夬卦第四十三

關燈
象》曰:“君子夬夬”,終無咎也。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王弼曰:“頄,面顴也。

    謂上六矣。

    最處體上,故曰‘頄’也。

    剝之六三,以應陽為善。

    夫剛長則君子道興,陰盛則小人道長。

    然則處陰長而助陽則善,處剛長而助柔剛兇矣。

    而三獨應上,助小人,是以兇也。

    君子處之,必能棄夫情累,決之不疑,故曰‘夬夬’也。

    若不與陽為群,而獨行殊志,應于小人,則受其困焉。

    遇雨若濡有愠,而終無所咎也。

    ”] 【注釋】 ①頄:面部長顴骨的部位。

     ②夬夬:果決貌。

     ③濡:濕。

     ④愠:怒。

     【譯文】 九三,決斷之心顯于臉部,有兇險。

    君子當剛毅果決,獨自行事,盡管遇雨被淋,心中頗有怨氣,但終究事成無過錯。

     《象傳》說:“君子剛毅果決”,說明終能成功,不緻過錯。

     【解說】 “頄”是顴骨。

    九三在乾剛上方,剛強過度(壯于頄)。

    九三上下承皆乘陽遇敵,故“兇”。

    九三與上六應,助陰為兇,當有“咎”。

    上六居兌,兌為澤在天為雨,九三被淋濕而惱怒,面臨抉擇、決斷,九三以陽爻居陽位,剛決不疑,最終能決去陰,故“終無咎”。

     【原文】 九四,臀無膚。

    [《廣雅·釋器》:“膚,肉也。

    ”]其行次且①,牽羊悔亡,聞言不信。

    [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兌為羊,二變巽為繩,剝艮手持繩,故‘牽羊’。

    謂四之正,得位承五,故‘悔亡’。

    震為言,坎為耳,震坎象不正,故‘聞言不信’也。

    ”] 《象》曰:“其行次且”,位不當也。

    “聞言不信”,聰②不明也。

     【注釋】 ①次且:通“趑趄”,行走很困難的樣子。

     ②聰:聽覺。

     【譯文】 九四,臀部皮膚已經磨爛,行動趑趄困難,如能像牽羊一般跟從他人前進,悔恨消亡,無奈聽了這忠告也不相信。

     《象傳》說:“行動趑趄困難”,說明居處的位置不恰當。

    “聽了忠告也不相信”,說明雖然聽見了但卻不能審明事理。

     【解說】 三位是股,四位是臀,互艮為膚。

    上兌為毀折,所以是“臀無膚”。

    “次且”,即趑趄,行進困難。

    九四上下承乘皆陽為敵(位不當也),所以“其行次且。

    兌為羊,“牽羊悔亡”,言指四宜随五,速進決陰,陰決則四當位居五。

    故曰“悔亡”。

    兌口亦為言,九四與上六同在兌體,兌為澤為昧,故聞決陰之言而不信,“聰不明也”。

    九四遲疑如乾卦九四“或躍在淵”。

     【原文】 九五,苋陸①夬夬,中行無咎。

    [王弼注:“苋陸,草之柔脆者也,決之至易,故曰‘夬夬’也。

    夬之為義,以剛決柔,以君子除小人者也。

    而五處尊位,最比小人,躬自決者也。

    以至尊而敵至賤,雖其克勝,未足多也。

    處中而行,足以免咎而已,未足光也。

    ”] 《象》曰:“中行無咎”,中未光②也。

     【注釋】 ①苋陸:一種草。

     ②光:光大。

     【譯文】 九五,像斬除柔脆的苋陸草一樣剛毅果決地清除小人,居持中正品行就沒有過錯。

     《象傳》說:“居持中正品行就沒有過錯”,說明中正之道尚未發揚光大。

     【解說】 苋陸是一種柔脆多汁不容易幹的草。

    九五因近比上六之陰,而為陰所掩,态度暧昧就像苋陸一般濕軟,不能“夬夬”。

    九五居兌體之暗昧中間,故“中未光”。

    但九五陽爻居陽位,居中天子位,剛毅中正,不會有災難。

    九五行中庸,是以感化的方式,使上六改過遷善。

     【原文】 上六,無号①,終有兇。

    [高亨說:“無,當作犬,形似而誤。

    ”] 《象》曰:無号之兇,終不可長也。

     【注釋】 ①号:呼号。

     【譯文】 上六,不必呼号求救,兇險終究難逃。

     《象傳》說:不必呼号求救,兇險難逃,說明小人高居上位的情況終究不可長久。

     【解說】 上六在兌體上方,兌為口為号為毀折,所以“無号”。

    上六陰柔居卦之末,為衆陽所決,陰道已盡,故“終不可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