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脹第五十七

關燈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提要,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篇中對水腫、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等六病,除“石水”外,都從症狀上做了鑒别。以六病均有“腹脹似水”的表現,故以“水脹”名篇。惟篇首發問中有“石水”,而答案中則無,可能是文獻有缺失。惟《素問·陰陽别論》雲:“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可資參考。全篇可分作六節。

    【講解】此篇文獻是讨論以水、脹為特點的雜病,因此“水脹”不是一個病名,而是這六個病的共性特征。文中是對這六個病進行了一定的鑒别與診斷。從文獻來看,水腫、膚脹、鼓脹、腸覃、石瘕都有具體的臨床表現,唯有“石水”沒有具體的臨床表現,在相互鑒别時也沒有提到“石水”,這樣來看其内容不很完整。“石水”在《素問·陰陽别論》中有所叙述,如雲“陰陽結斜,多陰少陽曰石水,少腹腫”,可以做參考。

    第一節 水腫之表現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水與膚脹、鼓脹、腸覃、石瘕、石水,何以别之?岐伯答曰: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卧起之狀,其頸脈動,時,陰股間寒,足胫瘇,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

    【提要】水腫的臨床表現。

    第二節 膚脹之表現

    【原文】黃帝曰:膚脹何以候之?岐伯曰:膚脹者,寒氣客于皮膚之間,然不堅,腹大,身盡腫,皮厚,按其腹,窅而不起,腹色不變,此其候也。

    【提要】膚脹的臨床表現。

    【講解】“腫脹”有氣分、水分之别,除了從脈搏和伴有症可以辨别之外,從局部觀察也可以進行辨别,這裡提出了觀察“膚脹”的方法。所謂“腫”屬于水分而不在氣分,鑒别要點在于“皮厚”與否。盡管腫,但是顔色不發亮,色蒼,顔色發青,或者有從上至下的發展趨勢,這種多屬于氣分,是因氣滞而水不行。相反,若皮薄而色赤,顔色發亮,腫脹的界限清晰,或有從下至上的發展趨勢,這種多屬于水分。

    第三節 鼓脹之表現

    【原文】鼓脹何如?岐伯曰:腹脹身皆大,大與膚脹等也,色蒼黃,腹筋起,此其候也。

    【提要】鼓脹的臨床表現。

    【講解】所謂“鼓脹”,其腫脹的情況與“膚脹”差不多,故曰“大與膚脹等”,可以理解為周身的腫脹情況與膚脹一樣,特點是皮厚,不像水腫那樣腹大、色徹發亮。鼓脹的主要特征有三:一是腹大突出,比一般的膚脹、水腫都要明顯;二是色之“蒼黃”,反映的是肝脾問題,“蒼”為肝氣盛,“黃”為脾土衰,肝氣旺脾土衰是鼓脹症治療的關鍵所在;三是“腹筋起”,這也是肝的問題,肝主筋,青筋暴露也是肝郁氣盛的表現。從現在臨床上看,“腹脹身皆大”者雖有之,但鼓脹病更多的是身不大,一般是腹部脹大明顯,腹圍明顯增加,但四肢反而消瘦。

    第四節 腸覃之表現

    【原文】腸覃何如?岐伯曰: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其始生也,大如雞卵,稍以益大,至其成,如懷子之狀,久者離歲,按之則堅,推之則移,月事以時下,此其候也。

    【提要】腸覃的臨床表現。

    【講解】“覃”是“深”之意,是說此病病根不在皮、筋、肉,而深在髒器之内。其病機是“寒氣客于腸外,與衛氣相搏,氣不得榮,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惡氣乃起,瘜肉乃生”,“癖”也是“深在”之意,“著”是指邪氣積聚,“惡氣”就是邪氣,即病毒之氣,“瘜肉”即“惡肉”,是指腫瘤而言。“久者離歲”是說這個病的病程比較長,至少都在一年以上。“月事以時下”,女子得這種病月經仍是正常的,因為病位不在胞宮而在大腸。

    第五節 石瘕之表現

    【原文】石瘕何如?岐伯曰:石瘕生于胞中,寒氣客于子門,子門閉塞,氣不得通,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日以益大,狀如懷子,月事不以時下,皆生于女子,可導而下。

    【提要】石瘕的臨床表現。

    【講解】“石瘕”是婦科腫瘤一類的病,病竈在胞宮、子門,由于邪氣客于胞宮、子門,所以“惡血當瀉不瀉,衃以留止”,“衃”是指敗壞的瘀血,這種瘀血排不出去,一天天增大,狀如懷子,伴有閉經表現。

    第六節 膚脹鼓脹刺

    【原文】黃帝曰:膚脹、鼓脹,可刺邪?岐伯曰: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

    【提要】言膚脹與鼓脹刺法。

    【講解】“可刺邪?”“邪”不是病邪的意思,從文法上講屬于虛詞、助詞。“先瀉其脹之血絡,後調其經,刺去其血絡也”,意思是膚脹、鼓脹,都要先去血絡之邪,先去其在外之邪,後依據病之虛實來調治。“刺去其血絡也”,是指刺已膨大的、充血的血絡,以驅除邪氣,再進行調經治療。這裡僅言膚脹與鼓脹刺法,餘均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