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九
關燈
小
中
大
尖,各五分) 五味子(十二粒) 馬兜鈴 紫菀 桔梗 百合 阿膠(蛤粉炒) 當歸 百部(各六分) 甘草(炙) 紫蘇 薄荷(各四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七分,入飴糖一匙,食後服。
吐血加炒蒲黃、生地黃、小薊。
痰多加橘紅、茯苓、瓜蔞仁。
喘去紫蘇、薄荷,加蘇子、桑皮、陳皮。
本事鱉甲丸 治虛癆咳嗽,耳鳴眼花,此方服者必效,毋忽! 五味子(二十兩) 鱉甲 地骨皮(各三十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食前鹽湯下四錢,婦人醋湯下。
寧肺湯 治營衛俱虛,發熱自汗,喘嗽。
人參 當歸 白朮 熟地黃 川芎 白芍藥 五味子 麥門冬(去心) 桑白皮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錢) 阿膠(蛤粉炒,一錢半)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一鍾,食後服。
治嗽補虛方 胡桃肉(四兩,去皮,另研) 杏仁(四兩,去皮尖,研) 乾山藥(四兩,研細) 牛骨(一副,取髓) 白蜜(八兩) 上將牛骨髓、白蜜砂鍋內熬沸,以絹帛濾去渣,盛在磁瓶內,將山藥、杏仁、胡桃三味入瓶攪勻,以紙密封瓶口,重湯煮一日一夜,每日早晨白湯化一匙服。
紫金散 治久嗽,日夜不得眠。
天南星(去皮臍) 白礬 甘草(各五錢) 烏梅(淨肉,二兩) 上為粗散,用慢火於銀石器內炒令紫色,放冷,研為細末,每服二錢,臨臥時身體入被內,用齏汁七分,溫湯三分,暖令稍熱,調前藥末服之,嚥下,便仰臥低枕,想藥入於肺中。
須臾得睡,其嗽立止。
救急方 杏仁(三升,去皮尖及雙仁者,炒研如泥) 白蜜(一斤) 牛酥(二升) 上將杏仁於磁盤中,用水研取汁五升,淨磨銅鐺,勿令脂垢,先傾三升汁於鐺中,刻木記其深淺,又傾汁二升,以緩火煎,減至於所記處,即納蜜酥等煎,還至木記處,貯於不津磁器中,每日三度,暖酒服一大匙,和粥服亦可。
一匕唾色變白,二匕唾稀,三匕咳斷。
熏方 風寒久嗽,非此不除。
天南星 款冬花 鵝管石 佛耳草 雄黃 等分為末,拌艾,以姜一厚片,置舌上,次於艾上燒之,須令煙入喉中為妙。
人參清肺湯 治肺胃虛寒,咳嗽喘急。
桑白皮(去粗皮) 杏仁(去皮尖,麩炒) 地骨皮 人參(去蘆) 阿膠(麩炒) 烏梅(去核) 炙甘草 知母 罌粟殼(去蒂,蜜拌炙,各一錢) 水二鍾,棗一枚,煎一鍾,臨臥服。
通聲煎 治咳嗽氣足,悶滿失音。
杏仁(一升,去皮尖及雙仁者,炒,另研如泥) 五味子 木通 菖蒲 人參 桂心 款冬花 細辛 竹茹 酥(以上各三兩) 生薑汁 白蜜(各一升) 棗肉(二斤) 水五升,微火煎七沸,去渣,內酥、蜜、薑汁、棗肉,再煎令稠,每服一匙,噙化。
喘 喘者,促促氣急,喝喝痰聲,張口擡肩,搖身擷肚。
短氣者,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似喘而無痰聲,亦不擡肩,但肺壅而不能下。
哮者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音。
呷者口開,呀者口閉,開口閉口,盡有音聲。
呷呀二音,合成哮字,以痰結喉間,與氣相擊,故呷呀作聲。
三證極當詳辨。
經曰:諸病喘滿,皆屬於熱。
火盛為夏熱,火衰為冬寒,故寒病則氣衰而息微,熱病則氣盛而息粗。
又寒為陰,主乎遲緩,熱為陽,主乎急數。
