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論

關燈
唐湘清 印光大師說:‘太上感應篇,攝取惠吉逆兇,福善禍淫之至理,發為掀天動地觸目驚心之議論,何者為善,何者為惡;為善者得何善報,為惡者得何惡報,洞悉根源,明若觀火。

    且愚人之不肯為善,而任意作惡者,蓋以自私自利之心使之然也。

    今之自私自利者,反為失大利益,得大禍殃,敢不勉為良善,以期禍滅福集乎!由是言之,此書之益人也深矣。

    ’又說:‘此書究極而論,止乎成仙,若以大菩薩心行之,則可以超凡入聖,了脫生死,斷三惑,以證法身,圓福慧以成佛道,況區區成仙之人天小果而已乎。

    ’從上述寥寥數語,可知印光大師對于太上感應篇的價值,是如何的贊揚,如何的推崇!可是佛教中高深的經典太多,大家不免輕視這本淺近的書,因而忽視印光大師的遺教,佛教徒很少有誦讀太上感應篇的人了。

    我也不能例外,早把這本好書束諸高閣。

    直到民國五十三年,曾患嚴重的目疾,坎坷之中,不免煩惱叢生,自愧學佛三十年,對于洶湧而至的煩惱,竟無法控制,才把久束高閣的太上感應篇拿出來細讀,出乎意料的,連續數日,竟平息了平日無法控制的很多大煩惱。

    從此每日讀誦,精神日益爽朗,身心愉悅,得未曾有。

    因此我更欽敬提倡這書的印光大師,确實具有真知灼見,不愧為我國佛教界第一流的高僧;他成為一代祖師,實非偶然。

    感應篇的特色,是以敬畏天地神明為基礎,發揚善惡因果的至理。

    印光大師生前創辦的弘化社,每年大量流通太上感應篇。

    或許有人要問:‘學佛的目的,是要出離三界;太上感應篇的天地神明,尚未出離三界,怎麼值得我們尊敬呢?’不錯,佛法是要衆生出離三界;印光大師是一位傑出的高僧,一生說法弘化,也是上承佛旨,救度衆生出離三界苦海的。

    可是我們要明白,這并不是教我們廢棄三界的一切,或藐視三界的一切。

    我們學佛,在沒有出離三界以前,還應尊重三界的秩序,遵守三界的法紀。

    倘若認為學佛可以藐視三界中的一切,那麼請問:你在馬路上行走,是否可以輕視交通警察是三界中的凡夫,因而橫沖直撞,不尊重交通警察的指揮呢?若真是這樣,那豈不要造成交通秩序大亂,車禍橫生的惡果呢?生存在三界之中,對交通警察尚且要尊重,何況維系宇宙間無形秩序的天地神明,比交通警察更高出萬倍,怎可不知萬分的尊敬呢?可怪少數學佛的人,自己還沒有出離三界,竟要排斥天地神明,藐視天地神明,以緻印光大師所提倡贊揚的太上感應篇,幾乎已被逐出佛教大門;影響所及,從民國四十幾年至民國五十幾年,短短十年之中,佛門内轟動社會損害教譽的不幸事件,層出不窮。

    這證明排斥或藐視天地神明,不僅不能改善社會風氣,連佛教内部的風氣,也有發生不良影響的後果。

    很多人不肯行善,偏要作惡;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天良泯滅。

    所以要敬畏天地神明,激發天良,才能使人不肯作惡,樂于行善。

    試觀曆史上的德育故事:漢代的楊震,因敬天而拒收賄賂;宋代的王日休,因敬天而拒絕邪淫。

    種種美德,都由敬天而來。

    所以敬天畏天,是百善的根基;無法無天,是萬惡的禍源。

    因此印光大師的遺教,是以敬畏天地神明作為做人修養的基礎;進而上求佛道,念佛求生淨土,出離生死輪回的苦海。

    還有很多人輕視太上感應篇,認為僅是人天乘而已,殊不知佛乘雖高,應以人天乘為基礎。

    做人沒有做好,如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