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感應篇直講

關燈
面看來,善人生平做事,件件可對人說的,就是積陰德,也不是故意揀人不見聞的事做。

    試看陰骘文注,窦氏一段,件件是陰德,卻是光明正大,都不是瞞人的,隻消日日明照這樣善做,不求人知,常憂不足,便是陰德。

     晦臘歌舞。

    朔旦号怒。

     号,音豪。

    ○晦,解在前。

    臘,有五、元旦、端午、七夕、十月朔、歲底,都是天神察人善惡的日。

    歌舞,如唱曲、唱盲詞、做戲等類。

    青陽祖師說:葉葉樂笙歌,日日醉花酒,快活若在先,煩惱必在後。

    朔,是初一。

    旦,是清晨。

    号,是怨恨聲。

    怒,是氣惱。

    ○對面看來,善人逢晦臘,正功過結算時節,倍加清心靜氣,查察一番。

    逢朔旦,正功過發始時節,倍加虛心和氣,振新一番;歌舞号怒,平日且不犯,何況此日。

     對北涕唾及溺。

     唾,音拓。

    溺,即尿。

    ○天上北方,是衆神所在,不可穢犯。

    鼻出的叫涕,口出的叫唾,小便叫溺。

    ○對面看來,善人禮拜北鬥,常為父母求壽,焚香禱告,每夜必虔。

     對竈吟詠及哭。

     吟詠,是歌唱。

    歌唱或哭泣,都是亵渎竈神。

    ○對面看來,善人戒家人在竈房,不得喜時歌唱,悲時啼哭,及咒罵叫喊;梳發裹足,浴身便溺等觸犯。

     又以竈火燒香。

     竈火不可點香供神,恐不淨,便不虔了。

    ○對面看來,善人每日清晨一炷香,務必内潔了心,外潔了身,台桌清整,爐火幹淨,方敢禮拜天地神明。

     穢柴作食。

     用穢污的柴燒飯菜,一恐觸犯竈神,二恐觸犯過往神道,三恐祭神祭先都不享。

    ○對面看來,善人家中作食,凡祭祀必豐,更要虔淨,凡自食必儉,也要潔淨。

     夜起裸露。

     素身露體,叫裸露。

    凡人家鬼神往來,日裡有,夜裡也有,裸體便觸犯了,婦女更該避忌。

    ○對面看來,善人日裡必要正了衣冠,一坐一立,整齊嚴敬,庶不至心猿意馬。

    夜眠在床,雖要舒暢,也不敢挺身上向,若要起來,就是暑天,也要蔽體。

     八節行刑。

     四立、二分、二至,叫八節。

    這是諸神錄人罪過的日,不但不用重刑,并杖責也要避。

    ○對面看來,善人做官,不專尚刑,要教化為先,奉陸稼書夫子做師範,熟看年譜文集,行出好事來,至當八節,更要寬恤。

    又如刻梁溪鄒迪光,勸戒圖說等書傳布,地方上唱盲詞小說等,須設法改唱忠孝利濟等果報。

    二事,也是省刑的助。

     唾流星。

    指虹霓。

    辄指三光。

    久視日月。

     虹,音洪。

    霓,音倪。

    ○流星,是過宮躔度,不時流移。

    虹霓,是鬥星餘氣,赤白色叫虹,青白色叫霓。

    日月星,叫三光。

    唾,是口唾。

    指,是手指。

    久視,是常對他看。

    都是亵渎不敬。

    ○對面看來,善人曉得人身在天裡,猶如魚在水裡,滿肚裡都是水。

    蓋離了地,便是天,起念做事,刻刻在天裡行,那敢不敬在天的物;就是天的精氣靈光,敬他便是敬天。

    凡穢觸三光,大忌溷廁等物,極該遮蔽。

     春月燎獵。

     燎,音聊,上聲。

    放火燒山,叫燎;打圍取獸,叫獵。

    射逐尚且不可,何況當發生胎孕時節,殺命無算,豈不違背了天道。

    ○對面看來,善人體天地好生的德心,在救人,也要救物。

    呂祖師說:汝要延生且放生,此是循環真道理,總要極多便好。

    官長到春日,便該禁無賴養鷹犬,及漁用大網,農用諸活物,淹死壅田。

     對北惡罵。

     口業有四樣:妄言,绮語,利舌,惡口,到惡罵更兇了,至對北觸犯天神,愈加罪過。

    ○對面看來,善人生平從無罵人的事,如富弼被人叫姓名惡罵,說道天下豈無同姓名的,不答他罵。

    夏元吉仆,污了上賜的朝服,說道不妨,污可洗;又壞了他寶硯,說道物都有壞日的,我豈愛他,二人後俱大位。

    況對北,便對天神。

    管甯不敢對北梳發,恐其亵犯,何況毒口罵人。

     無故殺龜打蛇。

     龜蛇,應北方玄武的象,無有事故,去殺打他,必有陰禍、這十五句,參差說來,最是不誠不敬不仁的惡。

    ○對面看來,善人立願戒殺放生,力行不倦,曆看報應,從放生得子,得壽,得功名,極有靈驗,龜蛇尤重。

     如是等罪。

    司命随其輕重。

    奪其紀算。

    算盡則死。

    。

    死有餘責。

    乃殃及子孫。

     如是等罪,是指上文,從非義而動,到殺龜打蛇,百數十句的罪,或背倫常,或無情義,或害人殺物,或尖刻澆薄,或使氣狂性,或狂妄愚行,或欺心利己,或好色貪财,或鄙吝奢華,或口過意惡,或陰謀使乖,或怠惰觸犯。

