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五

關燈
鹽湯下。

     産後中風,牙關緊閉,半身不遂,失音不語,童便無灰酒送下。

     産後氣喘、咳嗽,胃膈不利,惡心嘔吐酸水,面目浮腫,兩脅腋痛,動舉無力,溫酒下。

     産後,兩太陽痛。

    太陽者,前後腦也。

    呵欠,心悸、怔忡,氣短,肌瘦,不思飲食,血風身熱,手足頑麻,百節疼痛,米飲送下。

     産後眼花黑暗,血暈血熱,口渴煩悶,見鬼狂言,不省人事,薄荷湯下。

    血崩漏,糯米湯下。

     産後赤白帶,煎阿膠湯下。

     産後大小便不通,煩躁口苦,薄荷湯下。

     産後面赤顔垢,五心煩熱,或腹中血塊,腹臍奔痛,時發寒熱,有冷汗者,童便酒各半下,或溫薄荷湯下。

     産後惡血未盡,結帶臍腹刺痛,惡氣上沖,心胸滿悶,童便溫酒各半下。

     産後痢疾,米湯下。

     又方三分散,用小柴胡、四物、四君子。

    ?咀。

    産後傷寒并痢者,依方取效似神扶。

    産後血瀉,水煎棗湯下。

    産後未滿月,血氣不通,咳嗽,四肢無力,自汗、睡汗不止,月水不調,久而不治,則為骨蒸潮熱,用童便酒下。

    若急用時,取生者根莖花葉搗爛,調服及絞汁入水,飲亦可。

    又治喉閉,得吐即愈,冬來用根為最。

     妊婦五忌:昆山顧狀元刊施二法。

     一勿睡熱炕,南方火櫃亦同。

     一勿食煎炒炙煿之物。

     一勿食蔥、蒜、韭、薤、葫椒、茱萸。

     一勿于星月下仰卧及當風洗浴坐卧。

     一勿飲燒酒及黃酒。

     蓋此二酒有藥,恐後妊娠所禁相反。

     小兒五宜: 一小兒初生,先濃煎黃連、甘草湯,用軟絹或絲綿包指蘸藥,摳出口中惡血,氣或不及,即以藥湯灌之,待吐出惡沫,方與乳吃。

    令其出痘稀少。

     一初生三五月,宜繃縛令卧,勿豎頭抱,免緻驚痫。

     一凡乳食不宜一時混吃,令兒生疳癖痞積。

     一宜用七八十歲老人舊裙褲改小衣衫,令兒有壽。

    雖富貴之家,切不可新制纻绫絞羅氈絨之類與小兒服,不惟生病抑且折福。

    愚意,凡小兒滿月受賀宴賓,宰殺生物亦非所宜。

     一小兒四五個月,隻與乳吃,六個月以後,方與稀粥哺之。

    周歲以前,切不可葷腥并生冷之物,令兒多疾。

    若得二三歲後,髒腑稍壯,才與葷腥最好。

     延年第一方 鎮江錢醫官傳。

     小兒初生,臍帶脫落後,取置新瓦上,用炭火四周燒至煙将盡,放于土地上,用瓦盞之類蓋之存性,研為細末。

    預将透明朱砂為極細末,水飛過,臍帶若有五分重,乳汁一二貝殼調和,或以黃連甘草汁調亦好,調和前臍帶末、朱砂末二味,如沙糖樣,抹兒口中及乳頭,一日之内抹盡。

    次日兒大便遺下穢污濁垢,終身永無瘡疥及諸胎疾,個個保全。

    此十分妙法也。

    臍帶内看有蟲當去之。

     神效消毒保命丹 凡小兒未出痘瘡者,每遇交春分、秋分時,服一丸,其痘毒能漸消化。

    若服一二次者,亦得減少。

    若服三年六次,其毒盡消,必保無虞。

    此方神秘,本不宜輕傳,但慈幼之心,自不能已,願與好生者出而共之。

     纏豆藤(即是毛豆藤,梗上纏繞細紅絲者是也。

    在八月采取,陰幹,以此藥為主,妙甚,一兩五錢)黑豆(三十粒)赤豆(七十粒)山楂肉(一兩)新升麻(七錢半)荊芥(五錢)防風(五錢)生地黃(一兩)川獨活(五錢)甘草(五錢)當歸(酒洗,五錢)赤芍(五錢)連翹(五錢半)黃連(五錢)桔梗(五錢)辰砂(水飛另研,一兩)牛旁子(炒,一兩)苦絲瓜(長五寸,留年,經霜者甚妙,燒灰存性,二個) 各為極細末,和勻,淨沙糖拌丸,李核大,每服一丸。

    濃煎甘草湯化下。

    其前項藥須預辦精料,遇春分、秋分、正月十五、七月十五修合,務在精誠。

    忌婦女、貓、犬見。

    合時向太陽祝藥曰:神仙真藥,體合自然,嬰兒吞服,天地齊年。

    吾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敕!一氣七遍。

     凡初生小兒,口龈發牙根白黑,名曰馬牙,不能食乳。

    此與鵝口不同,少緩即不能救,多緻夭殇。

    急用針縛筋,将白黑挑破出血。

    用好金墨磨薄荷湯,以手指碾母油發,蘸墨遍口擦之。

    勿令食乳。

    待睡一時,醒方與乳,再擦之即愈。

     (牛黃抱龍丸)此屢服驗方,治一切急慢驚風及風熱風痰。

    用薄荷湯磨服一丸,兒小作二三次服。

     牛膽南星(八錢)雄黃(一錢半)辰砂(一錢二分)鈎藤(一兩半)人參(一錢半)天竺黃(二錢半)茯苓(一錢半)牛黃(二分)麝香(五分) 為末服,将甘草四兩,锉細,用水二大碗,煎成膏一盞,入藥末内,丸如芡實大,金箔為衣,陰幹藏之,勿令洩氣,每近微火邊。

     上附方有驗及人所服驗者,皆秘也,茲具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