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衍義補遺

關燈
朱丹溪自撰三種 本草衍義補遺 凡一百五十三種 金華朱彥修撰 新安方廣增補 石鐘乳 為慓悍之劑。

    經曰:石鐘乳之氣悍。

    仁哉言也!天生斯民不厭藥,則氣之偏,可用于暫而不可久,夫石藥又偏之甚〔1〕者也。

    自唐時太平日久,膏粱之家,惑于方士服食緻長生之說,以石藥體厚氣厚,習以成俗,迨至宋及今,猶未已也。

    斯民何辜,受此氣悍之禍,而莫知能救?哀哉!《本草》贊服有延年之功,而柳子厚又從而述美之,予不得不深言也。

    唐本注雲:不可輕服,多發渴淋。

     〔1〕甚 原作“意”,據隆慶本、萬曆本改。

     硝 屬陽金,而有水與火土,善消化驅逐,而經言無毒,化七十二種石,不毒而能之乎?以之治病,以緻其用,病退則已。

    若玄明粉者,以火煅而成,當性溫,曰長服、多服、久服,且輕身固胎,駐顔益壽,大能補益,豈理也哉!予觀見一二朋友,不信予言而亡,故書此〔2〕為戒雲。

    《仙經》以樸硝制伏為玄明粉。

    硝是太陰之精華,水之子也,陰中有陽之藥也。

     〔2〕此 文瑞樓本此下有“以”字。

     白滑石 屬金,而有土與水,無甘草以和之勿用。

    燥濕,分水道,實大府,化食毒,行積滞,逐凝血,解燥渴,補脾胃,降妄火之要藥也。

    凡使有多般,勿誤使,有黃滑石、綠滑石、烏滑石、冷滑石,皆不入藥,又青黑色者勿用,殺人。

    惟白滑石似方解石,色白,于石上盡有白膩文者佳。

     鉛丹 屬金,而有土與水火,丹出于鉛而曰無毒,又曰涼,予觀竊有疑焉。

    曾見一中年〔3〕婦人,因多子,于月内服鉛丹二兩,四肢冰冷強直,食不入口。

    時正仲冬,急服理中湯加附子,數貼而安。

    謂之涼而無毒可乎?鉛丹,本謂之黃丹,化鉛而成。

    别有法,唐本注炒錫作,然經稱鉛丹,則炒錫之說誤矣。

    亦不為難辨,蓋錫則色黯暗,鉛則明白,以此為異爾。

     〔3〕一中年 原作“中年一”,據萬曆本、崇祯本改。

     漿水 味甘酸而性涼,善走,化滞物,解消煩渴。

    宜作粥,薄暮啜之,解煩去睡,調理髒腑。

    婦人懷妊,不可食之,《食譜》所忌也。

     自然銅 世以為接骨之藥,然此等方盡多。

    大抵骨折,在補氣、補血、補胃,俗工惟在速效以罔利,迎合病人之意。

    而銅非煅不可用,若新出火者,其火毒、金毒相扇,挾香熱藥毒〔1〕,雖有接骨之功,燥散之禍甚于刀劍,戒之。

    石髓鉛,即自然銅也。

    凡使勿用方金牙,其方金牙真似石髓鉛,若誤餌,吐煞人。

     〔1〕藥毒 崇祯本、文瑞樓本均作“毒藥”。

     二術 《本草》不分蒼白,議論甚多,《四家本草》言之詳矣。

    如古方平胃散,蒼術為最要之藥,《衍義》為氣味辛烈,發汗尤速。

    其白術味亦微辛苦而不烈,除濕之功為勝。

    又有汗則止,無汗則發,與黃芪同功,味亦有辛,能消虛痰。

     荪 無劍脊如韭葉者是。

    菖蒲有脊,一如劍刃,而絕無韭葉之細,未知孰是? 山藥 屬土,而有金與水火,補陽氣,生者能消腫硬。

    經曰:虛之所在,邪必湊之而不去。

    其病為實,非腫硬之謂乎!故補血氣則留滞自不容不行。

    山藥,即薯蓣也。

    《本草》不言山藥,言薯蓣者,蓋上一字犯今英廟諱,下一字曰蓣,唐代宗名預,故改下一字為藥,如此則盡失當日之本名。

    恐以山藥為别物,故書之。

    又幹之意者,蓋生濕則滑,不可入藥;熟則隻堪啖,亦滞氣也。

     鞠花 屬金,而有土與水火,能補陰,須味甘者。

    若山野苦者勿用,大傷胃氣。

    一種青莖而大,作蒿艾氣,味苦不堪啖〔2〕者,名苦薏。

    丹溪所言苦者勿用,語曰苦如意是也。

    惟單葉花小而黃,味甘,應候開者佳。

    《月令》:菊有黃花者也。

     〔2〕啖 大業堂本作“咽”。