    太上已說盡人的罪惡了,今人心昏眼翳,犯了這種幾件,也不自覺著,更或自道便宜快暢,我是有本領的好漢,那知鬼神暗察,絲毫不漏。

    善人喜他撐持世界,福報千年不朽,惡人怒他破敗世界,禍報一朝斬絕,不是天殺他,他自殺的,不是天絕他子孫,他自絕的。

    篇首說許多鬼神,許多惡報,就為此等作惡人說,因詳在前,故此處隻說死後的禍報。

    讀感應篇到此,那得不栗栗危懼,要打點做善人,急急逃脫了死關,走到生路上去。

     又諸橫取人财者。

    乃計其妻子家口以當之。

    漸至死喪。

    若不死喪。

    則有水火盜賊。

    遺亡器物。

    疾病口舌諸事。

    以當妄取之值。

     百惡業中,大半是争财,故特提出來講。

    威勢逼取,叫做橫,如放債收租,交易過兇等類。

    值,是原數當值,是恰好原取的數。

    人的貧富,陰注陽受,吃虧些,天多方來補湊;橫取了,天多方來消算,或妻兒家口的死,或水災火難、盜搶賊偷、失落财物、病痛醫禱、官司口角等禍。

    橫裡來,橫裡去,錢财到底落空,隻惹得一番殃禍,還醒不醒?。

    ○對面看來,善人一生作善,大半在好施,也該提出來講。

    如□州推官楊旬,發願行十種善事,宜興吳頤山,依人勸行十種善事,都是放膽大做,所以有子的,少年狀元,五十無子的,連生兩貴子,後來鼎甲宰相不絕。

    人或積金有餘,些小作善,便要報子報壽報昌盛,萬萬不能,隻因他悭吝未化,看财極重,又信心不深,恐放了去收不來,總不是為善根器。

    庶幾半積陰功,半作家,方能感召福來。

    楊旬頤山,凡因果書都同載。

     又枉殺人者。

    是易刀兵而相殺也。

     百惡孽中,殺人的罪最大,故特提出來講。

    枉,是冤。

    兵,也是刀。

    易,是換。

    如為将不仁,貪官污吏,勢惡土豪,庸醫訟師等,殺害人性命,都是冤冤相報,隻如換刀相殺一樣。

    又如我力可救他死,見死不救,實與殺人同罪。

    曾見松江有一村遭荒歲,獨一家有米百餘石,目見村中幾人餓死,竟不救濟,不及五年,身死,二子随死,嗣便絕。

    凡硬心腸人,為富不仁,最是不要子孫的。

    ○對面看來,善人生平,把救人做急務,也該提出來講。

    如韓魏公知益州,救活饑民一百九十餘萬,及撫河北,救活饑民七百餘萬,後拜相,子孫公侯宰相,昌盛無比。

    就是做士民的,或見或聞,有關系性命的事,必要盡力救他。

    或獨力,或共募,救得性命多,大造子孫的福。

    遇了荒年便可一人救千百人,一日行千百善。

     取非義之财者。

    譬如漏脯救饑。

    鸩酒止渴。

