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之二
關燈
小
中
大
搏指而動,與寸陽之脈迥然分別,此有子之診也。
或手少陰心脈獨動而甚,心臟主血,故胎結而動甚也。
動者,往來流利之動,非厥厥如豆之動也。
疾即數也,滑而且數,按之不散,三月之胎也。
滑脈不見,而但疾不散,五月之胎也。
左為陽,故左疾為男胎;右為陰,故右疾為女胎。
女胎腹形如箕之圓也,男胎腹形狀如釜之上小而下大也。
欲產之脈,散而離經;新產之脈,小緩為應,實大弦牢,其兇可明。
此一節,產中之脈也。
散而離經,離經者,離乎經常之脈也。
胎動於中,脈亂於外,勢之必至也。
產後氣血兩虛,見小緩之虛脈為吉。
若見實大弦牢,兇可知矣。
奇經八脈,不可不察。
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堅實,衝脈昭昭,胸中有寒,逆氣裡急,疝氣攻心,支滿溺失。
奇經者,無表裡配偶之經也。
八脈者,陽維也,陰維也,陽蹻也,陰蹻也,沖也,督也,任也,帶也。
直上直下,弦長相似,尺寸俱牢,亦兼弦長;是以有逆氣裡急之那,疝氣攻心,正逆急也。
支滿者,脹也;溺失者,衝脈之邪幹腎也。
此以下凡五節,皆奇經脈也。
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浮起,督脈可求。
腰背強痛,風癇為憂。
直上直下,則弦長矣;尺寸俱浮,中央亦浮,則六部皆浮,又兼弦長,故其見證,皆屬風家。
大抵衝脈主裡,督脈主表也。
寸口丸丸,緊細實長,男疝女瘕,任脈可詳。
寸口者,統寸關尺三部也。
丸丸,動貌。
緊細實長,寒邪盛而實也。
男疝女瘕,即所謂苦少腹繞臍下,引陰中切痛也。
寸左右彈,陽蹻可決;尺左右彈,陰蹻可別,關左右彈,帶脈之訣。
左右彈,緊脈之相也。
陽蹻主陽絡,故應於寸;陰蹻主陰絡,故應於尺;帶脈如束帶之狀,在人腰間,故應於關。
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內斜上,至寸陽維。
從右手手少陽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陰心胞絡之位,是陰維脈也;從左手足少陰腎經,斜至寸上手太陽小腸之位,是陽維也。
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為尺外斜向小指,名為尺內,邪在陽維陽蹻則發癇,癇動而屬陽,邪在陰維陰蹻則發癲,癲靜而屬陰故也。
脈有反關,動在臂後,別由列缺,不幹證候。
反關脈者,脈不行於寸口,由列缺絡入臂後,手陽明大腸之經也。
以其不順行於關上,故曰反關。
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此得於有生之初,非病脈也。
令病人覆手診之,方可見耳。
經脈病脈,業已昭詳,將絕之形,更當度量。
經常之脈,主病之脈,皆明於前矣,而死絕之脈,亦不可不察也。
分別於後。
心絕之脈,如操帶鉤,轉豆躁疾,一日可憂。
經曰:脈來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心死。
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後倨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如持革帶之鉤,全失沖和之氣,但鉤無胃,故曰心死。
轉豆者,即經所謂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狀其短實堅強,真臟脈也。
又曰:心絕,一日死。
肝絕之脈,循刀責責,新張弓弦,死在八日。
經曰: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
