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論

關燈
成佛?行遠自迩,登高自卑;萬丈高樓,應從平地做起。

    博士雖高深,倘無讀過小學,又如何成為博士?所以太上感應篇即使僅是人天乘,我們也絕對不能予以輕視;因為從此可以奠定成佛的基礎。

    雖然世上其它各種外道,或許也可視為人天乘;但他們都是排斥佛法的。

    太上感應篇不但不排斥佛法,且内容很與佛法相合。

    現在的社會上,民衆的宗教信仰很複雜;除了基督教、天主教、回教、道教......等等正式宗教以外,還有很多似佛非佛的外道,五花八門,名目繁多;其信徒之衆,聚會之盈,往往超過佛教。

    我們檢讨各種外道蓬勃滋長的原因,是由于物質文明發達的工業社會,人們對于宗教信仰的需要日益迫切,但佛教的理論太高深,多數人難以領悟,因此渴求心靈修養的人們,勢必紛紛投入各種外道之門。

    今天我們要遏阻各種外道的滋長,隻有弘揚印光大師的遺教,以敬畏天地神明,作為戒惡激善的做人基礎,進而上求佛道,念佛求生淨土。

    人人易懂,人人易行,使大多數根基淺劣的衆生,不緻有望佛門而興歎之苦。

    佛教與各種外道的比較,佛教好比是富麗堂皇的高樓大廈;其餘外道,好比是一座平房。

    高樓大廈确實比平房偉大,可是如果高樓大廈的基層建築不堅固,搖搖欲墜,有傾倒之虞,那就反而不及一座堅固的平房了。

    佛教雖偉大,豈能忽略人天乘的基層修養呢?當然人人都會說,五戒十善,就是佛教中人天乘的基本修養;但事實上,因為多數人缺乏自我約束力,難以實行,所以要敬畏天地神明,激發天良,才能增強自我約束力,使五戒十善易于實行。

    例如前面說的漢代楊震,宋代王日休,他們雖然沒有受戒,但因敬畏天地神明,前者竟能見财不貪,後者竟能見色不淫;沒有受戒,竟能守戒。

    這樣說來,敬畏天地神明,大能有助于五戒十善的實行。

    太上感應篇這本書,在一部分佛教徒看來,或許也隻是一座平房而已。

    退一萬步說,感應篇即使僅是一座平房,也與其餘各種外道的平房大不相同。

    因為其它各種外道,隻能止于平房,阻斷了佛法高樓大廈的發展;而太上感應篇這座平房,并不妨礙學佛,且可以這座堅固的平房作基礎,有利于佛法高樓大廈的完成。

    所以印光大師提倡太上感應篇,意義十分深遠。

    值得我們深切體會的,佛教的各宗,好比大學的分系,一定要有小學中學的良好基礎,才能進入大學專攻一系。

    人天乘好比中小學,一定要有人天乘的良好基礎,再進而修學佛教任何那一宗,才可得到學佛的實益。

    好高骛遠的人,人天乘也沒有學好,即侈談學唯識、學三論、學禅、學密;往往佛未學成,連人身也不能保持;好比一座根基不固的大廈,随時傾倒。

    不亦太可哀哉!今日世人對于各宗教的評價,常視各宗教事實的表現而定,如果那一宗教惡事發生很少,善事做得很多,就能博得多數人的擁護信仰。

    反之,那一宗教惡事發生很多,善事做得很少,不論其學理如何高深美麗,也會被世人所唾棄,漸漸至于滅亡的。

    明乎此理,我們要使佛教發揚光大,事實上的止惡行善,比理論更重要。

     太上感應篇這本書,語雖淺近,大益身心;對于止惡行善的促進,冀能發生較大的作用。

    此乃遵循印光大師的遺教,印贈這本‘太上感應篇直講’。

    希望大家誦讀奉行,奠定人天乘的基礎,進而念佛求生淨土,了生脫死。

     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寫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