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皇新經注解卷下
關燈
小
中
大
命北鬥第九隐光内弻星君,護好善年深月久者,以解九律之罪。
勅令第十條,命北鬥三台護好善修正成眞者,以解十律之罪,竝解衆生前九律之罪。
吾今勅令汝等鬥?谛聽。
此一段落後,說到鬥姆竝北鬥九皇七元身上,将上中二卷盡行收過,仍說到是經源頭上去了。
但凡講金丹大道者,不先體貼北鬥九皇七元,從鬥姆蓮花九苞化生處,安得謂知道者也。
是金蓮九苞,乃從華池中湧出,卽在西天結胎,生竺國之處也。
明月子當場一問,後世理當體貼聖母于西天結胎,生竺國之地可也。
至若玉帝将十條付九皇星君,救人生,濟人死雲者,雖曰解十律之罪,實為十二時辰生人,運動華池中神水,默朝心家七窔中之元辰者說法也。
故曰:神水華池非舌下,實為命門祖炁根。
神獬寶座托豬輩,亥宮天一地六神。
白玉龜台能靜怡,大梵天宮坐元君。
人能知此眞妙訣,寶月光中現長生。
壽陽子又當場一問曰:知此鬥窔,卽知金丹乎?吾正容答曰:金丹原是三一道,大葉本從玉兔搗。
七元方能降眞炁,北鬥原從西天生。
立根子又當場問曰:三一道何名?吾正容對曰:帝一、雌一、雄一,名為三一。
修玄靈妙道者,知此三一,定明金丹。
故曰:雌是陰中陽,雄是陽中陰。
能為默朝者,帝卽七元君。
斯時抱陽子默默不言,吾則指之曰:是元君也,卽從金蓮九苞化生也。
是金蓮也,卽金汁所結之蓮也。
内有眞香氤氲,種子不壞,人能得是九苞蓮馨,亦可頃刻見鬥姆于白玉龜台之上也。
惟玄樞子、玄機二子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問曰:是白玉龜台在何處實落?吾亦開顔而答曰:是白玉龜台在大智光中,是卽黃庭上一美女口是也。
能修玄靈妙道,到節節生榮之時,便能結此白玉龜台之形。
秘書郎又注目而問曰:黃庭則為中宮正色,美女口亦系脾胃關口,如何謂之白玉?吾則明指之曰:寶樓閣卽肺腑也,肺液下降于心,心中眞火鍊結,是眞液到美女口上,聚成于洞房宮中,故成為龜台,則名白玉是也。
明月子複稽首俯問曰:三十九節,師何以止言三十六節?是三節于是經注中何以隐而不言?三一之名已聞,三一之地何所指實?吾複啞然笑而答曰:雌一卽靈母也,雄一卽聖父也,帝一卽混合之帝一也,卽玄關、玄牝、玄窔,用七元眞炁運來囘風混合之三一也。
如所謂三十九節,止名三十六節者,是三十六節。
按三十六宮盡是春,邵堯眞所雲是也。
外三節乃玉枕一宮、泥丸一宮、明堂一宮。
此三節居一頭上,前于談金丹注中己明指實處,故隻統言三十六節,不是言三節也。
子其知之乎?道在目前一節,所言隻一心中眞形也,故曰魁??等九字。
若非心中眞火出現,焉得罡炁來臨?若非心中眞元生光,焉得節節生榮?子當省之,願後世觀此注者,反到自身上細心體貼也。
惟願衆生諷誦時,各各信心,不徒口頭念過,必當見之于行。
若能口誦心維,身體力行,汝等卽時按此條示,奉命而行。
于是鬥宮諸?皆領法旨,稽首作禮而退,乃上帝慈悲語。
其中所重口誦心維,身體力行八字上,此八字為一部尊經大結之主宰教誨語。
于是 玉帝複召崔将軍曰:以此十條,合同十律,下界宣行。
于是崔将軍不勝欣喜踴躍,稽首作禮而謝曰:玉帝大慈。
玉帝大聖,萬佛之主,萬天之師,敢領法旨,願在下方施行。
重宣此意,而作頌曰: 乃上帝将此十條十律,專付崔将軍,主此尊經。
故崔将軍領其意,而大作歌頌也。
太上彌羅主,玉皇高上尊。
垂此大法旨,勅此我小臣。
仰賴恩光遠,願及我衆生。
善惡報不爽,人心感帝心。
天律眞可畏,森嚴似雷霆。
天條不可犯,犯之遭天刑。
倘有善男女,信之誦此經。
上帝自賜福,九皇保本命。
