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針十二原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梃,其鋒微圓,以瀉機關之水也。
九針畢矣。
【提要】叙述九針的名數形狀,以及九針不同的功用。
第五節 候氣取效 【原文】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
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
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
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複針。
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
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提要】先言針害,次言針效,針之效用最在“候氣”。
第六節 刺貴審氣 【原文】黃帝曰:願聞五髒六腑所出之處。
岐伯曰:五髒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
所出為井,所溜為荥,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複;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
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氣至而去之。
凡将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五髒之氣已絕于内,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辄反其氣,取腋與膺。
五髒之氣已絕于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内,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洩;害中而去,則緻氣。
精洩則病益甚而恇,緻氣則生為癰瘍。
【提要】闡明刺法貴在審氣,凡知五髒、觀形色、重診脈等,無一不是在辨氣之虛實逆順也。
第七節 十二原穴 【原文】五髒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四關主治五髒,五髒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髒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
五髒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髒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于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于太沖,太沖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髒六腑之有疾者也。
脹取三陽,飧洩取三陰。
【提要】叙述十二原穴。
第八節 貴得其術 【原文】今夫五髒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
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
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
疾雖久,猶可畢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裡,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複始也。
疾高而内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提要】療效是臨床之本,貴在得其術。
九針畢矣。
【提要】叙述九針的名數形狀,以及九針不同的功用。
第五節 候氣取效 【原文】夫氣之在脈也,邪氣在上,濁氣在中,清氣在下。
故針陷脈則邪氣出,針中脈則濁氣出,針太深則邪氣反沉,病益。
故曰:皮肉筋脈,各有所處,病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以任其所宜。
無實無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狂,針害畢矣。
刺之而氣不至,無問其數;刺之而氣至,乃去之,勿複針。
針各有所宜,各不同形,各任其所,為刺之要。
氣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風之吹雲,明乎若見蒼天,刺之道畢矣。
【提要】先言針害,次言針效,針之效用最在“候氣”。
第六節 刺貴審氣 【原文】黃帝曰:願聞五髒六腑所出之處。
岐伯曰:五髒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
所出為井,所溜為荥,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
節之交,三百六十五會,知其要者,一言而終,不知其要,流散無窮。
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複;一其形,聽其動靜,知其邪正。
右主推之,左持而禦之,氣至而去之。
凡将用針,必先診脈,視氣之劇易,乃可以治也。
五髒之氣已絕于内,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辄反其氣,取腋與膺。
五髒之氣已絕于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内,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
刺之害中而不去,則精洩;害中而去,則緻氣。
精洩則病益甚而恇,緻氣則生為癰瘍。
【提要】闡明刺法貴在審氣,凡知五髒、觀形色、重診脈等,無一不是在辨氣之虛實逆順也。
第七節 十二原穴 【原文】五髒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關,四關主治五髒,五髒有疾,當取之十二原。
十二原者,五髒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節氣味也。
五髒有疾也,應出十二原,十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應,而知五髒之害矣。
陽中之少陰,肺也,其原出于太淵,太淵二;陽中之太陽,心也,其原出于大陵,大陵二;陰中之少陽,肝也,其原出于太沖,太沖二;陰中之至陰,脾也,其原出于太白,太白二;陰中之太陰,腎也,其原出于太溪,太溪二;膏之原,出于鸠尾,鸠尾一;肓之原,出于脖胦,脖胦一。
凡此十二原者,主治五髒六腑之有疾者也。
脹取三陽,飧洩取三陰。
【提要】叙述十二原穴。
第八節 貴得其術 【原文】今夫五髒之有疾也,譬猶刺也,猶污也,猶結也,猶閉也。
刺雖久,猶可拔也;污雖久,猶可雪也;結雖久,猶可解也;閉雖久,猶可決也。
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非其說也。
夫善用針者,取其疾也,猶拔刺也,猶雪污也,猶解結也,猶決閉也。
疾雖久,猶可畢也。
言不可治者,未得其術也。
刺諸熱者,如以手探湯;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
陰有陽疾者,取之下陵、三裡,正往無殆,氣下乃止,不下複始也。
疾高而内者,取之陰之陵泉;疾高而外者,取之陽之陵泉也。
【提要】療效是臨床之本,貴在得其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