又曰:脈來急溢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又曰:肝絕,八日死。
脾絕雀啄,又同屋漏,一似水流,還如杯覆。
舊訣曰:雀啄連來四五啄,屋漏少刻一點落。
若流水,若杯履,皆脾絕也。
經曰:脾絕,四日死。
肺絕維何?如風吹毛,毛羽中膚,三日而號。
經曰:如風吹毛,曰肺死。
又曰:真肺脈至,如以毛羽中人膚。
皆狀其但毛而無胃氣也。
又曰:肺絕,三日死。
腎絕伊何?發如奪索,辟辟彈石,四日而作。
經曰:脈來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又曰:腎絕,四日死。
舊訣雲: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如解索。
正謂此也。
命脈將絕,魚翔蝦遊,至如湧泉,莫可換留。
舊訣雲:魚翔似有又似無,蝦遊靜中忽一躍。
經雲:渾渾革至如湧泉,綿綿其去如弦絕。
皆死脈也。
脈法心參 前者四言脈訣,皆言脈象。
然而脈有精理,更當深求。
茲曰《心參》蓋餘之得乎心而應乎手者,亦有得乎心而不能喻諸口者,若能於此研窮,期於了了明通,方不愧為司命耳。
《脈訣》,高陽生托王叔和之名者也。
自偽訣訛傳,脈法久晦,雖闢之者代有其人,奈習之者恬不知改。
餘欲起而正之,固知微塵無足嶽之能,滴露乏添江之力,然天下萬世,豈無明眼?雖情餘言,或不及信偽訣,而信偽訣何如其信《內經》耶?今以《內經》脈法為圖,因以數言正其疵誤,但細心閱之,則鳧頸蛇足,自當立辨。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內經》分配臟腑診候圖 此《內經》之三部候法也。
腑不及膽者,寄於肝也;不及大小腸、膀胱者,統於腹中也。
至偽訣以大小腸配於寸上,以三焦列於左尺,以命門列於右尺,及乎厥陰、膻中,竟置而不言,不可不為之辨,使後學有確然可遵之法也。
夫寸主上焦以候胸中,關主中焦以候鬲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此人身之定位,古今之通論也。
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偽訣越中焦而候之寸上,有是理乎?滑伯仁見及此,以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可稱千古隻眼。
以上辨大、小腸配於寸上之非。
《難經》及叔和、啟玄,皆以三焦有名無形,已為誤矣。
陳無擇創言三焦有形如脂膜,更屬不經。
《靈樞》曰:密理厚皮者三焦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薄。
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橫,怯士者三焦理縱。
又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鬲而布胸中。
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泌糟粕,蒸精液,化精微而為血。
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水穀者,居於胃中,成糟粕,下大腸而成下焦。
又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既曰無形,何以有厚薄?何以有縱有橫?何以如霧如漚如瀆?何以有氣血之別耶?且又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
固以明指肌肉之內,臟腑之外為三焦也。
《脈訣》不知其統主一身,妄列於右尺,何不思之甚哉?此明身中臟腑空處為三焦,而《難經》有名無形,《脈訣》列於右尺,陳無擇妄為有形如脂膜,皆以經文正之。
