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元陽經(卷次品名不詳)1

關燈
,如淨琉璃。

    内見真金大士,厥名辯慧度厄真人,所從弟子,皆得升天太一宮府,開度無數,因我光明,飛行自在。

    悉見大衆諸仙,山林精進大士,持戒符契,妙靈8仙品,猶如明珠。

    有一弟子名莊妙林,其人修行,常在山林精進,持戒淨行,施慧忍辱,元陽仙品中,其人第卅三。

    有一弟子名大智藏,入深妙定,身心寂滅,度智定慧,求在元陽笫卅四。

    次一弟子名妙梵林,智法深曠寂滅,神智不動,各于其國說法上品,如是之人,元陽第卅五。

    次一弟子名大梵林,現大神通,其心歡喜,四部弟子,廣演言教,各各相問元陽仙品。

    次一弟子名觀梵林,好樂至道,天人所尊,三界第一,能贊諸仙,世間希有,如是之人,元陽第卅六。

    次一弟子名真妙音,廣知一切天人所趣,歸信大行,能奉至業9,如是之人,元陽第卅七。

    次一弟子名寶玄林,玄智虛空,照明仙記,每贊陰陽,廣演言教,慶集天人,妙光世度,如是之人,元陽第卅八。

    次一弟子名智惠深,智慧五通,滿八十小劫,能開世教,不起于坐,所說上妙,深奧難測,号曰月光無上仙師,如是之人,元陽第二。

    次一弟子名寶妙林,天人并悅。

    諸法實相,已為汝說于中長短。

    十月五日歸還天宮,語諸弟子言:汝等一心精進,當升天宮,号曰大清天人。

    如是弟子,皆是元陽仙品,神通無礙。

    淨慧度真人說是既已,語諸弟子言:自吾與子仙記斷絶,慶會天宮,有何隔乎?吾至十月五日,當還天宮,上命甚速,告會非常。

    于是真人還,以此十月五日日中之時,與諸仙衆雲車羽蓋,侍從八千萬人,飛仙天仙無量聖衆,乘空而去。

     元陽度太清天人,從羲著10王宮乘三世界安庠而起,告諸弟子曰:吾受真人智慧,甚妙甚深無量智慧,見生智慧門,五神洞朗,請根猛利,饒益衆生。

    一切世間難解難了,難入一切,天人所不能及。

    所以者何?吾曾見親近百千萬12〔億無數真人大士,盡行無量大道,勇猛精進,名稱普聞,成就甚深,得希有法,獄靈天圖仙官授法,下化三界,随宜啟導。

    吾從成真人以來,種種姻緣,種種譬喻,廣演言教無數,方便引導衆生,令離諸染着。

    所以者何?吾之方便知見深遠,皆以具足百姓子人。

    我太上先師,其智廣深遠,無量無邊,無所畏憚,心定解脫,深入秘藏,知見無際,成就一切未曾有法,皆至天宮大妙仙像素陽上品大仙。

    寶經種種,分别巧說諸法,言辭柔軟,悅可衆心。

    百姓子等,取我要言之法,無有限量,承我所說,悉皆成就,不可思議。

    子等不須複說。

    何以故?我所成就,微妙第一,義趣難解,唯吾上師乃能分别。

    諸法深奧,不能究盡。

    吾今有如是相,有如是性,如是體,如是力,如是作,如是緣,如是因,如是果,如是報,如是本末盡等究竟。

    爾時天人授記與信行善男善女,一切鹹使聞知,悉皆開悟。

     乃12天老玄淨王少子,其先岀自慰田王宮。

    其所祖述,大寶為上;其所修習,太清經八千卷,能廣演言教,六十小劫不起于座,本從無數,具足諸行,甚深甚妙,難見難了。

    有從弟子三人:一名玄妙真人,二名證果真人,三名明智真人。

    然此弟子有大聖行,能說法元陽仙品,千日千夜不起于座。

    次一弟子名真梵林,諸根猛利,甚深微妙,行此諸品,還得成果,我以悉知如是大果,元陽功德。

    次一弟子名大梵林,種種方便,我及十方諸餘衆生,悉能演化,開悟暗冥。

    次一弟子名真淨林,其人智慧,信力堅固。

    及諸弟子煩惱漏盡,住是最後,悉皆升天太上仙宮,依位各處。

    〕13 1本篇敦煌P.2450抄本首尾均殘缺,無經名卷次一其文字與《正統道藏》所收《太上元陽經》卷四《問行品》大緻相當。

    按《道藏》本卷次品名疑有訛誤。

    今據抄本内容,接在S.482抄本及條林法淨真人記之後。

    此三篇當合為一卷。

     2敦煌抄本卷首原有缺損,以上括号中文字,均據道藏本卷四補。

    下文同此,不複出注。

     3平政:當作“平正”。

    道藏本作“平整”。

     4弘厚:道藏本作“彌厚”,近是。

     5有焉第二:疑衍“有焉”二字。

    道藏本無此四字 6條林:原誤作“修林”,據道藏本改。

     7蕭茗:道藏本作“嘯歌”,近是。

     8妙靈:原誤作“妙零”,據道藏本改。

     9至業:原誤作“志業”,據道藏本改。

     10羲着:道藏本作“無着”。

     11敦煌抄本止于此行,以下缺文據道藏本補。

     12道藏本“乃”字原誤作“及”。

    此字前疑脫漏“元陽度太清真人”之名。

     13道藏本卷四止于此,疑有缺漏。

    按《上清道類事相》卷三引《本相經》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