故寒則息遲氣微,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
《五臟生成篇》曰: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上氣,喘急也。
胸中者,手太陰肺之分也,手陽明大腸為肺之表,二經之氣,逆於胸中,則為喘嗽也。
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
秋脈不及,肺金虛也。
肺虛則短氣,故雲呼吸少氣,非有餘之喘也。
勞則喘息汗出。
疲勞過度,則陽氣動於陰分,故上奔於肺而喘,外達於表而汗。
邪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外傷於邪,則陽受之而入腑,陽邪在表,故身熱,不時臥者,不能以時臥也。
邪盛則實,故為喘呼。
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息賁。
二陽者,陽明也。
為胃與大腸也。
心脾為子母,故胃腑病必傳於脾臟,脾受傷,必竊母氣以自救,則心亦病也。
土不能生金。
而心火復刑之,則肺傷,故息上賁而喘急。
(肝脈)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肝為血海,血瘀則脈搏,木病則氣上,故為喘逆。
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腎主納氣,腎水不足,虛火上越則不得靜而臥,乃動而喘也。
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
土虛不能制水,則水邪泛溢,並於胃腑,氣道不利,故為喘咳。
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此下四條,言喘屬氣,病在陽也,陰受氣於夜,主靜,夜行則勞動,腎主陰氣,故喘出於腎,陰傷陽勝,故病肺。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
墮恐者,傷筋損血,故喘出於肝,木淫乘土,故害脾也。
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
驚恐則神氣散亂,肺藏氣故喘出於肺,心藏神,故淫氣傷之。
渡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
水氣通於腎,跌僕傷於骨,故喘出焉。
愚按:《內經》論喘,其因眾多,窮不越於火逆上而氣不降也。
挾虛者亦有數條,非子母情牽,即仇讎肆虐,害乎肺金之氣,使天道不能下濟,而光明者孰非火之咎耶?雖然火則一而虛實則分。
丹溪曰:虛火可補,參耆之屬;實火可瀉,芩連之屬。
每見世俗一遇喘家,純行破氣,於太過者當矣,於不及者可乎?餘嘗論證,因虛而死者十九,因實而死者十一。
治實者攻之即效,無所難也;治虛者補之未必即效,須悠久成功,其間轉折進退,良非易也。
故辨證不可不急,而辨喘證為尤急也。
巢氏、嚴氏止言實熱,獨王海藏雲,肺氣果盛,則清肅下行,豈復為喘?皆以火爍真氣,氣衰而喘,所謂盛者,非肺氣也,肺中之火也。
斯言高出前古,惜乎但舉其端,未能縷悉,請得而詳之。
氣虛而火入於肺者,補氣為先,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陰虛而火來乘金者,壯水為亟,六味地黃丸。
風寒者解其邪,三拗湯、華蓋散。
濕氣者利其水,滲濕湯。
暑邪者滌其煩,白虎湯、香薷湯。