手厥陰一經,從無定論。
《金匱真方篇》曰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為陽,此止十一經耳。
則手厥陰之一經,果何在乎?《靈蘭秘典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觀其以膻中足十二經之數,然則配手厥陰經者,實膻中也。
及《靈樞》敘經脈,又有胞絡而無膻中,然而曰:動則喜笑不休,正與喜樂出焉之句相合。
夫喜笑者,心火所司,則知膻中與心應,即胞絡之別名也。
《靈樞·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其臟堅固,邪弗能容,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胞絡。
由是察之,胞絡即為膻中,斷無可疑。
膻中以配心臟,自有確據。
已上明膻中即為胞絡也。
心、肝、脾、肺,俱各一候,惟腎一臟而分尺之候者,為腎有兩枚,形如豇豆,分列於腰脊之左右也。
《刊誤》以兩尺候腎,深合經旨。
《難經》、《脈訣》乃以左尺候腎水,右尺候命門相火,誤矣。
考《明堂》、《銅人》等經,命門一穴,在腎脈第十四椎下陷中,兩腎中間。
腎雖水臟,而相火寓焉,蓋一陽居二陰之間,所以成乎坎也。
獨不思脈之應於指下者,為有經絡循經,朝於寸口。
詳考《內經》並無命門之經絡也,既無經絡,何以應診而可列之右尺乎?但當以左腎為水,右腎為火,不可以左為腎右為命門也。
此明不可以右腎為命門。
人迎氣口之說 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人迎以辨外因,氣口以辨內因。
又曰:人迎緊盛傷於風,氣口緊盛傷於食。
蓋寸部三分,關部三分,尺部三分,三部合計共得九分。
每部三分者,前一分,中一分,後一分也。
此雲關前一分,仍在關上之前一分耳。
人多誤認關前二字,竟以左寸為人迎,右寸為氣口,誤矣。
須知左關前一分,正當肝部,肝為風木之臟,故外傷於風者,內應風臟而為緊盛也。
右關前一分,正當脾部,脾為倉廩之官,故內傷於食者,內應食臟而為緊盛也。
觀其但曰傷於風,勿泥外因,而概以六氣所傷者,亦取人迎也。
但曰傷於食,勿泥內因,而概以七情所傷者,亦取氣口也。
古人人迎氣口有兩法:在左右兩手分之,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在右手一手分之,肺在寸為人迎,脾在關為氣口。
蓋肺主皮毛,司腠理,凡風邪來客,先犯皮毛,皆肺經腠理不密所緻也。
脈有不可言傳之說 脈之理微,自古記之。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猶曰若窺深淵而迎浮雲。
許叔微曰:脈之理幽而難明。
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
凡可以筆墨載,可以口舌言者,皆跡象也。
至於神理,非心領神會,烏能盡其玄微?如古人形容胃氣之脈,而曰不浮不沉,此跡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此跡象也,可以至數求也。
獨所謂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非古人秘而不言,欲名狀之而不可得,姑引而不發,躍如於言詞之表,以待能者之自從耳。
東垣至此,亦窮於詞說,而但言脈貴有神。
惟其神也,故不可以跡象求,言語告也。
又如形容滑脈,而曰替替然如珠之圓轉;形容澀脈,而曰如雨沾沙;形容緊脈,而曰如切繩轉索;形容散脈,而曰如楊花散漫;形容任脈,而曰寸口丸丸。
此皆跡象之外,別有神理。
就其所言之狀,正惟窮於言語,如借形似以揣摹之耳。