    非不暫飽。

    死亦及之。

     脯,音府。

    鸩,音忱。

    ○再提出貪财的惡來講,人該切記,不可犯的。

    脯,是肉,被屋漏水浸了,便有毒。

    鸩是毒鳥,毛入酒裡,吃了就死。

    ○對面看來,善人的好施,力行不倦,也該再提出來講。

    如韓樂吾家貧,歲荒,當物都盡,一日隻餘米二升五合,聞友饑餓,便分半與他,後家漸富。

    孔姓農人,家貧行善,路有缺陷,必填平,工或浩繁,買酒肉邀鄰共做,後鋤地得金遂富。

    商辂的父,做嚴州衙役,積善好施,活人甚衆,并勸同衙守法,不可害人,後生辂,中三元。

    薛玠當宏治壬戌年會試,前一月夢父與祖父曾祖說道:陰間先要考我們的陰骘,方得你中,你該積德,以遺子孫,是科果中。

    曆看富貴人家,都從祖父積德中來,無奈膏梁的子孫,性情異樣,安樂場中,并無善書入目,善言入耳,那肯效法祖先,培植後來的元氣。

    故諺說:富貴草頭露,人生瓦上霜,正為不作善的富貴者,豫蔔消息,今敬錄衆聖至言,苦勸一番。

    ○元帝垂訓說:朱門多生餓殍,白屋每出公卿。

    又說:勸富家布施,廣行陰德,福及子子孫孫。

    ○虛皇天尊聖願十戒說:不得貪求無厭,積财不散,當行節儉,惠恤貧窮。

    ○文昌帝君化書說:人言陰德如何種,舉事先存為衆心,許氏赈饑将竭産,羅家閉粜不容針,積而能散天之道,富乃成貧鬼所侵,一死一榮端有謂,蒼蒼造化意何深,許羅實事詳化書注。

    ○孫真人福壽論說:貧者多壽,富者多促。

    又說人若奉陰德而不欺者,禍不及也,壽不促也。

    ○長春真人方便文說:石崇不享千年富,韓信空成一代謀。

    又說富貴權勢者,禍福及人甚易。

    力行好事,種種方便,功德莫大,福壽增崇。

    ○魏元君勸世文說:福宜常自惜,勢宜常自恭,人間勢與福,有始多無終。

    ○雷府辛天君警世法語說:積書遺後誰能讀,積财未必長能續,何如積德慶有餘,百世綿綿猶享福。

    ○呂祖師醒世真經說:富貴之家,偶行不義,福消孽積,罰及後人。

    乞将八條寶訓,熟請百遍,引入感應篇福路上來。

     夫心起于善。

    善雖未為。

    而吉神已随之。

    或心起于惡。

    惡雖未為。

    而兇神已随之。

     夫音扶。

    ○上文都就事上說善惡,此處歸結到心,見得心是善惡的源頭,禍福的機括,第一關該謹慎的。

    愚人不知天道,忘卻了鬼神,做事更忘卻了鬼神起念,豈知鬼神刻不離人,一念必記;善心感了,吉神便跟定他,望他善行圓滿,多方降福;惡心感了,兇神便跟定他,待他惡貫滿盈,多方降禍,并有一時念善,便能轉禍為福,一念惡,便能轉福為禍。