我今領法旨,執法不順情。
但願皆行善,和合得安甯。
玉帝複下勅旨,宣命雷府,複召鐵筆鄧上将、歘火辛天君。
二神見召,一時赴命,舞蹈玉階,稽首阙下。
玉帝曰:仰爾二将,保護此經,下傳十方。
倘有不信心者,爾可按律施行。
差經漏字,陰杖八十。
暈口讀誦,陰杖八十。
床榻不淨,便将安置,陰杖八十。
污手觸犯,穢衣瞻禮,陰杖八十。
覩此眞經而诽謗譏笑者,陰杖八十,陽降喉?。
有覩此眞經而妄言绮語,嬉笑常言者,陰杖八十,陽降嚼舌。
吾今勅令,汝等谛聽。
于是鄧、辛二将,拱手俯伏,作禮而歌曰: 玉帝慈悲主,玄穹至上尊。
妙相冠諸天,玄化總十方。
帝今垂法語,儆戒世衆生。
賢智超正果,愚昧亦驚醒。
消災竝度厄,永劫無漂沈。
如有不知務,鄧辛不順情。
卽時請法旨,按律迅火霆。
又将雷府鄧、辛二将,監察此經。
是鄧、辛二将,在天一為鐵筆,一為歘火;在人身一居心元,一居肝元。
故金丹非此二髒,不能為招攝也。
故鄧、辛二将,領其慈悲,而大作歌頌也。
說此歌畢,稽首而退。
一切法筵清衆,歎未曾有,皆稽首而作偈曰: 至道無敵,玄理幽深。
智者易悟,昧者難行。
今日大吉,帝發綸音。
垂此戒饬,普救衆生。
苦者得樂,悲者得伸。
可拔七祖,能超三魂。
誦持一遍,萬罪灰塵。
誦持十遍,百禍不侵。
誦持百遍,松鶴遐齡。
誦持千遍,永年長生。
誦持萬遍,大道必成。
超證仙果,拜谒玉京。
仰朝上帝,賜仙三品。
爾等衆生,何樂不為。
爾等衆生,何不修行。
有此功德,如何迯遁。
我等說偈,體貼帝心。
惟願衆生,個個長生。
惟願衆生,人人善人。
乃一切法筵淸衆,得聞玉帝慈悲之意,故又作偈,以願其大聖大慈也。
諸仙諸神說此偈畢,不覺天花亂墜,妙樂齊鳴,龍飛鳳舞,麟戱鸾鳴。
臣孚佑見此希有,鞠躬上伸,稽首複請曰:有此效驗,有此奇特,臣願領勅旨,願受法戒,願統領鄧辛二将,木蘭崔神,願率諸城隍社令,眞官土地,下界演說。
卽時作禮而退,
勅令第十條,命北鬥三台護好善修正成眞者,以解十律之罪,竝解衆生前九律之罪。
吾今勅令汝等鬥?谛聽。
此一段落後,說到鬥姆竝北鬥九皇七元身上,将上中二卷盡行收過,仍說到是經源頭上去了。
但凡講金丹大道者,不先體貼北鬥九皇七元,從鬥姆蓮花九苞化生處,安得謂知道者也。
是金蓮九苞,乃從華池中湧出,卽在西天結胎,生竺國之處也。
明月子當場一問,後世理當體貼聖母于西天結胎,生竺國之地可也。
至若玉帝将十條付九皇星君,救人生,濟人死雲者,雖曰解十律之罪,實為十二時辰生人,運動華池中神水,默朝心家七窔中之元辰者說法也。
故曰:神水華池非舌下,實為命門祖炁根。
神獬寶座托豬輩,亥宮天一地六神。
白玉龜台能靜怡,大梵天宮坐元君。
人能知此眞妙訣,寶月光中現長生。
壽陽子又當場一問曰:知此鬥窔,卽知金丹乎?吾正容答曰:金丹原是三一道,大葉本從玉兔搗。
七元方能降眞炁,北鬥原從西天生。
立根子又當場問曰:三一道何名?吾正容對曰:帝一、雌一、雄一,名為三一。
修玄靈妙道者,知此三一,定明金丹。
故曰:雌是陰中陽,雄是陽中陰。
能為默朝者,帝卽七元君。
斯時抱陽子默默不言,吾則指之曰:是元君也,卽從金蓮九苞化生也。
是金蓮也,卽金汁所結之蓮也。
内有眞香氤氲,種子不壞,人能得是九苞蓮馨,亦可頃刻見鬥姆于白玉龜台之上也。
惟玄樞子、玄機二子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問曰:是白玉龜台在何處實落?吾亦開顔而答曰:是白玉龜台在大智光中,是卽黃庭上一美女口是也。
能修玄靈妙道,到節節生榮之時,便能結此白玉龜台之形。
秘書郎又注目而問曰:黃庭則為中宮正色,美女口亦系脾胃關口,如何謂之白玉?吾則明指之曰:寶樓閣卽肺腑也,肺液下降于心,心中眞火鍊結,是眞液到美女口上,聚成于洞房宮中,故成為龜台,則名白玉是也。