蓋悟理雖入微之事,然跡象未明,從何處悟入,思境未苦,從何處悟出,必於四言之訣,二十七字之法,誦之極其熟,思之極其苦,夫然後靈明自動,神鬼來通。
啟玄子曰:欲登泰岱,非經奚從;欲詣扶桑,無舟莫適。
其是之謂乎? 因形氣以定診之說 逐脈審察者,一成之矩也;隨人變通者,圓機之士也。
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常浮洪;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常沉數。
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醫。
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
北方之人,每見實強;南方之人,恆多軟弱。
少壯之脈多大,老年之脈多虛,酒後之脈常數,飯後之脈常洪,遠行之脈必疾,久飢之脈必空。
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
經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死。
其可不察於此乎? 診貴提綱之說 脈者,氣血之先,陰陽之兆,貴得其綱領而提挈之也。
左手為陽,右手為陰;關前為陽,關後為陰;浮取為陽,沉取為陰;數躁為陽,遲慢為陰;有力為陽,無力為陰;長大為陽,短小為陰。
明乎此而脈之大端已在是矣。
故曰:約而言之,隻浮、沉、
或手少陰心脈獨動而甚,心臟主血,故胎結而動甚也。
動者,往來流利之動,非厥厥如豆之動也。
疾即數也,滑而且數,按之不散,三月之胎也。
滑脈不見,而但疾不散,五月之胎也。
左為陽,故左疾為男胎;右為陰,故右疾為女胎。
女胎腹形如箕之圓也,男胎腹形狀如釜之上小而下大也。
欲產之脈,散而離經;新產之脈,小緩為應,實大弦牢,其兇可明。
此一節,產中之脈也。
散而離經,離經者,離乎經常之脈也。
胎動於中,脈亂於外,勢之必至也。
產後氣血兩虛,見小緩之虛脈為吉。
若見實大弦牢,兇可知矣。
奇經八脈,不可不察。
直上直下,尺寸俱牢,中央堅實,衝脈昭昭,胸中有寒,逆氣裡急,疝氣攻心,支滿溺失。
奇經者,無表裡配偶之經也。
八脈者,陽維也,陰維也,陽蹻也,陰蹻也,沖也,督也,任也,帶也。
直上直下,弦長相似,尺寸俱牢,亦兼弦長;是以有逆氣裡急之那,疝氣攻心,正逆急也。
支滿者,脹也;溺失者,衝脈之邪幹腎也。
此以下凡五節,皆奇經脈也。
直上直下,尺寸俱浮,中央浮起,督脈可求。
腰背強痛,風癇為憂。
直上直下,則弦長矣;尺寸俱浮,中央亦浮,則六部皆浮,又兼弦長,故其見證,皆屬風家。
大抵衝脈主裡,督脈主表也。
寸口丸丸,緊細實長,男疝女瘕,任脈可詳。
寸口者,統寸關尺三部也。
丸丸,動貌。
緊細實長,寒邪盛而實也。
男疝女瘕,即所謂苦少腹繞臍下,引陰中切痛也。
寸左右彈,陽蹻可決;尺左右彈,陰蹻可別,關左右彈,帶脈之訣。
左右彈,緊脈之相也。
陽蹻主陽絡,故應於寸;陰蹻主陰絡,故應於尺;帶脈如束帶之狀,在人腰間,故應於關。
尺外斜上,至寸陰維,尺內斜上,至寸陽維。
從右手手少陽三焦,斜至寸上手厥陰心胞絡之位,是陰維脈也;從左手足少陰腎經,斜至寸上手太陽小腸之位,是陽維也。
斜上者,不由正位而上,斜向大指,名為尺外斜向小指,名為尺內,邪在陽維陽蹻則發癇,癇動而屬陽,邪在陰維陰蹻則發癲,癲靜而屬陰故也。
脈有反關,動在臂後,別由列缺,不幹證候。
反關脈者,脈不行於寸口,由列缺絡入臂後,手陽明大腸之經也。
以其不順行於關上,故曰反關。
有一手反關者,有兩手反關者,此得於有生之初,非病脈也。
令病人覆手診之,方可見耳。
經脈病脈,業已昭詳,將絕之形,更當度量。
經常之脈,主病之脈,皆明於前矣,而死絕之脈,亦不可不察也。
分別於後。
心絕之脈,如操帶鉤,轉豆躁疾,一日可憂。
經曰:脈來前曲後倨,如操帶鉤,曰心死。
前曲者,謂輕取則堅強而不柔;後倨者,謂重取則牢實而不動,如持革帶之鉤,全失沖和之氣,但鉤無胃,故曰心死。
