六四柔而正,九五剛中而正,四五無應,四非五莫之比,五非四亦莫之承,上下勰力,可以濟險,故四當剛柔相際也。

    用質以交于上,因五之所明以納其誠信,則言辭易入,險難易濟,終無咎也。

    四五相易,宜有咎而易則五出險矣,故終無咎。

    終謂上六不動也。

    易傳曰:自古能谏其君者,未有不因其所明者也。

    故讦直強勁者,率多所忤,而溫厚明辯者其說易行,古人有行之者,左師觸龍之于趙,張子房之于漢是也。

    非惟告其君如此,教人亦然,孟子所謂成德達才是也。

     九五,坎不盈,祇既平,無咎。

    象曰:坎不盈,中未大也。

    九五本臨初,九往之五,坎中而不盈,雖不盈也,有出險之理。

    然九五下比六四,所系者狹。

    四五相易,中存而大毀,是水不盈,坎适至于平而止也。

    出險之道,在剛中正,剛正則大中而未大幾可以出險,故聖人惜之曰:祗既平無咎而巳。

    祇,适足之辭。

    橫渠曰:不能勉成其功,光大其志,此所以為可惜欤。

     上六,系用徽??,置于叢棘,三歲不得,兇。

    象曰:上六失道,兇三歲也。

     上動成巽,巽為繩,坤坎為黑變。

    巽,徽??也。

    巽木交坎為叢棘。

    上六柔無出險之才,處險極之時,守正可也,不當動而動,則愈陷矣。

    譬如有人陷于狴犴之中,坐而省過,雖上罪也,不過三歲得出矣。

    妄動求出,則舉乎挂徽??,投足蹈叢棘,陷之愈深,雖三歲豈得出哉。

    系之置之,不得出也。

    然險極必平,巽木數三,乾為歲,兇三歲也。

    初六可動而不能,上六不可動而妄動,皆失道也。

    ?離下,離上。

    離,利貞,亨,畜牝牛,吉。

    彖曰:離,麗也。

    日月麗乎天,百榖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離自遁初,六三變而成二五,皆一陰而麗二陽,物之情未有不相附麗者也。