肺熱者清其上,二冬、二母、甘、桔、梔、苓。
痰壅者消之,二陳湯。
氣鬱者疏之,四七湯。
飲停者吐之,吐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
火實者清之,白虎湯加栝蔞仁、枳殼、黃芩,神效。
肺癰而喘,保金化毒,苡仁、甘草節、桔梗、貝母、防風、金銀花、橘紅、門冬。
肺脹而喘,利水散邪,肺脹之狀,咳而上氣,喘而煩躁,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湯加石膏主之。
腎虛火不歸經,導龍入海,八味丸主之。
腎虛水邪氾濫,逐水下流,金匱腎氣丸。
別有哮證,似喘而非,呼吸有聲,呀呷不巳,良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於外;或因坐臥寒濕,或因酸鹹過食,或因積火熏蒸,病根深久,難以卒除。
避風寒,節厚味,禁用涼劑,恐風邪難解;禁用熱劑,恐痰火易升。
理氣疏風,勿忘根本,為善治也,宜蘇子、枳殼、桔梗、防風、半夏、栝蔞、茯苓、甘草。
如冬月風甚,加麻黃;夏月痰多,加石膏;挾寒者多用生薑。
哮證發於冬初者,多先於八九月未寒之時,用大承氣下其熱,至冬來時無熱可包,此為妙法。
如上諸款,皆其大綱,若五臟六腑,七情六氣,何在非緻喘之由,須知舉一隅即以三隅反,方不愧為明通,可以司人之命矣! 脈候 喘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脈浮大者危。
上氣喘息低昂,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
右寸沉實而緊,為肺感寒邪,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則熱退而喘定。
喘脈宜浮遲,不宜急疾。
醫案 太學朱寧宇在監時,喘息多痰,可坐不可臥,可俯不可仰,惶急求治。
餘曰:兩尺獨大而軟,為上盛下虛。
遂以地黃丸一兩,用桔梗三錢,枳殼二錢,甘草一錢,半夏一錢,煎湯送下,不數劑而安。
給諫黃健庵,中氣大虛,發熱自汗,喘急。
餘診之,脈大而數,按之如無,此內有真寒,外見假熱,當以理中湯冷飲。
舉家無主,不能信從,惟用清火化痰之劑,遂緻不起。
葉振瀛夫人。
喘急痞悶,肌膚如灼,汗出如洗,目不得瞑。
餘診之,六脈皆大,正所謂汗出如油,喘而不休,絕證見矣,越三日歿。
社友宋敬夫令愛。
中氣素虛,食少神倦,至春初忽喘急悶絕,手足俱冷,鹹謂立斃矣。
餘曰:氣虛極而金不清肅,不能下行,非大劑溫補,決無生理。
遂以人參一兩,乾薑三錢,熟附子三錢,白朮五錢,一服即蘇。
後服人參七斤餘、姜附各二斤,痊愈不復發; 社友孫芳其令愛,久嗽而喘,凡順氣化痰清餘降火之劑,幾於遍嘗,絕不取效。
一日喘甚煩躁,餘視其目則脹出,鼻則鼓扇,脈則浮而且大,肺脹無疑矣。
遂以越婢加半夏湯投之,一劑而減,再劑而愈。
餘曰:今雖愈,未可恃也,當以參朮補元助養金氣,使清肅下行,竟因循月許,終不調補,再發而不可救藥矣。
文學顧明華,十年哮嗽,百藥無功,診其兩寸數而澀,餘曰:澀者,痰火風寒,久久盤據,根深蒂固矣。
須補養月餘,行吐下之法,半年之間,凡吐下十次,服補劑百餘,遂愈。
更以補中益氣為丸,加雞子、秋石,服年許,永不復發。
補中益氣湯 見類中風。
六君子湯 六味丸 八味丸 見虛癆。
白虎湯 金匱腎氣丸 見腫脹。
香薷湯 見傷暑。
二陳湯 見痰飲。
三拗湯 治寒燠不常,暴嗽喘急,鼻塞痰壅。
麻黃(不去節) 杏仁(不去尖) 甘草(不炙,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一鍾,姜五片,煎服取汗。