轉豆者,即經所謂如循薏苡子累累然,狀其短實堅強,真臟脈也。
又曰:心絕,一日死。
肝絕之脈,循刀責責,新張弓弦,死在八日。
經曰:真肝脈至,中外急如循刀刃。
又曰:脈來急溢勁,如新張弓弦,曰肝死。
又曰:肝絕,八日死。
脾絕雀啄,又同屋漏,一似水流,還如杯覆。
舊訣曰:雀啄連來四五啄,屋漏少刻一點落。
若流水,若杯履,皆脾絕也。
經曰:脾絕,四日死。
肺絕維何?如風吹毛,毛羽中膚,三日而號。
經曰:如風吹毛,曰肺死。
又曰:真肺脈至,如以毛羽中人膚。
皆狀其但毛而無胃氣也。
又曰:肺絕,三日死。
腎絕伊何?發如奪索,辟辟彈石,四日而作。
經曰:脈來如奪索,辟辟如彈石,曰腎死。
又曰:腎絕,四日死。
舊訣雲:彈石硬來尋即散,搭指散亂如解索。
正謂此也。
命脈將絕,魚翔蝦遊,至如湧泉,莫可換留。
舊訣雲:魚翔似有又似無,蝦遊靜中忽一躍。
經雲:渾渾革至如湧泉,綿綿其去如弦絕。
皆死脈也。
脈法心參 前者四言脈訣,皆言脈象。
然而脈有精理,更當深求。
茲曰《心參》蓋餘之得乎心而應乎手者,亦有得乎心而不能喻諸口者,若能於此研窮,期於了了明通,方不愧為司命耳。
《脈訣》,高陽生托王叔和之名者也。
自偽訣訛傳,脈法久晦,雖闢之者代有其人,奈習之者恬不知改。
餘欲起而正之,固知微塵無足嶽之能,滴露乏添江之力,然天下萬世,豈無明眼?雖情餘言,或不及信偽訣,而信偽訣何如其信《內經》耶?今以《內經》脈法為圖,因以數言正其疵誤,但細心閱之,則鳧頸蛇足,自當立辨。
尺內兩旁,則季脅也,尺外以候腎,尺裡以候腹中。
附上,左外以候肝,內以候鬲,右外以候胃,內以候脾。
上附上,右外以候肺,內以候胸中,左外以候心,內以候膻中。
《內經》分配臟腑診候圖 此《內經》之三部候法也。
腑不及膽者,寄於肝也;不及大小腸、膀胱者,統於腹中也。
至偽訣以大小腸配於寸上,以三焦列於左尺,以命門列於右尺,及乎厥陰、膻中,竟置而不言,不可不為之辨,使後學有確然可遵之法也。
夫寸主上焦以候胸中,關主中焦以候鬲中,尺主下焦以候腹中,此人身之定位,古今之通論也。
大、小腸皆在下焦腹中,偽訣越中焦而候之寸上,有是理乎?滑伯仁見及此,以左尺主小腸、膀胱、前陰之病,右尺主大腸、後陰之病,可稱千古隻眼。
以上辨大、小腸配於寸上之非。
《難經》及叔和、啟玄,皆以三焦有名無形,已為誤矣。
陳無擇創言三焦有形如脂膜,更屬不經。
《靈樞》曰:密理厚皮者三焦厚,粗理薄皮者三焦薄。
又曰:勇士者三焦理橫,怯士者三焦理縱。
又曰;上焦出於胃上口,並咽以上,貫鬲而布胸中。
中焦亦並胃中,出上焦之後,泌糟粕,蒸精液,化精微而為血。
下焦者,別迴腸注於膀胱而滲入焉。
水穀者,居於胃中,成糟粕,下大腸而成下焦。
又曰:上焦如霧,中焦如漚,下焦如瀆。
既曰無形,何以有厚薄?何以有縱有橫?何以如霧如漚如瀆?何以有氣血之別耶?且又曰:三焦出氣以溫肌肉,充皮膚。
固以明指肌肉之內,臟腑之外為三焦也。
《脈訣》不知其統主一身,妄列於右尺,何不思之甚哉?此明身中臟腑空處為三焦,而《難經》有名無形,《脈訣》列於右尺,陳無擇妄為有形如脂膜,皆以經文正之。
手厥陰一經,從無定論。
《金匱真方篇》曰肝、心、脾、肺、腎五臟為陰,膽、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六腑為陽,此止十一經耳。
則手厥陰之一經,果何在乎?《靈蘭秘典篇》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
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
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
大腸者,傳導之官,變化出焉。
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