    所以人的心最要好,最怕差。

    前賢用二個瓶,起一善念,投一紅豆,不善便投黑豆,久久便純是善心了,這法極好。

    然存心要廣大,不要狹小,故善人要起一念,便要造萬世太平的福。

    如顔公茂猷陰德極多,不可筆記。

    著迪吉錄,把一心普度,兆世太平八字,分做八卷,要度盡萬世人,這是助天教化,不知化轉幾百萬人了,世稱陰骘進士。

     其有曾行惡事。

    後自改悔。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久久必獲吉慶。

    所謂轉禍為福也。

     這自開人一條自新的路,恐人自道做了惡事,行善或無益,故說一朝改悔,便是轉關。

    改,從事上變換;悔從事上醒悟。

    又恐人略做善事,便要得福,一不如意,又道行善無益,故說積久圓滿,方能獲福。

    諸惡衆善,包上文說:莫作,是刮磨淨盡。

    奉行,是積累功成。

    久之又久,自然福祿随,神靈衛了。

    凡人要改過遷善,該熟看俞淨意竈神記,這是方法。

    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此八字,是一篇綱領。

     故吉人語善。

    視善。

    行善。

    一日有三善。

    三年天必降之福。

    兇人語惡。

    視惡。

    行惡。

    一日有三惡。

    三年天必降之禍。

     這說人的去惡從善,總歸到語、視、行三樣,切實下手做起。

    日裡愛惜光陰,時刻不停這三善,積到三年,善行圓滿,便可受福,總要終身如一日的。

    太上恐人信心不深,或起疑意,故兩下必字,見得報應,如影随形的意。

    讀了文帝救劫章,乃知天神賞罰人的善惡,有記善簿、記惡簿。

    蓋因司命申奏,城隍申奏,過往神道申奏,巡查諸神,或百萬或千萬,早夕申奏,故善惡瞞不過天的。

    又觀音大士說:今日人心險薄,鬼神鑒察極嚴,善惡薄冊,一月一造,不等待後日來生,始有果報。

    看此便曉得必字的意了。

    今勸世人,把感應篇熟讀深思,每日間,将此篇逢人化導,不避嫌疑,最是語善。

    撥忙看此篇二三張,反覆辨味,最是視善。

    遺事依此篇做出善來,最是行善。

    三善,更把語善做第一,蓋誠心化人,一化十,十化百,善量愈廣。

    如蘇州某翁,家貧無業,遊貴人門,每日勸他做善事,子名從周,少年中式。

    甯波唐赓堯,在東昌府作幕,每勸主人存陰骘心,行造福事,子孫相繼登第。

    這兩種人語善,陰功尤大。

     胡不勉而行之。

     這是太上勸人勉力行善,總要人向善背惡,出禍關入福路,一片救世苦心,盡情發露,人那可不敬信奉行。

    文昌帝君說:勸世人,每日清晨誦持感應篇一遍,可以消愆滅罪。

    又說感應篇行之三年,萬罪消滅。

    行之四年,百福皆集。

    行之七年,子孫賢明,榮登科第。

    行之十年,壽命延長。

    行之十五年,萬事如意。

    行之二十年,子孫為卿相。

    行之三十年,注名仙籍。

    行之五十年天神恭敬,名列仙班。

    讀感應篇者務要盡心,盡力,把此作性命的事。

     右感應篇直講。

    積善修福的道理頗備。

    自揣涼德。

    何暇勸人。

    然朱子嘗說。

    學者須随時救世。

    一得刍荛。

    聖人不棄。

    故敢授諸棗梨。

    這本書總要肯看便好。

    看一句解釋。

    必要反去覆來。

    心中玩味四五遍。

    然後再去看下句。

    亦如此法。

    并要每日偷閑熟看。

    終身守定。

    自然大受益處。

    若無至誠心腸。

    草草看過。

    終不濟事。

    嘗記高忠憲家訓說。

    做善人雖吃些虧。

    到底總算是大便宜。

    做惡人雖讨些便宜。

    到底總算是大吃虧。

    這四句。

    最真切誠懇。

    人人該刻骨記的。

    人能曉得這個道理。

    則這本書。

    自然肯看肯行了。

    然又必照法講說。

    便是正己化人的事。

    一人肯講。

    便得數十人聽善。

    十人肯講。

    便得數百人聽善。

    務要大家撐持世道。

    存與人為善的心。

    以廣善量。

     後記 勸讀獲福之本也 感應篇起初在道藏中。

    自從宋真宗皇帝。

    賜錢百萬。

    命工刊刻。

    然後大顯于世。

    當時賢人君子。

    都極尊奉。

    明朝世宗皇帝。

    亦作序頒行。

    清朝順治十三年。

    上谕刊刻感應篇。

    頒賜群臣。

    并舉貢生監。

    皆得遍及。

    曆朝隆奉如此。

    雖然豈獨人間寶貴哉。

    上蒼之尊重是篇也更甚。

    如王巽病遊東嶽府。

    見殿上大書金字感應篇。

    号曰金章。

    石中璞刻印此經八千本。