華蓋散 治肺風痰喘。
麻黃(去根節) 紫蘇子(炒) 杏仁(炒,去皮尖) 桑白皮(炒) 赤茯苓(去皮) 橘紅(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一鍾,姜五片,紅棗一枚,煎一鍾服。
滲濕湯 治濕傷身重而喘。
蒼朮 白朮 甘草(炙,各一兩) 茯苓(去皮) 乾薑(炮,各二兩) 橘紅 丁香(各二錢五分) 每服四錢,水一鍾,棗二枚,姜三片,煎七分服。
越婢加半夏湯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一兩) 半復(半升) 大棗(十五枚) 水六升,先煎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小青加石膏湯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乾薑(各三錢) 五味子 半夏(各半兩) 石膏(二兩) 水一鬥,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
四七湯 見咳嗽。
加減瀉白散 桑白皮(一兩) 地骨皮 知母 陳皮(去白) 桔梗(各五錢) 青皮(去白) 黃芩 甘草(炙,各二錢) 每服五錢,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服。
木防己湯 木防己(三兩) 石膏(雞子大一塊) 桂皮(二兩) 人參(四兩)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千緡湯 治喘急有風痰。
半夏(七枚,制熟) 皂角(去皮弦) 甘草(炙,各一錢) 水一碗,煮減半,頓服。
半夏丸 傷風痰喘,兀兀欲吐,噁心欲倒。
半夏(一兩) 檳榔 雄黃(各三錢)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定喘奇方 治稠痰壅盛,體肥而喘。
橘紅(一兩,明礬五錢同炒香,去礬用) 半夏(一兩五錢) 杏仁(麩炒,一兩) 瓜蔞仁(去油,一兩) 甘草(炙,七錢) 黃芩(酒炒,五錢) 皂角(去皮、弦、子,燒存性,三錢) 上為末,淡薑湯打蒸餅糊為丸,綠豆大,每食後白湯下一錢,日二次,五日後下痰而愈。
虛人每服七分。
《簡易》黃丸子 清痰定喘及齁?。
雄黃(研細,水飛) 雌黃(研細,各三錢) 山梔仁(七枚) 綠豆(四十九粒) 明砒(二分,細研,並生用。
) 上為末,稀糊丸,綠豆大,每服一二丸,薄荷細茶湯臨臥服。
清金丹 治食積痰哮喘,遇厚味即發。
蘿蔔子(淘淨,蒸熟,曬乾,為末,一兩) 豬牙皂角(燒存性,三錢) 上以生薑汁浸蒸餅丸。
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嚥下。
水哮方 芫花(為末) 大水上浮浡(濾過) 大米粉 上三味,搜為稞,清水煮熟,恣意食之。
壓掌散 治男婦哮喘。
麻黃(去節,二錢五分) 炙甘草(二錢) 白果(五枚,打碎) 水煎,臨臥服。
吐血加炒蒲黃、生地黃、小薊。
痰多加橘紅、茯苓、瓜蔞仁。
喘去紫蘇、薄荷,加蘇子、桑皮、陳皮。
本事鱉甲丸 治虛癆咳嗽,耳鳴眼花,此方服者必效,毋忽! 五味子(二十兩) 鱉甲 地骨皮(各三十兩) 上為末,蜜丸,梧子大,空心食前鹽湯下四錢,婦人醋湯下。
寧肺湯 治營衛俱虛,發熱自汗,喘嗽。
人參 當歸 白朮 熟地黃 川芎 白芍藥 五味子 麥門冬(去心) 桑白皮 白茯苓(去皮) 甘草(炙,各一錢) 阿膠(蛤粉炒,一錢半) 水二鍾,生薑五片,煎一鍾,食後服。
