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虛》午

關燈
飲者,不可不慎之也。

    起居者,不可不攝之也。

     天之常,無所不攝也。

    地之道,無不容也。

    是以病疛為閉,病癲為風涎。

    癇為腦風心間,血脈閉溢為中風。

    渥(病頭出)為之滯,秘乃實邪。

    僅(病刀心)者為懣,夷(人肉土)疢乃痟。

    濕勝則脛歱(病頭童,足腫轉筋也),絡塞則面偽(病頭為)。

    食肉過而結瘤,病(病頭水火)涎疢而內疽。

     火毒外發而為疥癩,飲太過則濕病(病頭水火)贅癖。

    氣之兇殺結毒癘,肺肝癆鬁呌(病頭睾,血疝在下也)染。

    疚病肺而癭,脾同睡(病頭水)而成僻(病頭奰,腫滿而滑也)。

    熱勞急(病頭及,熱心痛而劣也)疚為籍(病頭吅欠吅,脈結大塊也),濕熱結下而痿。

    此常之所以也,孰不可已先知之乎?微乎,能知之精。

    察乎,可辨於形。

    類以索之,知惡何其難。

     六腑之病也,熱則痛,寒則脹。

    實則痛,虛則脹。

    故面熱者,足陽明之病也。

    魚絡血者,手陽明之病也。

    兩跗之上脈豎陷者,足陽明之病也,此胃之脈也。

    大腸之病者,腸中切痛,不能久立。

    與胃同候,取巨虛上廉。

    胃病者,腹嗔(月眞)脹,胃皖當心痛。

    上肢兩脅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取之三裏也。

     小腸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睪而痛。

    時窘之後,當耳前熱。

    若寒甚者,若獨肩上熱甚,及手小指次指之間熱。

    茬脈陷者,此其候也。

    手太陽病,取之巨虛下廉。

     三焦病者,腹氣滿,小腹尤堅,不得小便。

    窘急,溢則水留,即為脹。

    候在足太陽之外大絡,其大絡在太陽少陽之間。

    亦見於脈,取委陽。

     膀胱病者,小腹偏腫而痛。

    以手案之,即欲小便而不得。

    肩上熱,若脈陷。

    及足小指外廉又脛踝後皆熱,若脈陷,取委中央。

     膽病者,善太息。

    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恐人將捕之。

    嗌中吤吤然,數唾,在足少陽之本末。

    亦視其脈下陷者,灸之。

    其寒熱者,取陽陵泉。

     《太虛.午丙》 歧伯師見於仲顥曰,“稅(病頭水)疢之禍,人皆病之,何如達之治要?敢請夫子言之”。

     仲顥曰:“息汝心,沐汝神,聽之以靜。

    容汝性,合汝志,冥冥洞洞。

    見汝之眞,合汝之行,窈窈曠曠湛湛。

    知之常,明之道,達緻一,豁陰陽,啟法度,類物心,自自然然。

    用揆度,合天葩(恒去下橫),窮物之道,則治之要德矣。

     慎知謹為,細解微辨。

    作之而勿以惑,用之而無以驕,如是而已矣。

    汝志治與百姓,以教之知。

    知則病微,知微無患,道行矣”。

     法有其利,利有所不足。

    綱有其文,文有所不盈。

    形與神不秘,則其氣從內亂。

    營與衛不合,則其志不果。

    宗氣與意不步,則其精必竭。

     故暮夜當息也:則氣回三焦,其精歸膽足少陽。

    亦氣回於肝足厥陰,其精歸肺手太陰。

    俾五臟六腑之氣皆朝於膽,膽司外布衛,以衡陰陽也。

     故人寅而息已,則其氣(氣火)回大腸,其精歸足陽明太陽,陽氣大動而起矣。

    是當起也,則其氣回脾足太陰,其精歸肺手太陰。

    亦氣朝百脈,精宗合神而用也。

     是以若作若息,當有其常。

    若食若飲,亦葆其度。

    不失其常度,則無消乎膏肓膋育六墟。