    貯樓。

    夜夜紅雲疊繞。

    祥光燭天。

    楊道機因疾入冥。

    冥司谕以廣勸世人習誦。

    周篪亦被冥司戒之曰。

    汝還陽。

    更将此經廣布。

    能受持者。

    不但脫水火盜賊疾厄之苦。

    求嗣求壽。

    求祿求仙。

    都在此經。

    若是乎此經之大益于人也。

    無奈塵緣苦海。

    如醉如夢。

    少年豪放者。

    執迷不信。

    即身老而習成。

    更難望其改悔。

    終身醉夢。

    輕擲一生。

    嗚呼。

    讀了感應篇。

    如醉忽醒。

    如夢忽覺。

    不但轉禍為福。

    實是起死回生。

    今勸世人。

    第一要發信心。

    陸稼書先生說。

    禍福之于善惡。

    真如影之于形。

    第二要發虛心。

    袁了凡先生說。

    我輩身為凡流。

    過惡日積。

    而回思前事。

    常若不見己之過者。

    心粗而眼翳也。

    具此兩心。

    方可讀感應篇。

    每日焚香虔念一遍。

    熟念之後。

    便有樂趣。

    更要念一句。

    學一句。

    念一句。

    改一句。

    每日暇時。

    反覆細看二三張。

    若能時時心中默念。

    字字反入身來尤妙。

    日日如此。

    終身謹守。

    一切祈求。

    自然感應。

    前賢說。

    下根人該讀。

    上根人也該讀。

    天下無人不該讀。

    至于幹幹淨淨。

    收拾這個心。

    更為第一關。

     勸行獲福之寶也 感應篇讀了。

    務要做出積德累功來。

    庶幾不負。

    昔□州推官楊旬。

    誦感應篇常行十種利益。

    一、收街市棄兒。

    雇人代養。

    待年十五。

    願識認者。

    歸還父母。

    二、每冬十一月初一。

    收六十歲以上。

    十五歲以下。

    貧人乞丐。

    入本宅養濟院。

    每日給米一升。

    錢十五文。

    到來春二月初三。

    令其自便求養。

    三、普濟應驗湯藥。

    四、施棺木。

    濟無力。

    津送至家。

    五、使女長大。

    不計身價。

    量給衣資。

    聽其父母擇配。

    六、專一戒殺。

    遇飛走之物。

    買來放生。

    七、遇荒年貴籴賤粜。

    并赈濟窮民。

    八、修造橋梁。

    開河補路。

    修理寺觀。

    九、資給窮途。

    使得還鄉。

    十、排難解紛。

    在官辯明冤枉。

    念念推己及人。

    事事抑強扶弱。

    生子名樁。

    年二十狀元及第。

    又如臯冒起宗。

    增注感應篇。

    其友夢老翁朗誦。

    聽之,乃見他色美二句。

    全注讀畢。

    老翁曰該中。

    是科果中進士。

    此以筆行善者也。

    成都玉雲芝有口才。

    通源大師教他積口德。

    從此凡利人之事。

    無論大小。

    極口方便。

    不肯當面錯過。

    行之二十年。

    鄉會聯捷。

    二子亦先後登第。

    此以舌行善者也。

    順天曹世美。

    家貧樂善。

    實心勸人幫人。

    廣約人結善會。

    舍茶舍粥。

    舍姜湯。

    舍棉襖。

    人出錢。

    己出力。

    曆多年。

    會中人見其可托。

    薦與一财主販油。

    共分利。

    漸獲五千餘金。

    子孫安享厚福。

    此以力行善者也。

    是知楊公之十善。

    今之殷實者宜學也。

    冒公之筆。

    王公之舌。

    曹公之力。

    今之寒素者宜學也。

    誦感應篇。

    不外體天行教養之事。

    至于一舉一動。

    常常敬畏。

    以自修其身。

    則不論貧富一也。

     勸刻獲福之廣也 太微山君功過格曰。

    以善書傳一人者。

    當十善。

    傳十人者。

    當百善。

    傳大豪傑。

    大貴人者。

    當千善。

    廣布無疆。

    重刻不朽者。

    當萬善。

    況感應篇尤為天人并重。

    救世之寶訓乎。

    從來刻是經者。

    必獲奇報。

    筆難盡言。

    如瑞安黃鳳刻之。

    而命絕放還。

    複增壽算。

    太谷程嘉猷刻之。

    陽壽已盡。

    大士今其再生。

    龍山姚文然刻之。

    而瘧疾頓愈。

    錢塘于玉陛妻梁氏刻之。

    而三年危病。

    一朝霍然。