明月子複稽首俯問曰:三十九節,師何以止言三十六節?是三節于是經注中何以隐而不言?三一之名已聞,三一之地何所指實?吾複啞然笑而答曰:雌一卽靈母也,雄一卽聖父也,帝一卽混合之帝一也,卽玄關、玄牝、玄窔,用七元眞炁運來囘風混合之三一也。
如所謂三十九節,止名三十六節者,是三十六節。
按三十六宮盡是春,邵堯眞所雲是也。
外三節乃玉枕一宮、泥丸一宮、明堂一宮。
此三節居一頭上,前于談金丹注中己明指實處,故隻統言三十六節,不是言三節也。
子其知之乎?道在目前一節,所言隻一心中眞形也,故曰魁??等九字。
若非心中眞火出現,焉得罡炁來臨?若非心中眞元生光,焉得節節生榮?子當省之,願後世觀此注者,反到自身上細心體貼也。
惟願衆生諷誦時,各各信心,不徒口頭念過,必當見之于行。
若能口誦心維,身體力行,汝等卽時按此條示,奉命而行。
于是鬥宮諸?皆領法旨,稽首作禮而退,乃上帝慈悲語。
其中所重口誦心維,身體力行八字上,此八字為一部尊經大結之主宰教誨語。
于是 玉帝複召崔将軍曰:以此十條,合同十律,下界宣行。
于是崔将軍不勝欣喜踴躍,稽首作禮而謝曰:玉帝大慈。
玉帝大聖,萬佛之主,萬天之師,敢領法旨,願在下方施行。
重宣此意,而作頌曰: 乃上帝将此十條十律,專付崔将軍,主此尊經。
故崔将軍領其意,而大作歌頌也。
太上彌羅主,玉皇高上尊。
垂此大法旨,勅此我小臣。
仰賴恩光遠,願及我衆生。
善惡報不爽,人心感帝心。
天律眞可畏,森嚴似雷霆。
天條不可犯,犯之遭天刑。
倘有善男女,信之誦此經。
上帝自賜福,九皇保本命。
我今領法旨,執法不順情。
但願皆行善,和合得安甯。
玉帝複下勅旨,宣命雷府,複召鐵筆鄧上将、歘火辛天君。
二神見召,一時赴命,舞蹈玉階,稽首阙下。
玉帝曰:仰爾二将,保護此經,下傳十方。
倘有不信心者,爾可按律施行。
差經漏字,陰杖八十。
暈口讀誦,陰杖八十。
床榻不淨,便将安置,陰杖八十。
污手觸犯,穢衣瞻禮,陰杖八十。
覩此眞經而诽謗譏笑者,陰杖八十,陽降喉?。
有覩此眞經而妄言绮語,嬉笑常言者,陰杖八十,陽降嚼舌。
吾今勅令,汝等谛聽。
于是鄧、辛二将,拱手俯伏,作禮而歌曰: 玉帝慈悲主,玄穹至上尊。
妙相冠諸天,玄化總十方。
帝今垂法語,儆戒世衆生。
賢智超正果,愚昧亦驚醒。
消災竝度厄,永劫無漂沈。
如有不知務,鄧辛不順情。
卽時請法旨,按律迅火霆。
又将雷府鄧、辛二将,監察此經。
是鄧、辛二将,在天一為鐵筆,一為歘火;在人身一居心元,一居肝元。
故金丹非此二髒,不能為招攝也。
故鄧、辛二将,領其慈悲,而大作歌頌也。
說此歌畢,稽首而退。
一切法筵清衆,歎未曾有,皆稽首而作偈曰: 至道無敵,玄理幽深。
智者易悟,昧者難行。
今日大吉,帝發綸音。
垂此戒饬,普救衆生。
苦者得樂,悲者得伸。
可拔七祖,能超三魂。
誦持一遍,萬罪灰塵。
誦持十遍,百禍不侵。
誦持百遍,松鶴遐齡。
誦持千遍,永年長生。
誦持萬遍,大道必成。
超證仙果,拜谒玉京。
仰朝上帝,賜仙三品。
爾等衆生,何樂不為。
爾等衆生,何不修行。
有此功德,如何迯遁。
我等說偈,體貼帝心。
惟願衆生,個個長生。
惟願衆生,人人善人。
乃一切法筵淸衆,得聞玉帝慈悲之意,故又作偈,以願其大聖大慈也。
諸仙諸神說此偈畢,不覺天花亂墜,妙樂齊鳴,龍飛鳳舞,麟戱鸾鳴。
臣孚佑見此希有,鞠躬上伸,稽首複請曰:有此效驗,有此奇特,臣願領勅旨,願受法戒,願統領鄧辛二将,木蘭崔神,願率諸城隍社令,眞官土地,下界演說。
卽時作禮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