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輸第二
關燈
小
中
大
(此篇錄音資料僅限于答疑,其他據《黃帝内經章句索引》整理)
篇解:叙述了十二經脈氣穴之所在,以明髒腑之氣所以能相互灌輸之理,故名“本輸”,“本”者,氣穴各本于經也。
全篇主要讨論了五個問題:十二經脈終始;絡脈别處;五輸所留;六腑所合;四時出入。
全篇可分作五章。
第一章 針刺之道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别處,五腧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髒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
岐伯曰:請言其次也。
【提要】主要提出十二經脈始終、絡脈别處、五髒所溜、六腑所合、四時出入等問題,為全篇的總挈。
第二章 經脈終始 【原文】從“肺出于少商”至“上合于手者也”。
【提要】叙十二經終始,五髒所溜即在其中。
此章可分作五節。
第一節 手之兩陰經的五輸穴 【原文】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側也,為井木;溜于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荥;注于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腧;行于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于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
心出于中沖,中沖,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流于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内間也,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腧;行于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于曲澤,曲澤,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
【提要】叙手之兩陰經(手太陰、手少陰)之五輸穴。
第二節 足之三陰經的五輸穴 【原文】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溜于行間,行間,足大指間也,為荥;注于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腧;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入于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側也,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腧;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
腎出于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腧;行于複溜,複溜,上内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于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提要】叙足之三陰經(足厥陰、足太陰、足少陰)的五輸穴。
第三節 足之三陽經的五輸穴及原穴 【原文】膀胱出于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過于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于昆侖,昆侖,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膽出于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俠溪,俠溪,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荥;注于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腧;過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行于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于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胃出于厲兌,厲兌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間也,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腧;過于沖陽,沖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裡也,為合;複下三裡三寸為巨虛上廉,複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也。
【提要】叙足之三陽經(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的五輸穴及原穴。
第四節 手之三陽經的五輸穴及原穴 【原文】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于關沖,關沖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過于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行于支溝,支溝,上腕三
全篇主要讨論了五個問題:十二經脈終始;絡脈别處;五輸所留;六腑所合;四時出入。
全篇可分作五章。
第一章 針刺之道 【原文】黃帝問于岐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别處,五腧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髒之所溜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
岐伯曰:請言其次也。
【提要】主要提出十二經脈始終、絡脈别處、五髒所溜、六腑所合、四時出入等問題,為全篇的總挈。
第二章 經脈終始 【原文】從“肺出于少商”至“上合于手者也”。
【提要】叙十二經終始,五髒所溜即在其中。
此章可分作五節。
第一節 手之兩陰經的五輸穴 【原文】肺出于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内側也,為井木;溜于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荥;注于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腧;行于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于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手太陰經也。
心出于中沖,中沖,手中指之端也,為井木;流于勞宮,勞宮,掌中中指本節之内間也,為荥;注于大陵,大陵,掌後兩骨之間方下者也,為腧;行于間使,間使之道,兩筋之間,三寸之中也,有過則至,無過則止,為經;入于曲澤,曲澤,肘内廉下陷者之中也,屈而得之,為合;手少陰也。
【提要】叙手之兩陰經(手太陰、手少陰)之五輸穴。
第二節 足之三陰經的五輸穴 【原文】肝出于大敦,大敦者,足大指之端及三毛之中也,為井木;溜于行間,行間,足大指間也,為荥;注于太沖,太沖,行間上二寸陷者之中也,為腧;行于中封,中封,内踝之前一寸半陷者之中,使逆則宛,使和則通,搖足而得之,為經;入于曲泉,曲泉,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厥陰也。
脾出于隐白,隐白者,足大指之端内側也,為井木;溜于大都,大都,本節之後下陷者之中也,為荥;注于太白,太白,腕骨之下也,為腧;行于商丘,商丘,内踝之下陷者之中也,為經;入于陰之陵泉,陰之陵泉,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伸而得之,為合;足太陰也。
腎出于湧泉,湧泉者,足心也,為井木;溜于然谷,然谷,然骨之下者也,為荥;注于太溪,太溪,内踝之後,跟骨之上陷中者也,為腧;行于複溜,複溜,上内踝二寸,動而不休,為經;入于陰谷,陰谷,輔骨之後大筋之下小筋之上也,按之應手,屈膝而得之,為合;足少陰經也。
【提要】叙足之三陰經(足厥陰、足太陰、足少陰)的五輸穴。
第三節 足之三陽經的五輸穴及原穴 【原文】膀胱出于至陰,至陰者,足小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通谷,通谷,本節之前外側也,為荥;注于束骨,束骨,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過于京骨,京骨,足外側大骨之下,為原;行于昆侖,昆侖,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為經;入于委中,委中,腘中央,為合,委而取之;足太陽也。
膽出于竅陰,竅陰者,足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俠溪,俠溪,足小指次指之間也,為荥;注于臨泣,臨泣,上行一寸半陷者中也,為腧;過于丘墟,丘墟,外踝之前下陷者中也,為原;行于陽輔,陽輔,外踝之上,輔骨之前,及絕骨之端也,為經;入于陽之陵泉,陽之陵泉,在膝外陷者中也,為合,伸而得之;足少陽也。
胃出于厲兌,厲兌者,足大指内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内庭,内庭,次指外間也,為荥;注于陷谷,陷谷者,上中指内間上行二寸陷者中也,為腧;過于沖陽,沖陽,足跗上五寸陷者中也,為原,搖足而得之;行于解溪,解溪,上沖陽一寸半陷者中也,為經;入于下陵,下陵,膝下三寸,胻骨外三裡也,為合;複下三裡三寸為巨虛上廉,複下上廉三寸為巨虛下廉也;大腸屬上,小腸屬下,足陽明胃脈也,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也。
【提要】叙足之三陽經(足太陽、足少陽、足陽明)的五輸穴及原穴。
第四節 手之三陽經的五輸穴及原穴 【原文】三焦者,上合手少陽,出于關沖,關沖者,手小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于液門,液門,小指次指之間也,為荥;注于中渚,中渚,本節之後陷者中也,為腧;過于陽池,陽池,在腕上陷者之中也,為原;行于支溝,支溝,上腕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