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卦第十一

關燈
适宜。

     ⑤左右:支配,調節。

     【譯文】 《象傳》說:天地相互交合,象征着亨通太平。

    君王應效法此道,适當裁剪運用,掌握安排天地化生的規律,從而調節管理天下百姓。

     【解說】 泰卦上坤地,下乾天,稱為地天泰。

    天地相交而萬物化生。

    所以帝王要效法天地交流感通的法則,制定人倫交往秩序,推行天道,以領導民衆。

     【原文】 初九,拔茅茹①,[王弼注:“茅之為物,拔其根而相牽引也。

    茹,相牽引之貌也。

    ”]以其彙②。

    [歐陽維誠《周易新解》:“彙,草木茂盛的樣子。

    ”]征③吉。

     《象》曰:拔茅,征吉,志在外④也。

     【注釋】 ①茹:茅根,一說為相牽引貌。

     ②彙:類,族類。

     ③征:前進。

     ④志在外:外卦坤為幟,以“幟”通“志”。

     【譯文】 初九,拔起茅草時,根系牽連,是因同類彙聚相互牽動。

    往前進發,可獲吉祥。

     《象傳》說:拔起茅草時,往前進發,可獲吉祥。

    說明是志向在向外發展的緣故。

     【解說】 此句爻辭意象和語義都相對模糊,就連斷句都有差别,有的版本作:“拔茅茹,以其彙”。

    茹字有很多意思可以講通,認識上難免分歧。

     茅是一種草本植物,一般認為拔茅象征向上生長,表現“君子道長”。

    泰卦的下乾是健進不息之象,征為行進,故為“征吉”。

    初九在地下,欲突出地面,其志向在外。

     【原文】 九二,包①荒②,用馮河③。

    [《爾雅·釋訓》:“馮河,徒涉也。

    ”]不遐遺④,朋亡。

    得尚⑤于中行⑥。

     《象》曰:“包荒”,“得尚于中行”,以光大也。

     【注釋】 ①包:借作匏,即葫蘆。

     ②荒:空,虛。

    泰卦上坤為川,下乾為木果,喻義為葫蘆漂在水上。

     ③馮河:渡河。

     ④不遐遺:不遺遐的倒裝。

    遺,棄。

     ⑤尚:佑助。

     ⑥中行:道中,途中。

     【譯文】 九二,有包容污穢的胸懷,涉越大河的氣概,廣納遠方賢哲的德性,不結黨營私,這一切都是得之于光明正大的原則。

     《象傳》說:“包容污穢”,“得之于光明正大的原則”,說明九二可憑此發揚光大。

     【解說】 包為包容,荒為荒遠廣大,馮河即涉水過河。

    取象于九二、九三、六四爻組成的互兌,兌為澤為河;九三、六四六五組成互震,震為足,足在水中為涉水過河。

    遐是遠,平時常說的遐迩就是遠近的意思,“不遐遺”,就是不遺棄偏遠地方。

    朋指朋友、同類。

    朋亡指坤陰消退,借指大公無私。

     泰卦上坤下乾,都是最廣大深遠的卦象,天地交往,無所不包。

    九二上行(尚通“上”)中正無私,光明正大(以光大也)。

    本爻旨在強調從此岸跨越到彼岸,相互交流感通是天地萬物的存在的法則。

     【原文】 九三,無平不陂①,無往不複。

    艱貞無咎。

    勿恤②其孚③,[李鼎祚《周易集解》引虞翻曰:“艱,險。

    貞,正。

    恤,憂。

    孚,信也。

    ”]于食④有福⑤。

     《象》曰:“無往不複⑥”,天地際⑦也。

     【注釋】 ①陂:山坡,斜坡。

     ②恤:憂。

     ③孚:誠信。

     ④食:食物,引申為廣義的生活來源。

     ⑤福:此處指福氣。

     ⑥複:返。

     ⑦際:會合,交會。

     【譯文】 九三,沒有平原不起波坎的,沒有一味前往而不返回的。

    隻要在艱難中能堅守正道,就可免遭禍患。

    不要擔心,能取信于人生活就會有福慶。

     《象傳》說:“沒有一味前往而不返回的”,這就是位處天地交接的九三爻反映出的自然規律。

     【解說】 三位是反複道,乾來坤往,“無往不複”,泰卦陰陽是平衡,但乾長坤退,平衡在打破,變得不平,陂就是不平,所以說“無平不陂”。

    九三處在健進與消退的前沿,自然不會容易,所以“艱貞”,但因于上六正應,又“無咎”。

    陰陽即消長又相互依賴(有孚),這種交往進退是自然現象,不必擔心(勿恤其孚)。

    九三在互兌中,兌為口(見履卦),坤為衆為多,乾為福祉,所以說“于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