治嗽補虛方 胡桃肉(四兩,去皮,另研) 杏仁(四兩,去皮尖,研) 乾山藥(四兩,研細) 牛骨(一副,取髓) 白蜜(八兩) 上將牛骨髓、白蜜砂鍋內熬沸,以絹帛濾去渣,盛在磁瓶內,將山藥、杏仁、胡桃三味入瓶攪勻,以紙密封瓶口,重湯煮一日一夜,每日早晨白湯化一匙服。
紫金散 治久嗽,日夜不得眠。
天南星(去皮臍) 白礬 甘草(各五錢) 烏梅(淨肉,二兩) 上為粗散,用慢火於銀石器內炒令紫色,放冷,研為細末,每服二錢,臨臥時身體入被內,用齏汁七分,溫湯三分,暖令稍熱,調前藥末服之,嚥下,便仰臥低枕,想藥入於肺中。
須臾得睡,其嗽立止。
救急方 杏仁(三升,去皮尖及雙仁者,炒研如泥) 白蜜(一斤) 牛酥(二升) 上將杏仁於磁盤中,用水研取汁五升,淨磨銅鐺,勿令脂垢,先傾三升汁於鐺中,刻木記其深淺,又傾汁二升,以緩火煎,減至於所記處,即納蜜酥等煎,還至木記處,貯於不津磁器中,每日三度,暖酒服一大匙,和粥服亦可。
一匕唾色變白,二匕唾稀,三匕咳斷。
熏方 風寒久嗽,非此不除。
天南星 款冬花 鵝管石 佛耳草 雄黃 等分為末,拌艾,以姜一厚片,置舌上,次於艾上燒之,須令煙入喉中為妙。
人參清肺湯 治肺胃虛寒,咳嗽喘急。
桑白皮(去粗皮) 杏仁(去皮尖,麩炒) 地骨皮 人參(去蘆) 阿膠(麩炒) 烏梅(去核) 炙甘草 知母 罌粟殼(去蒂,蜜拌炙,各一錢) 水二鍾,棗一枚,煎一鍾,臨臥服。
通聲煎 治咳嗽氣足,悶滿失音。
杏仁(一升,去皮尖及雙仁者,炒,另研如泥) 五味子 木通 菖蒲 人參 桂心 款冬花 細辛 竹茹 酥(以上各三兩) 生薑汁 白蜜(各一升) 棗肉(二斤) 水五升,微火煎七沸,去渣,內酥、蜜、薑汁、棗肉,再煎令稠,每服一匙,噙化。
喘 喘者,促促氣急,喝喝痰聲,張口擡肩,搖身擷肚。
短氣者,呼吸雖急而不能接續,似喘而無痰聲,亦不擡肩,但肺壅而不能下。
哮者與喘相類,但不似喘開口出氣之多,而有呀呷之音。
呷者口開,呀者口閉,開口閉口,盡有音聲。
呷呀二音,合成哮字,以痰結喉間,與氣相擊,故呷呀作聲。
三證極當詳辨。
經曰:諸病喘滿,皆屬於熱。
火盛為夏熱,火衰為冬寒,故寒病則氣衰而息微,熱病則氣盛而息粗。
又寒為陰,主乎遲緩,熱為陽,主乎急數。
故寒則息遲氣微,熱則息數氣粗而為喘也。
《五臟生成篇》曰:咳嗽上氣,厥在胸中,過在手陽明、太陰。
上氣,喘急也。
胸中者,手太陰肺之分也,手陽明大腸為肺之表,二經之氣,逆於胸中,則為喘嗽也。
秋脈不及,則令人喘,呼吸少氣。
秋脈不及,肺金虛也。
肺虛則短氣,故雲呼吸少氣,非有餘之喘也。
勞則喘息汗出。
疲勞過度,則陽氣動於陰分,故上奔於肺而喘,外達於表而汗。
邪入六腑,則身熱,不時臥,上為喘呼。
外傷於邪,則陽受之而入腑,陽邪在表,故身熱,不時臥者,不能以時臥也。
邪盛則實,故為喘呼。
二陽之病發心脾,其傳為息賁。
二陽者,陽明也。
為胃與大腸也。
心脾為子母,故胃腑病必傳於脾臟,脾受傷,必竊母氣以自救,則心亦病也。
土不能生金。
而心火復刑之,則肺傷,故息上賁而喘急。
(肝脈)若搏,因血在脅下,令人喘逆。
肝為血海,血瘀則脈搏,木病則氣上,故為喘逆。
腎者,水臟,主津液,主臥與喘也。
腎主納氣,腎水不足,虛火上越則不得靜而臥,乃動而喘也。
喘咳者,是水氣並陽明也。
土虛不能制水,則水邪泛溢,並於胃腑,氣道不利,故為喘咳。
夜行則喘出於腎,淫氣病肺,此下四條,言喘屬氣,病在陽也,陰受氣於夜,主靜,夜行則勞動,腎主陰氣,故喘出於腎,陰傷陽勝,故病肺。
有所墮恐,喘出於肝,淫氣害脾。
墮恐者,傷筋損血,故喘出於肝,木淫乘土,故害脾也。
有所驚恐,喘出於肺,淫氣傷心。
驚恐則神氣散亂,肺藏氣故喘出於肺,心藏神,故淫氣傷之。
