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經》運氣病釋六
關燈
小
中
大
至真要大論篇
厥陰之勝。
此言風木氣勝,而土受制也。
民病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
此風木之動,木邪傷胃,胃虛如寒,非真寒也,乃水飲也。
胠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
此肝邪盛而化熱,侵及小腸也。
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甚則嘔吐,鬲咽不通。
此木勝剋土,而胃病也。
腸鳴飧洩,少腹痛,注下赤白。
此以胃、大腸皆屬陽明,足經病而手經亦病也。
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
甘為土味,清為金氣。
土金相生,則木有制而土不受克矣。
佐以苦辛,苦為火味以生土,辛為金味以制木。
木性條達,反其性而斂之,故為瀉。
厥陰之復。
此言木氣先受金制,而既乃復也。
民病少腹堅滿,裡急暴痛。
此肝邪盛而氣急也。
厥心痛,汗發。
此肝邪乘胃,上陵於心,而陽氣洩也。
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甚則入脾,食痹而吐。
此脾受肝傷,故食入不化,或入而氣閉不通,吐出乃已也。
筋骨掉眩,清厥。
此風氣盛而頭目顫運,手足逆冷也。
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酸為木味,寒為水氣。
木之正味其瀉以酸。
木火相生,宜清以寒也。
佐以甘辛者,木盛土衰,以甘補土。
辛從金化,以辛制木也。
酸瀉甘緩,皆木之正味,而為正治。
少陰之勝。
此言君火氣勝,而金受制也。
民病心下熱,善飢,臍下反動。
此以少陰之脈起心中,出屬心系,下絡小腸,而熱乘之也。
氣遊三焦,嘔逆,躁煩,腹滿痛,溏洩,傳為赤沃。
此以熱盛包絡,包絡之脈歷絡三焦,而上中下俱病也。
赤沃,便血也。
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之。
辛為金味,寒為水氣。
金水相生,則火有制,而金不傷。
佐以苦鹹,苦從火化,以助其辛;鹹從水化,以助其寒也。
火性急速,故以甘緩為瀉。
少陰之復。
此言君火先受水制,而既乃復也。
民病燠熱內作,煩躁,鼽衄嚏,嗌燥,少腹絞痛,分注時止。
此火炎上而在喉,火陷下而居腎。
大腸分小便之水津,而時止時作也。
氣動於左,上行於右,咳,暴瘖,皮膚痛。
此以肺主音聲、外合皮毛,而受火之傷也。
心痛鬱冒不知人,乃灑淅惡寒,振慄譫妄。
此心邪自實,神明內亂,熱極則生寒,非真寒也。
寒已而熱,渴而欲飲,少氣,骨痿,隔腸不便,浮腫,噦噫。
此寒已,而復見真熱也。
譫妄甚,故少氣。
振慄甚,故骨痿。
陰陽水火不交會於中土,故氣阻而外內交病。
痱、疹、瘡、瘍、癰、疽、痤、痔,甚則入肺,咳而鼻淵。
此熱甚傷肺,不外越於皮毛,即內入於肺經也。
少陰之復,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以鹹軟之。
鹹為水味,寒為水氣,制以其所不勝也。
佐以苦辛,發不遠熱也。
甘酸以瀉火而斂浮熱,苦鹹以散火而解熱結。
太陰之勝。
此言濕土氣勝,而水受制也。
民病火氣內郁,瘡瘍於中,流散於外。
此以寒濕外甚,則心火內郁,從中以達於皮膚之外也。
病在胠脅,甚則心痛。
此謂其瘡瘍在胠脅之皮膚,若不流散於外,則毒歸於內。
以心脈出於腋下,而起於心中也。
熱格,頭痛,喉痹,項強。
此謂熱勝而格於上也。
獨勝則濕氣內郁,寒迫下焦,痛留頂,互引眉間,頭重,腰脽重強。
此謂無熱而濕獨勝也。
無熱則為寒濕,而下與太陽寒水氣合,故其所病皆為太陽經脈所行之路。
胃滿,少腹滿,內不便,善注瀉,足下溫,足脛胕腫。
飲發於中,胕腫於上。
此則寒濕合病,而滯於中下也。
飲發則水又於濕合,而上行矣。
太陰之勝,治以鹹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
鹹為水味,熱為火氣。
濕熱則以鹹化之,寒濕則以熱治之。
濕勝則土寒,辛能溫土,甘能補土,故佐以辛甘。
若濕勝而土實,則以苦瀉之。
土之正味,其瀉以苦也。
太陰之復。
此言土氣先受木製,而既乃復也。
民病體重,中滿,食飲不化。
此土邪盛而自傷同氣也。
