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人卦第十三

關燈
、門邊。

     ②咎:災禍。

     ③誰咎:咎誰。

     【譯文】 初九,剛出門就能去聚合志同道合的人,沒有害處。

     《象傳》說:剛出門就能去聚合志同道合的人,誰也不會有咎怨。

     【解說】 初九從姤卦九二的位置下來,九二是大夫位,大夫有采邑、有家(例見蒙卦九二爻辭),從九二下來就表示走出家門,去外面尋找同心同德的人,這有誰能責怪呢?秦國的崛起正在于此。

     秦國在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落後于關東齊、楚、燕、趙、魏、韓這六個大國。

    到了秦孝公時代,他以大氣魄招賢并許諾:“吾且尊官,與之分土”,招賢令一發,立即吸引了關東人才士子,帶來了商鞅變法以強秦。

    秦國最終從被人瓜分的弱秦,變成統一六國的大秦帝國。

    秦孝公的招賢令,有一個中心思想:心誠!若心不誠,一個封建國公如何能做到“與之分土”! 【原文】 六二,同人于宗①,[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荀爽曰:“宗者,衆也。

    ”]吝②。

    [孔穎達《周易正義》曰:“系應在五,而和同于人在于宗族,不能弘闊,是鄙吝之道,故《象》雲‘吝道’也。

    ”] 《象》曰:“同人于宗”,吝道也。

     【注釋】 ①宗:宗族。

     ②吝:心地褊狹。

     【譯文】 六二,隻在宗族内部去聚合志同道合的人,是褊狹的。

     《象傳》說:“在宗族内部去聚合志同道合的人”,說明這樣是褊狹的,會導緻憾惜。

     【解說】 六二從初爻上來,改變了姤卦的肅殺狀态,各剛爻都想與它同心,但它隻與九二正應,就是隻與同宗的人相應,未免顯得吝啬、狹隘,沒有天下為公的志向。

    門戶之見、宗派利益,非坦蕩君子所有,君子不黨。

     武三思是武則天侄兒。

    則天臨朝後,以外戚優勢,累進夏官、春官尚書,監修國史,封梁王。

    三思善迎合主意,頗受武後信任。

    武後年邁時,三思欲借武後出幸時在朝中擅權,故于嵩山建三陽宮,于萬壽山建興泰宮,請武後每歲臨幸。

    工役巨款,貪污無數。

    如此看來,武則天在用人上就犯了“同人于宗”的錯誤。

     【原文】 九三,伏①戎②于莽③,升其高陵④,三歲不興。

    [歐陽維誠《周易新解》:“三歲,指長時間。

    三,虛言其多。

    ”] 《象》曰:“伏戎于莽”,敵剛也。

    “三歲不興”,安行⑤也。

    [王弼注:“安,辭也。

    ”] 【注釋】 ①伏:即為埋伏。

     ②戎:軍隊。

     ③莽:草叢、灌木叢。

     ④陵:山丘。

     ⑤行:行動,途徑。

     【譯文】 九三,在草莽中埋伏兵戎,登上高處察觀形勢,這般謹慎,恐怕三年也不敢出兵作戰。

     《象傳》說:“在草莽中埋伏兵戎”,說明敵人過分強大。

    “三年也不敢出兵作戰”,是因為采取了安穩方針。

     【解說】 九三所在下卦為離為火明為兵戈,下卦離由姤下卦巽轉化而來,巽為草木,這表現九三是把埋伏兵器于草莽之間(伏戎于莽)。

    九三應在上九,上九最高,故為高陵,但上九同樣為剛爻,與九三為敵應。

    即象辭所說“敵剛也”。

    九三受到上九打壓,升不上去有三年,三年是指九三與上九中間間隔三個爻位。

    九三無法與上層同意,就安于現狀。

     戰國中期,燕國攻打齊國,攻克七十餘城,隻剩下即墨和莒。

    即墨軍民在守将戰死之後,共推齊國宗室田單為将,堅守抗燕,形成了當時兩個抗燕的堅強堡壘。

    燕軍圍攻莒和即墨一年未下。

    樂毅改用攻心戰,命燕軍撤至距兩城九裡的地方設營築壘。

    并下令凡城中居民有出來的不加拘捕,有困難的予以赈濟,以争取民心。

    但是,田單與城中軍民同甘共苦,死守城池,從不貿然出兵。

    如此相持三年之久,兩城依然未被攻下。

    可見,田單與樂毅兩位戰略家棋逢對手,相持不下,這反映了雙方的戰略智慧。

     【原文】 九四,乘①其墉②,[徐子宏《周易全譯》:“墉,城牆。

    ”]弗③克④攻,吉。

     《象》曰:“乘其墉”,義弗克也。

    其吉,則⑤困⑥而反⑦則⑧也。

     【注釋】 ①乘:登,升。

     ②墉:城牆。

     ③弗:不。

     ④克:攻下。

     ⑤則:是,表判斷。

     ⑥困:難。

     ⑦反:同“返”,回。

     ⑧則:原則,準則。

     【譯文】 九四,登上敵方城牆,又未将其全城攻占,吉祥。

     《象傳》說:“登上敵方城牆”,但在道義上不能發動全面攻擊。

    由此獲得的吉祥,是由于在很難做到的情況下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