渡水跌僕,喘出於腎與骨。
水氣通於腎,跌僕傷於骨,故喘出焉。
愚按:《內經》論喘,其因眾多,窮不越於火逆上而氣不降也。
挾虛者亦有數條,非子母情牽,即仇讎肆虐,害乎肺金之氣,使天道不能下濟,而光明者孰非火之咎耶?雖然火則一而虛實則分。
丹溪曰:虛火可補,參耆之屬;實火可瀉,芩連之屬。
每見世俗一遇喘家,純行破氣,於太過者當矣,於不及者可乎?餘嘗論證,因虛而死者十九,因實而死者十一。
治實者攻之即效,無所難也;治虛者補之未必即效,須悠久成功,其間轉折進退,良非易也。
故辨證不可不急,而辨喘證為尤急也。
巢氏、嚴氏止言實熱,獨王海藏雲,肺氣果盛,則清肅下行,豈復為喘?皆以火爍真氣,氣衰而喘,所謂盛者,非肺氣也,肺中之火也。
斯言高出前古,惜乎但舉其端,未能縷悉,請得而詳之。
氣虛而火入於肺者,補氣為先,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
陰虛而火來乘金者,壯水為亟,六味地黃丸。
風寒者解其邪,三拗湯、華蓋散。
濕氣者利其水,滲濕湯。
暑邪者滌其煩,白虎湯、香薷湯。
肺熱者清其上,二冬、二母、甘、桔、梔、苓。
痰壅者消之,二陳湯。
氣鬱者疏之,四七湯。
飲停者吐之,吐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
火實者清之,白虎湯加栝蔞仁、枳殼、黃芩,神效。
肺癰而喘,保金化毒,苡仁、甘草節、桔梗、貝母、防風、金銀花、橘紅、門冬。
肺脹而喘,利水散邪,肺脹之狀,咳而上氣,喘而煩躁,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湯加石膏主之。
腎虛火不歸經,導龍入海,八味丸主之。
腎虛水邪氾濫,逐水下流,金匱腎氣丸。
別有哮證,似喘而非,呼吸有聲,呀呷不巳,良由痰火鬱於內,風寒束於外;或因坐臥寒濕,或因酸鹹過食,或因積火熏蒸,病根深久,難以卒除。
避風寒,節厚味,禁用涼劑,恐風邪難解;禁用熱劑,恐痰火易升。
理氣疏風,勿忘根本,為善治也,宜蘇子、枳殼、桔梗、防風、半夏、栝蔞、茯苓、甘草。
如冬月風甚,加麻黃;夏月痰多,加石膏;挾寒者多用生薑。
哮證發於冬初者,多先於八九月未寒之時,用大承氣下其熱,至冬來時無熱可包,此為妙法。
如上諸款,皆其大綱,若五臟六腑,七情六氣,何在非緻喘之由,須知舉一隅即以三隅反,方不愧為明通,可以司人之命矣! 脈候 喘逆上氣,脈數有熱,不得臥者死。
上氣面浮腫,肩息,脈浮大者危。
上氣喘息低昂,脈滑,手足溫者生;脈澀,四肢寒者死。
右寸沉實而緊,為肺感寒邪,亦有六部俱伏者,宜發散,則熱退而喘定。
喘脈宜浮遲,不宜急疾。
醫案 太學朱寧宇在監時,喘息多痰,可坐不可臥,可俯不可仰,惶急求治。
餘曰:兩尺獨大而軟,為上盛下虛。
遂以地黃丸一兩,用桔梗三錢,枳殼二錢,甘草一錢,半夏一錢,煎湯送下,不數劑而安。
給諫黃健庵,中氣大虛,發熱自汗,喘急。
餘診之,脈大而數,按之如無,此內有真寒,外見假熱,當以理中湯冷飲。
舉家無主,不能信從,惟用清火化痰之劑,遂緻不起。
葉振瀛夫人。
喘急痞悶,肌膚如灼,汗出如洗,目不得瞑。
餘診之,六脈皆大,正所謂汗出如油,喘而不休,絕證見矣,越三日歿。
社友宋敬夫令愛。
中氣素虛,食少神倦,至春初忽喘急悶絕,手足俱冷,鹹謂立斃矣。
餘曰:氣虛極而金不清肅,不能下行,非大劑溫補,決無生理。
遂以人參一兩,乾薑三錢,熟附子三錢,白朮五錢,一服即蘇。
後服人參七斤餘、姜附各二斤,痊愈不復發; 社友孫芳其令愛,久嗽而喘,凡順氣化痰清餘降火之劑,幾於遍嘗,絕不取效。
一日喘甚煩躁,餘視其目則脹出,鼻則鼓扇,脈則浮而且大,肺脹無疑矣。