     甘草 味甘,大緩諸火,黃中通理,厚德載物之君子也。

    下焦藥少用,恐太緩不能直達。

    此草能為衆藥之王,經方少不用者,故号國老之名。

    國老,即帝師之稱也,為君所宗,是以能安和草石,解百藥毒。

     人參 入手太陰,而能補陰火,與梨蘆相反。

    若服一兩參,入蘆一錢,其一兩參虛費矣,戒之。

    海藏雲:用時須去蘆頭,不去令人吐。

    蕭炳雲:人參和細辛密封,經年不壞。

     薏苡仁 寒則筋急,熱則筋縮,急因于堅強,縮因于短促,若受濕則弛,弛因于寬而長。

    然寒與濕,未嘗不挾熱,三者皆因于濕熱,外濕非内濕有以啟之,不能成病。

    故濕之病因,酒面為多,而魚與肉繼以成之者,甘滑、陳久、燒炙、辛香、幹硬,皆緻濕之因,宜戒哉!丹溪先生詳矣。

    又若《素問》言,因寒則筋急,不可更用此也。

    凡用之須倍于他藥,此物力勢和緩,須倍用即見效。

    蓋受寒使人筋急,受熱使人筋攣,若但熱而不曾受寒,亦能使人筋緩,受濕則又引長無力也。

     菟絲子 未嘗與茯苓相共,種類分明,不相幹涉,女蘿附松而生,遂成訛而言也。

    《本草》雲:續絕傷,補不足,強陰堅骨,主莖中寒,精自出,溺有餘瀝,鬼交洩精。

     肉苁蓉 屬土,而有水與火,峻補精血,驟用反緻動火便滑。

    河西自從混一之後,人方知其真形,何曾有所謂麟甲者。

    以酒洗淨去黑汁,作羹,黑汁既去,氣味皆盡。

    然嫩者方可作羹,老者苦,入藥少則不效。

     防風、黃芪 人之口通乎地,鼻通乎天,口以養陰,鼻以養陽。

    天主清,故鼻不受有形而受無形為多;地主濁,故口受有形而兼乎無形。

    王太後病風,不言而脈沉,其事急,若以有形之湯藥,緩不及事,令投以二物湯,氣薰蒸如霧滿室,則口鼻俱受,非智者通神不可回也。

     藍 屬水而有木,能使散敗血分歸經絡。

     決明子 能解蛇毒。

    貼腦止鼻洪,作枕勝黑豆,治頭痛,明目也。

     芎 久服緻氣暴亡,以其味辛性溫也,辛甘發散之過欤。

    《局方》以沉、麝、檀、腦、丁、桂諸香作湯,較之芎散之禍,孰為優劣,試思之。

    若單服既久,則走散真氣,既使他藥佐使,又不可久服,中病便已,則烏能至此也?《春秋》注雲:麥面鞠窮,所以禦濕。

    詳見楚子伐蕭。

     五味子 屬水而有木與金,今謂五味,實所未曉,以其大能收肺氣,宜其有補腎之功。

    收肺氣非除熱乎?補腎非暖水髒乎?食之多緻虛熱,蓋收補之驟也,何惑之有?又雲:火熱嗽必用之。

    《爾雅》雲:菋,一名荎。

    又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苦,都〔1〕有鹹味,此五味具也。

     〔1〕都 文瑞樓本作“卻”。

     栝蒌實 屬土而有水,《本草》言治胸痹,以味甘性潤,甘能補肺,潤能降氣。

    胸有痰者,以肺受逼,失降下之令,今得甘緩潤下之助,則痰自降,宜其為治嗽之要藥也。

    又雲:洗滌胸膈中垢膩,治消渴之細藥也。

    雷公雲:栝蒌,凡使皮、子、莖、根,效各别。

    其栝并蒌樣全别,若栝自圓,黃皮厚蒂,小苦;其蒌唯形長,赤皮蒂粗,是陰。

    人服其實,《詩》所謂果蓏之實,正謂此也。

    根亦名白藥,其莖葉療中熱傷暑最效。

     苦參 屬水〔2〕而有火,能峻補陰氣,或得之而緻腰重者,以其氣降而不升也,非〔3〕傷腎之謂。

    治大風有功,況風熱細疹乎? 〔2〕水 文瑞樓本作“木”。

     〔3〕非 原作“升”,據萬曆本、大業堂本改。

     郁金 《本草》無香,屬火屬土與水,性輕揚,能緻達酒氣于高遠也。

    正如龍涎無香,能散達諸香之氣耳。

    因輕揚之性,古人用以治郁遏不能散者,恐命名因于此始。

    《周禮》雲〔4〕:凡祭祀之祼〔5〕,用郁鬯〔6〕。

    又《說文》曰:芳草也,合釀之以降神。

     〔4〕雲 原作“人”,據文瑞樓本改。