    柔必麗乎剛,弱必麗乎強,小必麗乎大,晦必麗乎明,故曰離麗遁。

    一變六之三,成無妄,再變六之四成家人,三變六之五成離。

    自六之四言之,離有坎,日降而月升也。

    自六之五言之,坎複成離,月降而日升也。

    乾為天,故曰日月麗乎天。

    自六之三言之,有震巽,震為百榖,巽為草木,乾策三十六,坤策二十四。

    震三爻凡八十有四。

    百榖,舉成數也。

    坤為土,故曰百榖草木麗乎土。

    觀天地日月,百榖草木附麗如此,則萬物之情有不相附麗者乎?此推原卦變,以明離為麗之義也。

    兩離,重明也。

    君臣上下皆有明德之象。

    重明而不麗乎正,則以察為明,重明而麗乎正,以之化天下,成文明之俗矣。

    初二三,正麗乎正也。

    三爻在乾天之下,有巽順服從之象。

    化,成也。

    故辭曰利貞。

    彖曰: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

    此舉成卦言離明之所麗也。

    柔之為道,不利遠者,不麗乎中正,則邪佞之道,其能亨乎?六居五,柔麗乎中而亨也。

    六居二,柔麗乎中正而亨也。

    言柔麗乎中正,則二五舉矣。

    中正者,人之本心也。

    天下之心必麗乎中正,則重明而麗乎正,化成天下也必矣。

    故辭曰亨。

    彖曰:柔麗乎中正,故亨。

    此以二五言離,柔之所麗也。

    兩者,離之才也。

    坤為牛,順也。

    六二以陰居陰,為牝牛,至順也。

    畜,養也。

    以剛正畜養之,成其至順,而麗于中正則吉,是亦柔之利也。

    故辭曰:畜牝牛,吉。

    彖曰:柔麗乎中正,故亨,是以畜牝牛,吉也。

    此以内卦終,言柔之所麗也。

    在卦氣為四月,故太玄準之以應 象曰:明兩作,離,大人以繼明照于四方。

     明兩作者,麗乎明也。

    鄭康成曰:作,起也。

    明明相繼而起,大人重光之象,堯、舜、禹、文、武之盛也。

    兌有伏震,離有伏坎,震東兌西,坎離南北,照四方也。

     初九,履錯然,敬之,無咎。

    象曰:履錯之敬,以辟咎也。

    遁艮為指,指在下體之下為趾。

    五來踐初,履也。

    初欲麗四交巽,巽為進退,故其履錯然進退,動則失正,失正則有咎,故敬之不敢動,以辟有咎。

    榮辱安危,系于所麗,君子處離之始,安其分義,守正而巳,故無所麗,是以無咎。

    管甯逡巡于萬乘之招,王丹偃蹇于三公之貴,以辟咎乎? 六二,黃離,元吉。

    象曰:黃離元吉,得中道也。

     黃者地之中,萬物必有所麗。

    六二坤柔在下,麗乎中而與五合一,得中道也。

    夫中者,天地萬物之所共由,天地之長久,日月維鬥之不息,聖人之道,亘古今而無弊者也。

    六二得之,故能守正而不遷,乘剛而不懼,抱明德而獨照,是以元吉。

     九三,日昃之離,不鼓缶而歌,則大耋之嗟,兇。

    象曰:日昃之離,何可久也? 離為日,在下昃也。

    九三明盡當繼之際,故曰日昃之離。

    盛必有衰,始必有終,生必有死,晝夜寒暑之變達!人觀此,知窮必有變,乃理之常,孰知生之可羨,死之可惡,吉兇泯矣,故鼓缶而歌。

    缶者,常用之器,歌之者,樂其得常也。

    九三離腹,變坤為缶,艮手擊之。

    鼓,缶也。

    兌變震而體離,口舌動有聲,成文歌也。

    昧者不知變,不鼓缶而歌,則大耋近死。

    戚嗟憂之,不安于死,則兇矣。

    九三不變,乾首巽白,處明盡當繼之際,大耋也。

    八十曰耄,九十曰耋。

    離三爻,乾坤之策九十有六,故曰耋。

    陽為大,大耋也。

    大耋猶言大老,三失應而憂嗟也。

    夫日昃之光,斯須入于地,雖欲附麗,何可久也?是故君子頹然委順,不以死生累其心。

    巽為長,巽變,何可久也。

     九四,突如其來如,焚如,死如,棄如。

    象曰:突如其來如,無所容也。

     九四重剛而不中正,又處不當位,不善乎繼而求繼者也。

    四之五成乾巽,乾為父,巽為子,子淩父突也。

    突字古文作倒。

    子,不順之子也。

    淩突而往,其能來乎?言逆德也。

    巽木得火,焚如也。

    火王木死,死如也。

    退複三兌毀之,其下反目而視,棄如也。

    言不容于内外者如此,故曰突如其來如,無所容也。

    先儒謂古有焚刑,刑人之喪,不居兆域,不序昭穆,焚而棄之。

    易傳曰:禍極矣,兇不足言也。

     六五,出涕沱若,戚嗟若,吉。

    象曰:六五之吉,離王公也。

    離,目兌澤出涕也。

    鄭康成曰:自目出曰涕。

    巽為長,沱若也。

    五失位為憂戚也。

    兌,口嗟若也。

    六五柔居尊位,九四淩突,故出涕戚嗟然,有吉之道。

    九四突五,離王公則吉。

    四五相易,上麗王位,正也。

    下麗三公,用利也。

    據正而用利,以順讨逆,何憂乎九四哉! 上九,王用出征,有嘉折首,獲匪其醜。

    象曰:王用出征,以正邦也。

     上九麗極,有不麗者焉。

    上五相易,六以正行,王用之以出征也。

    上有剛德而明,故王用之。

    兌毀折。

    乾為首,陽為美,九五美之至嘉也。

    言用之有功,王嘉其折首。

    書曰:殱厥渠魁,脅從罔治。

    折首者,殱渠魁也。

    醜,類也。

    陰又為醜。

    上六下應九三,陽也。

    陽非陰之類,獲匪其醜也。

    醜,脅從者乎?王用出征,非樂殺人也。

    正其不附者,所以正邦也。

    離上三爻不正,上五相易而正,獨九四不正。

    四,諸侯位,四正成坤土,則邦正矣。

    王肅易本曰:獲匪其醜,大有功也。

    疑今本脫之。

    周易上經噬嗑傳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