遂以越婢加半夏湯投之,一劑而減,再劑而愈。
餘曰:今雖愈,未可恃也,當以參朮補元助養金氣,使清肅下行,竟因循月許,終不調補,再發而不可救藥矣。
文學顧明華,十年哮嗽,百藥無功,診其兩寸數而澀,餘曰:澀者,痰火風寒,久久盤據,根深蒂固矣。
須補養月餘,行吐下之法,半年之間,凡吐下十次,服補劑百餘,遂愈。
更以補中益氣為丸,加雞子、秋石,服年許,永不復發。
補中益氣湯 見類中風。
六君子湯 六味丸 八味丸 見虛癆。
白虎湯 金匱腎氣丸 見腫脹。
香薷湯 見傷暑。
二陳湯 見痰飲。
三拗湯 治寒燠不常,暴嗽喘急,鼻塞痰壅。
麻黃(不去節) 杏仁(不去尖) 甘草(不炙,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一鍾,姜五片,煎服取汗。
華蓋散 治肺風痰喘。
麻黃(去根節) 紫蘇子(炒) 杏仁(炒,去皮尖) 桑白皮(炒) 赤茯苓(去皮) 橘紅(各一錢) 甘草(五分) 水一鍾,姜五片,紅棗一枚,煎一鍾服。
滲濕湯 治濕傷身重而喘。
蒼朮 白朮 甘草(炙,各一兩) 茯苓(去皮) 乾薑(炮,各二兩) 橘紅 丁香(各二錢五分) 每服四錢,水一鍾,棗二枚,姜三片,煎七分服。
越婢加半夏湯 麻黃(六兩) 石膏(半斤) 生薑(三兩) 甘草(一兩) 半復(半升) 大棗(十五枚) 水六升,先煎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小青加石膏湯 麻黃 芍藥 桂枝 細辛 甘草 乾薑(各三錢) 五味子 半夏(各半兩) 石膏(二兩) 水一鬥,先煮麻黃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三升,強人服一升,羸者減之,日三服。
四七湯 見咳嗽。
加減瀉白散 桑白皮(一兩) 地骨皮 知母 陳皮(去白) 桔梗(各五錢) 青皮(去白) 黃芩 甘草(炙,各二錢) 每服五錢,水二鍾,煎一鍾,食後服。
木防己湯 木防己(三兩) 石膏(雞子大一塊) 桂皮(二兩) 人參(四兩) 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千緡湯 治喘急有風痰。
半夏(七枚,制熟) 皂角(去皮弦) 甘草(炙,各一錢) 水一碗,煮減半,頓服。
半夏丸 傷風痰喘,兀兀欲吐,噁心欲倒。
半夏(一兩) 檳榔 雄黃(各三錢) 上為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定喘奇方 治稠痰壅盛,體肥而喘。
橘紅(一兩,明礬五錢同炒香,去礬用) 半夏(一兩五錢) 杏仁(麩炒,一兩) 瓜蔞仁(去油,一兩) 甘草(炙,七錢) 黃芩(酒炒,五錢) 皂角(去皮、弦、子,燒存性,三錢) 上為末,淡薑湯打蒸餅糊為丸,綠豆大,每食後白湯下一錢,日二次,五日後下痰而愈。
虛人每服七分。
《簡易》黃丸子 清痰定喘及齁?。
雄黃(研細,水飛) 雌黃(研細,各三錢) 山梔仁(七枚) 綠豆(四十九粒) 明砒(二分,細研,並生用。
) 上為末,稀糊丸,綠豆大,每服一二丸,薄荷細茶湯臨臥服。
清金丹 治食積痰哮喘,遇厚味即發。
蘿蔔子(淘淨,蒸熟,曬乾,為末,一兩) 豬牙皂角(燒存性,三錢) 上以生薑汁浸蒸餅丸。
綠豆大,每服三、五十丸,嚥下。
水哮方 芫花(為末) 大水上浮浡(濾過) 大米粉 上三味,搜為稞,清水煮熟,恣意食之。
壓掌散 治男婦哮喘。
麻黃(去節,二錢五分) 炙甘草(二錢) 白果(五枚,打碎) 水煎,臨臥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