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卦第二十

關燈
退。

     《象傳》說:“觀察審視自我的生活軌迹,抉擇進取或後退”,說明六三沒有喪失生活的原則。

     【解說】 “觀我生,進退。

    ”一般認為是對自己的所作所為進行自我反觀内省,以此來抉擇動靜進退。

    但更準确地講,生是生民,是關注蒼生百姓,這也與彖辭、大象辭中“觀民設教”的觀點一緻。

    關注民生,這樣才不失大道。

    商纣王的所為正與此道相悖。

    看到他的生活日益腐化,比幹坦率直谏,并帶着他去太廟祭祀祖宗,給他講曆代先王的故事:商湯創業時的艱難,盤庚曾用茅草蓋屋,武丁曾經和奴隸一起砍柴鋤地,祖甲約束自己,喝酒從來不超過三杯,唯恐飲酒過量誤國……纣王表面點頭稱是,但并不真正改過,而是愈加荒淫暴虐。

    他不但在王宮裡“流酒為池,懸肉為林”,而且還“令男女裸而相逐其間,是為醉樂”。

    後來比幹又多次進言,結果纣王大怒,将比幹剖胸取心。

    他的所作所為,必然要引起天下人的公憤。

     【原文】 六四,觀國之光①,利用賓于王。

     《象》曰:“觀國之光”,尚②賓也。

     【注釋】 ①光:風光,光景,即風土民情。

     ②尚:尊重。

     【譯文】 六四,觀察一國風俗民情之盛況,有利于成為王國的貴賓。

     《象傳》說:“觀察一國風俗民情之盛況”,可知該國尊重賢人能士。

     【解說】 四位為諸侯位,諸侯到京城觀上國之光。

    四獨近五,四是賓,五是王,又巽為利。

    故“利用賓于王”,也表示王得到賢良輔佐。

    “尚賓也”,就是賓客受到高規格禮遇,有提攜、發迹之象。

     【原文】 九五,觀我生①,[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我,身也,謂我生。

    生,謂生民。

    ”]君子②無咎③。

     《象》曰:“觀我生”,觀民也。

     【注釋】 ①生:生活,行為。

     ②君子:這裡指治國之人。

     ③咎:災禍。

     【譯文】 九五,觀察審視自我的行為,君子不會遭災害。

     《象傳》說:“觀察審視自我的行為”,說明由此可審察國民生活狀況。

     【解說】 九五為君,中正以觀天下,這裡小象辭明确講了觀我生即是觀民。

    九五不但剛武而且英明,知道體察民情,以風儀、習俗、道德的力量感化百姓。

    曹刿論戰就說明了這一問題。

     魯莊公十年春天,齊軍攻打魯國,魯莊公準備迎戰。

    曹刿入宮進見魯莊公。

    曹刿問道:“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魯莊公說:“衣食這類東西,我不敢獨自享用。

    把它分給别人。

    ”曹刿回答說:“受恩惠的不過是您的近臣,未遍及百姓,這樣百姓是不會跟從您的。

    ”魯莊公說:“豬、牛、羊等祭祀用品,玉器和絲織品,我不敢虛報誇大,一定對神說實話。

    ”曹刿回答說:“這樣小的信用得不到神靈的信任,神是不會保佑你的。

    ”魯莊公說:“大大小小的訴訟案件,我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但一定能根據實情合理裁決。

    ”曹刿回答說:“這是盡了本職的事情,可以憑借這個條件打一仗。

    ”可見事必躬親的重要性。

     【原文】 上九,觀其①生②,[高亨《周易大傳今注》:“其,猶彼也,指他國。

    ”]君子無咎。

     《象》曰:“觀其生”,志未平③也。

     【注釋】 ①其:别的。

     ②生:生活狀況。

     ③平:安定。

     【譯文】 上九,觀察審視其他地方的生活狀況,君子不會遭災害。

     《象傳》說:“觀察審視其他地方的生活狀況”,說明上九還要向更高目标進取。

     【解說】 上九居剛亢之位,貴而無位,高而無民,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靜觀九五君王的芸芸衆生,也沒什麼過錯。

    不過九五感到自己的絕高智慧和理想抱負不能實施,感到心志難平。

    上九與九五二陽相比鄰,陽遇陽則窒,故相争,而“志未平”。

     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就是這樣一位君主,他征戰多年,消滅了各個敵對部落,統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蒙古汗國之後,但依然“志未平”,又把目光放在了更遠處。

    他及他的子孫先後三次大規模西征,在中亞、西亞一代建立四個汗國。

    并滅掉了金國和南宋,為後來元朝的建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