胸中不便,飲發於中,咳喘有聲。
此陰氣上逆,脾濕侵肺也。
頭頂痛重,而掉瘈尤甚。
此濕在三陽,筋脈濡軟也。
嘔而密默,唾吐清液。
此寒濕內動也。
甚則入腎竅,瀉無度。
此土邪傳腎,腎開竅於二陰,而門戶不要,水泉不藏也。
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洩之。
苦為火味,熱為火氣。
苦瀉土,熱燥濕也。
佐以酸辛
此言風木氣勝,而土受制也。
民病耳鳴,頭眩,憒憒欲吐,胃鬲如寒。
此風木之動,木邪傷胃,胃虛如寒,非真寒也,乃水飲也。
胠脅氣並,化而為熱,小便黃赤。
此肝邪盛而化熱,侵及小腸也。
胃脘當心而痛,上支兩脅,甚則嘔吐,鬲咽不通。
此木勝剋土,而胃病也。
腸鳴飧洩,少腹痛,注下赤白。
此以胃、大腸皆屬陽明,足經病而手經亦病也。
厥陰之勝,治以甘清,佐以苦辛,以酸瀉之。
甘為土味,清為金氣。
土金相生,則木有制而土不受克矣。
佐以苦辛,苦為火味以生土,辛為金味以制木。
木性條達,反其性而斂之,故為瀉。
厥陰之復。
此言木氣先受金制,而既乃復也。
民病少腹堅滿,裡急暴痛。
此肝邪盛而氣急也。
厥心痛,汗發。
此肝邪乘胃,上陵於心,而陽氣洩也。
嘔吐,飲食不入,入而復出,甚則入脾,食痹而吐。
此脾受肝傷,故食入不化,或入而氣閉不通,吐出乃已也。
筋骨掉眩,清厥。
此風氣盛而頭目顫運,手足逆冷也。
厥陰之復,治以酸寒,佐以甘辛,以酸瀉之,以甘緩之。
酸為木味,寒為水氣。
木之正味其瀉以酸。
木火相生,宜清以寒也。
佐以甘辛者,木盛土衰,以甘補土。
辛從金化,以辛制木也。
酸瀉甘緩,皆木之正味,而為正治。
少陰之勝。
此言君火氣勝,而金受制也。
民病心下熱,善飢,臍下反動。
此以少陰之脈起心中,出屬心系,下絡小腸,而熱乘之也。
氣遊三焦,嘔逆,躁煩,腹滿痛,溏洩,傳為赤沃。
此以熱盛包絡,包絡之脈歷絡三焦,而上中下俱病也。
赤沃,便血也。
少陰之勝,治以辛寒,佐以苦鹹,以甘瀉之。
辛為金味,寒為水氣。
金水相生,則火有制,而金不傷。
佐以苦鹹,苦從火化,以助其辛;鹹從水化,以助其寒也。
火性急速,故以甘緩為瀉。
少陰之復。
此言君火先受水制,而既乃復也。
民病燠熱內作,煩躁,鼽衄嚏,嗌燥,少腹絞痛,分注時止。
此火炎上而在喉,火陷下而居腎。
大腸分小便之水津,而時止時作也。
氣動於左,上行於右,咳,暴瘖,皮膚痛。
此以肺主音聲、外合皮毛,而受火之傷也。
心痛鬱冒不知人,乃灑淅惡寒,振慄譫妄。
此心邪自實,神明內亂,熱極則生寒,非真寒也。
寒已而熱,渴而欲飲,少氣,骨痿,隔腸不便,浮腫,噦噫。
此寒已,而復見真熱也。
譫妄甚,故少氣。
振慄甚,故骨痿。
陰陽水火不交會於中土,故氣阻而外內交病。
痱、疹、瘡、瘍、癰、疽、痤、痔,甚則入肺,咳而鼻淵。
此熱甚傷肺,不外越於皮毛,即內入於肺經也。
少陰之復,治以鹹寒,佐以苦辛,以甘瀉之,以酸收之,辛苦發之,以鹹軟之。
鹹為水味,寒為水氣,制以其所不勝也。
佐以苦辛,發不遠熱也。
甘酸以瀉火而斂浮熱,苦鹹以散火而解熱結。
太陰之勝。
此言濕土氣勝,而水受制也。
民病火氣內郁,瘡瘍於中,流散於外。
此以寒濕外甚,則心火內郁,從中以達於皮膚之外也。
病在胠脅,甚則心痛。
此謂其瘡瘍在胠脅之皮膚,若不流散於外,則毒歸於內。
以心脈出於腋下,而起於心中也。
熱格,頭痛,喉痹,項強。
此謂熱勝而格於上也。
獨勝則濕氣內郁,寒迫下焦,痛留頂,互引眉間,頭重,腰脽重強。
此謂無熱而濕獨勝也。
無熱則為寒濕,而下與太陽寒水氣合,故其所病皆為太陽經脈所行之路。
胃滿,少腹滿,內不便,善注瀉,足下溫,足脛胕腫。
飲發於中,胕腫於上。
此則寒濕合病,而滯於中下也。
飲發則水又於濕合,而上行矣。
太陰之勝,治以鹹熱,佐以辛甘,以苦瀉之。
鹹為水味,熱為火氣。
濕熱則以鹹化之,寒濕則以熱治之。
濕勝則土寒,辛能溫土,甘能補土,故佐以辛甘。
若濕勝而土實,則以苦瀉之。
土之正味,其瀉以苦也。
太陰之復。
此言土氣先受木製,而既乃復也。
民病體重,中滿,食飲不化。
此土邪盛而自傷同氣也。
胸中不便,飲發於中,咳喘有聲。
此陰氣上逆,脾濕侵肺也。
頭頂痛重,而掉瘈尤甚。
此濕在三陽,筋脈濡軟也。
嘔而密默,唾吐清液。
此寒濕內動也。
甚則入腎竅,瀉無度。
此土邪傳腎,腎開竅於二陰,而門戶不要,水泉不藏也。
太陰之復,治以苦熱,佐以酸辛,以苦瀉之、燥之、洩之。
苦為火味,熱為火氣。
苦瀉土,熱燥濕也。
佐以酸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