    六墟不失其眞湻,則營衛不失其一,而六腑調五臟安也。

     知常,常也。

    不知常,峊也,亦其不知容也。

    無容,則不進矣。

    饑者,常以天下為小,而食為之大。

    公子謀者,常以萬物為小,而其位為大。

     故《上經、玄珠》曰:“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故襲常者,知嗇矣。

    夫為嗇,乃惜其身。

    事天、攝身以嗇。

    攝身以嗇,乃治已。

    是以知嗇合時,謂之常。

    常恒,道之度一也。

     《太虛.午丁》 故《上經,解》曰:“經者:徑也。

    絡者:網也。

    溪者:溜也。

    穀者:空也。

    俞者:若也。

    穴者:舍也。

     故經者,經氣(氣火)精水之徑也。

    絡者:榮衛交溜之網也。

    溪者:水經氱衛之溜也。

    穀者:嫘宗經涎所注之空也。

    俞者:所輸營積之萃也。

    穴者:精晶衛氱之匯也。

    故諸針之道,乃調給之樞也”。

     故《經》曰:“濕生濕蝕,物之常也。

    濕斜(象形,草發生也,旁生,偏盛也),生也。

    濕過者,病(病頭水火)蝕峊也,痞畜滯也。

    辛穼(凡人)散也,利穼通滯也。

    其瘤(象形,草發生也)生,濕以外利。

    滯之以成,逐之可行也”。

     湯者,蕩也。

    醴者,理也。

    藥者,效也。

    石者,伐也。

    針者,較(象形,蓄用也)也。

    灸者,疏也。

    故知治之所從,不可以遂心,欲之矣。

     故經絡溪穀之俞穴,其有所不同者;譬五穀之入胃,各有其榮,歸其所類者營焉。

    故外積九針之介,案蹺導引之利,以成不世之功矣。

    乃其俞穴所部,自有所畜營之益矣。

     故有言曰:“知用、不竭。

    知弊、不惴。

    知往、不衰。

    知常、不壯。

    知恒、不盈。

    知利、不豐。

    知功、不道。

    ”故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疢,調虛實,不可不通也。

     “刺者不診,診者惡知經”。

    '譬痛之在經怵怵,太陰手之動脈細牢,而兩關人寅氣口後細而緊,此足少陽陽明之病也。

    若其惡知經絡,以其傷寒而調之,則非良診者也’。

     且人之始生也,先成其精,精成而腦髓依次以生。

    骨為幹,脈為營,筋為剛,肉為牆,皮膚堅而毛髮長。

    榖入胃,脈道通,血氣(氣火)乃行。

     故知其經,則診備矣。

    知其絡,則其注知矣。

    知其血絡,則其和與閉明矣。

    知其溪溜與穀空之所歸與臟腑,則其診洞矣。

     《太虛.午戊》上 肺手太陰之經,起乎中焦,下絡大腸。

    環循胃口,上膈、屬肺,從肺系橫出腋下。

    循臑內,行手少陰心脈之前,下肘中;循臂內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魚,循魚際,出大指之外端。

    其支者,從腕後,直循次指內廉,出其端。

    是動,則病肺。

    脹滿膨膨,丣(與久切音酉)喘欬。

    缺盆中痛,甚則交兩手之彌(不上日下,昏昧)瞀,此為臂厥。

     是主肺所生病者:欬上氣,喘渴,煩心胸滿。

    臑臂內,前廉痛厥,掌中熱。

    氣盛有餘,則肩背痛熱。

    風寒,汗出中風,小便數丣而欠。

    氣虛不足,則肩背痛寒。

    肺昃熱,少氣不足以息,嗌中病(病頭水火)涎甚,溺色變。

     為此諸病者,盛以瀉之,虛以補之。

    熱以疾之,寒以留之。

    陷下以灸之,峊以血出之。

    絡有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