觀其以膻中足十二經之數,然則配手厥陰經者,實膻中也。
及《靈樞》敘經脈,又有胞絡而無膻中,然而曰:動則喜笑不休,正與喜樂出焉之句相合。
夫喜笑者,心火所司,則知膻中與心應,即胞絡之別名也。
《靈樞·邪客篇》曰:心者,五臟六腑之大主,其臟堅固,邪弗能容,容之則心傷,心傷則神去,神去則死矣。
故諸邪之在心者,皆在心之胞絡。
由是察之,胞絡即為膻中,斷無可疑。
膻中以配心臟,自有確據。
已上明膻中即為胞絡也。
心、肝、脾、肺,俱各一候,惟腎一臟而分尺之候者,為腎有兩枚,形如豇豆,分列於腰脊之左右也。
《刊誤》以兩尺候腎,深合經旨。
《難經》、《脈訣》乃以左尺候腎水,右尺候命門相火,誤矣。
考《明堂》、《銅人》等經,命門一穴,在腎脈第十四椎下陷中,兩腎中間。
腎雖水臟,而相火寓焉,蓋一陽居二陰之間,所以成乎坎也。
獨不思脈之應於指下者,為有經絡循經,朝於寸口。
詳考《內經》並無命門之經絡也,既無經絡,何以應診而可列之右尺乎?但當以左腎為水,右腎為火,不可以左為腎右為命門也。
此明不可以右腎為命門。
人迎氣口之說 關前一分,人命之主,左為人迎,右為氣口,人迎以辨外因,氣口以辨內因。
又曰:人迎緊盛傷於風,氣口緊盛傷於食。
蓋寸部三分,關部三分,尺部三分,三部合計共得九分。
每部三分者,前一分,中一分,後一分也。
此雲關前一分,仍在關上之前一分耳。
人多誤認關前二字,竟以左寸為人迎,右寸為氣口,誤矣。
須知左關前一分,正當肝部,肝為風木之臟,故外傷於風者,內應風臟而為緊盛也。
右關前一分,正當脾部,脾為倉廩之官,故內傷於食者,內應食臟而為緊盛也。
觀其但曰傷於風,勿泥外因,而概以六氣所傷者,亦取人迎也。
但曰傷於食,勿泥內因,而概以七情所傷者,亦取氣口也。
古人人迎氣口有兩法:在左右兩手分之,左為人迎,右為氣口。
在右手一手分之,肺在寸為人迎,脾在關為氣口。
蓋肺主皮毛,司腠理,凡風邪來客,先犯皮毛,皆肺經腠理不密所緻也。
脈有不可言傳之說 脈之理微,自古記之。
昔在黃帝,生而神靈,猶曰若窺深淵而迎浮雲。
許叔微曰:脈之理幽而難明。
吾意所解,口莫能宣也。
凡可以筆墨載,可以口舌言者,皆跡象也。
至於神理,非心領神會,烏能盡其玄微?如古人形容胃氣之脈,而曰不浮不沉,此跡象也,可以中候求也;不疾不徐,此跡象也,可以至數求也。
獨所謂意思欣欣,悠悠揚揚,難以名狀,非古人秘而不言,欲名狀之而不可得,姑引而不發,躍如於言詞之表,以待能者之自從耳。
東垣至此,亦窮於詞說,而但言脈貴有神。
惟其神也,故不可以跡象求,言語告也。
又如形容滑脈,而曰替替然如珠之圓轉;形容澀脈,而曰如雨沾沙;形容緊脈,而曰如切繩轉索;形容散脈,而曰如楊花散漫;形容任脈,而曰寸口丸丸。
此皆跡象之外,別有神理。
就其所言之狀,正惟窮於言語,如借形似以揣摹之耳。
蓋悟理雖入微之事,然跡象未明,從何處悟入,思境未苦,從何處悟出,必於四言之訣,二十七字之法,誦之極其熟,思之極其苦,夫然後靈明自動,神鬼來通。
啟玄子曰:欲登泰岱,非經奚從;欲詣扶桑,無舟莫適。
其是之謂乎? 因形氣以定診之說 逐脈審察者,一成之矩也;隨人變通者,圓機之士也。
肥盛之人,氣居於表,六脈常常浮洪;瘦小之人,氣斂於中,六脈常常沉數。
性急之人,五至方為平脈;性緩之人,四至便作熱醫。
身長之人,下指宜疏;身短之人,下指宜密。
北方之人,每見實強;南方之人,恆多軟弱。
少壯之脈多大,老年之脈多虛,酒後之脈常數,飯後之脈常洪,遠行之脈必疾,久飢之脈必空。
室女尼姑多濡弱,嬰兒之脈常七至。
經曰:形氣相得者生,三五不調者死。
其可不察於此乎? 診貴提綱之說 脈者,氣血之先,陰陽之兆,貴得其綱領而提挈之也。
左手為陽,右手為陰;關前為陽,關後為陰;浮取為陽,沉取為陰;數躁為陽,遲慢為陰;有力為陽,無力為陰;長大為陽,短小為陰。
明乎此而脈之大端已在是矣。
故曰:約而言之,隻浮、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