     〔5〕祼(guàn貫) 灌祭。

     〔6〕郁鬯(chàng唱) 酒名。

     肉豆蔻 屬金與屬土,溫中補脾,為丸。

    日華子稱其下氣,以其脾得補而善運化,氣自下也,非若陳皮、香附之洩。

    《衍義》不詳其實,謾亦因之,遂以為不可多服。

    雲:多服則洩氣,得中則和平其氣。

     大黃 屬水屬火,苦寒而善洩,仲景用之,以心氣不足而吐衄者,名曰瀉心湯。

    正是因少陰經不足,本經之陽亢甚無輔著,以緻血妄行飛越,故用大黃洩去亢甚之火,使之平和,則血歸經而自安。

    夫心之陰氣不足,非一日矣。

    肺與肝俱各受火而病作,故芩救肺,連救肝。

    故肺者陰之主,肝者心之母,血之舍〔1〕也。

    肝肺之火既退,宜其陰血複其舊。

    《衍義》不明說,而曰邪熱因不足而客之,何以明仲景之意,開後人之盲瞆也! 〔1〕舍 原作“含”,據大業堂本、文瑞樓本改。

     葶苈 屬火屬木,性急善逐水,病人稍涉虛者,宜遠之。

    且殺人甚捷,何必久服而後緻虛也。

    葶苈有甜、苦兩等,其形則一。

    經既言味辛苦,即甜者不複更入藥也。

    大概治體皆以行水走洩為用,故不可久服。

     附子 《衍義》論五等同一物,以形象命名,而為用至哉,斯言猶有未善。

    仲景八味丸,附子為少陰之向導,其補自是地黃,後世因以附子為補,誤矣。

    附子走而不守,取健悍走下之性,以行地黃之滞,可緻遠,亦若烏頭、天雄,皆氣壯形偉,可為下部藥之佐。

    無人表其害人之禍,相習用為治風之藥,殺人多矣。

    治寒、治風有必用者,予每以童便煮而浸之,以殺其毒,且可助下行之力,入鹽尤捷。

    又堕胎為百藥之長,慎之。

     半夏 屬金屬土,仲景用于小柴胡湯,取其補陽明也,豈非燥脾土之功。

    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蓋能分水故也。

    又諸血證禁服。

    仲景傷寒渴者去之,半夏燥津液故也。

    又妊婦姜炒用之。

     常山 屬金而有火與水,性暴悍,善驅逐,能傷其真〔2〕氣,切不可偃過〔3〕也。

    病人稍近虛怯,勿可用也。

    惟雷公雲老人與久病切忌之,而不明言其害。

    《外台秘要》乃用三兩作一服,煎,頓服,以治瘧。

    予恐世人因《秘要》之言,而不知雷公之意雲。

    常山,蜀漆根也。

     〔2〕真 原作“貞”,據文瑞樓本改。

     〔3〕過 隆慶本、萬曆本此下均有“多”字。

     羊蹄草 屬水,走血分,葉似荬〔1〕,甘而不苦,多食亦令人大腑洩滑。

    亦取為菜。

    羊蹄,經不言根,《圖經》加根字。

    今人生采根用,摩塗癬疥,立效。

    俗呼為秃菜。

    又詩雲:“言采其蓄”,正謂此草。

     〔1〕荬(mǎi買)植物名。

     苧 屬水而有土與金,大補肺金而行滞血,方藥似未曾用,故表而出之。

    或惡其賤。

    其根善能安胎,又汁療渴甚驗。

     牽牛 屬火,善走。

    有兩種,黑者屬水,白者屬金,若非病形與證俱實者,勿用也。

    稍涉虛,以其驅逐之緻虛,先哲深戒之。

    不脹滿,不大便秘者,勿用。

     萆〔2〕麻 〔2〕萆 原作“草”,據隆慶本、萬曆本、崇祯本改。

     屬陰,能出有形質之滞物,故取胎産胞衣,剩骨膠血者用之。

    其葉治腳風腫。

    又油塗葉,炙熱熨〔3〕囟上,止鼻衄效。

     〔3〕熨 原作“慰”,據文瑞樓本改。

     荔子肉 屬陽,主散無形質之滞氣,故消瘤赤腫者用之,苟不明者,則措用之而不應。

     燈心 屬土,火燒為灰,取小許吹喉中,治急喉痹甚捷。

    小兒夜啼,亦用燈心燒灰,塗乳上與吃。

     威靈仙 屬木,治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