    此延壽卻病之靈驗也。

    真大奎刻之。

    而生子繼嗣。

    徽州吳大祚刻之。

    而連舉三子。

    仙居王竺刻之。

    而亡男再投母胎。

    歸大賓刻之。

    而生子顯貴。

    此艱嗣得子之靈驗也。

    華亭沈業刻之。

    而登第。

    黃岩楊琛刻之而舉進士。

    吳郡陳嘉谟刻之而高魁北榜。

    生六子。

    長季俱登第。

    青浦曹一士刻之而科甲聯登。

    官至禦史。

    江西石中璞刻之而家道頓興數萬。

    二子俱貴。

    休甯方時可刻之。

    而諸疾頓去。

    家财漸豐。

    生二子皆貴。

    并享上壽。

    此富貴福澤之靈驗也。

    至于刻之而免水厄者。

    則有徽州許允卿也。

    刻之而免火災者。

    則有武林楊振之。

    江幹徐天行也。

    夢關帝命刻者。

    甯波李燧升也。

    夢文昌命刻者。

    呂律仲也。

    更有為父祈福。

    為母祈壽而如願者。

    則有錢塘孝子汪源也。

    今勸世人誦感應篇者。

    務須神前立願。

    刻施此經。

    使世間無人不得贊。

    或小卷。

    或大部。

    或獨捐。

    或衆募。

    闆既刻成。

    必須印施萬部。

    庶為滿願。

    凡鄉場郡試。

    寺院郵亭。

    公車宦轍。

    遠商湊集等處。

    廣為施布。

    流通天下。

    功德莫量。

     勸講獲福之深也 太上作感應篇,普度萬世。

    如苦海之慈航。

    如危疾之良藥。

    世人講此經者由來久矣。

    ○昔遂甯府周虎。

    日日看感應篇。

    最喜歡衆演說。

    聽者都能向善。

    一日忽暴病氣絕。

    見陰官說道。

    你本在饑餓簿中。

    因你常常演講感應篇。

    改注福壽簿。

    又說。

    此經若一方受持。

    則一方免難。

    天下受持。

    則天下豐治。

    周篪醒來。

    錄此勸世。

    今世間誦感應篇的善男信女。

    住在一方中。

    或市鎮。

    或鄉村。

    應當撥忙講說此經。

    使鄰裡常聽。

    化做仁裡。

    陰功無算。

    ○延安府畢芳茂。

    行善無力。

    因想化人為善。

    最是好事。

    逢人便說善惡報應。

    對病發藥。

    人多悔悟。

    後鄉試。

    太守預夢神曰。

    今科當中畢芳茂。

    文雖欠佳。

    因平日教人為善。

    功莫大焉。

    榜發。

    果中第十名。

    今世間善士。

    當發心勸人為善。

    千萬不要獨善其身。

    碰到子侄輩。

    便該提出孝來講。

    見到弟妹輩。

    提出悌來講。

    遇到刻吝者。

    便提出濟急救危來講。

    對奢華人。

    便提出自奉節儉,救災救貧來講。

    以此類推。

    委婉開悟。

    任勞任怨。

    功德無量。

    奉勸世間為師的。

    不論城鎮鄉村。

    最好能在課餘之暇。

    抽出一點時間。

    與這班學生講講做善人根本。

    四書五經。

    廣大精微。

    也要從切實做起的。

    凡八九歲到十七八歲的學生。

    都該講。

    并要勸他們每晨誦感應篇一遍。

    終身奉行。

    為修身立業之助。

    這便是做先生的陰功積德。

    後福無窮也。

    順治年間。

    李正芳等。

    集合講感應篇會。

    每月朔望輪流。

    到期。

    會在一家。

    設香案。

    拜天畢。

    序齒挨坐。

    請會内明理的人。

    主持講解。

    各靜聽。

    款從儉樸。

    體尚嚴肅。

    ○慈溪縣秦三。

    家藏感應篇數世。

    每為子孫講解。

    世有善根。

    子孫代代昌盛。

    平安快樂。

    今日做父兄的要子弟賢明。

    保身家。

    緻富貴。

    應時常講感應篇,陰骘文,覺世經,及其他善書給他們聽。

    使子子孫孫。

    個個好善積德。

    便造源遠流長的福。

    講時或族中。

    或鄰居。

    來聽的多。

    則一發善氣流通。

    善量廣大。

    ○感應篇自讀了。

    更要勸人讀。

    自講務要勸人講。

    在講解時務要反覆痛快。

    不厭其詳。

    至誠懇切。

    使人聽了。

    踴躍改行。

    以收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