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玄》辰

關燈
,聚水而生病也。

     腎者,牝藏也。

    地氣上者屬於腎,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陰。

    勇而勞甚,則腎汗出。

    腎汗出逢於風,內不得入於臟腑,外不得越於皮膚。

    故客於玄府,客於皮裏,傳為胕腫。

    本之於腎,名曰風水。

    所謂玄府者,汗空也。

     腎俞六十七穴,積陰之所聚也,水所從出入也。

    (屍兀兀)上五行,行五者,此腎俞也。

    其穴在督者,為中樞,脊中,命門,腰俞,長強五穴。

    太陽脈俠脊者,胃,三焦,腎,氣海,大小腸,關元,膀胱,中膂,白環十俞。

    太陽脈俠脊外者,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邉五穴也。

    故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為喘呼。

    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故肺為喘呼,腎為水腫。

    肺為逆不得臥,腎為足膝不用。

    分為相輸俱受者,水氣之所留也。

     伏莵上各二行,行五者,其穴在少陰與沖會者,中注,四滿,氣穴,大橫,橫骨五穴。

    陽明脈所發者,外陵,大巨,水道,歸來,氣街五穴。

    此腎之街也,三陰之所交結於腳也。

     踝上各一行,行六者。

    複溜,陰穀,太溪,照海,信交,築賓,此腎脈之下行也。

    名曰太沖。

    凡六十七穴,皆髒之陰絡也,水之所客也。

     '春取絡脈’。

    春者,木始治,肝氣始生。

    肝氣急,其風疾,經脈常深。

    其氣少,不能深入,故取絡脈分肉間。

     '夏取其經’。

    夏者,火始治。

    心氣(氣火)始長,脈瘦氣弱。

    陽氣留溢,熱熏分腠,內至於經。

    故取盛經分腠,絕膚而病去者,邪居淺也。

    所謂盛經者,陽脈也。

     '秋取經俞,合以虛陽’。

    秋者,金始治,肺將收殺。

    金將勝火,陽氣在合。

    陰氣初勝,濕氣及體。

    陰氣未盛,未能深入。

    故取俞以瀉陰邪,取合以虛陽邪。

    陽氣始衰,故取於合。

     '冬取井榮’。

    冬者,水始治。

    腎方閉,陽氣衰少,陰氣堅盛。

    巨陽伏沉,陽眼乃去。

    故取井以下陰逆,取榮以實陽氣。

    故曰,冬取井榮,春不鼽衂矣。

     '病熱,治以五十九俞’。

    頭上五行,行有五。

    在督者,上星,顖會,前頂,百會,後頂也。

    足太陽者,五處,承光,通天,絡卻,玉枕也。

    足少陽者,臨泣,目(穴忽),正營,承靈,腦空也。

    以越諸陽之熱逆也。

     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八者,以瀉胸中之熱也。

     氣街,三裏,巨虛,上下廉此八者,以瀉胃中熱也。

     雲門,髃骨,委中,髓空。

    此八者,以瀉四肢熱也。

     魄戶,神堂,魂門,意舍,志堂。

    此十者以瀉五臟之熱也。

     凡此五十九穴,皆熱之左右也。

    熱者,傷與寒而傳為熱,是其寒盛則塞,塞則熱甚也。

     《太玄.辰子》 夫地處溫涼,卑亢各異。

    類酹強弱,化比食居。

    變異多方,察觀窈冥。

    四診益彰,兩審細細。

    '熱極寒生,寒極熱症’。

     是故傷於寒,病熱。

    熱甚,不死。

    若重感於寒,必死。

    故頭項痛,脊殭,病太陽也,以其脈連風府也。

    其候尺寸皆伏,二日發。

     是故身熱,嗌鼻幹,目澀痛。

    不得臥者,陽明病也。

    其侯尺與寸俱長,三日發。

     是故胸脅痛,遠耳者。

    少陽病也,以其脈循脅絡耳故也。

    其候尺寸俱弦浮,四日發。

    此三經併邪也,未入者,湯以汗,已。

     是故腹中溫滿,嗌幹者,太陰病也。

    以其脈過胃絡於嗌也,其候尺寸俱沉且細,當五日發。

     是故口燥渴,舌幹,微聞而恐者,少陰病也。

    以眞脈貫腎絡於肺,系舌本故也。

    其候尺寸俱沉微濇,六日發。

     是故煩滿善怒,筋縱饢縮者,厥陰病也。

    以其脈循陰器,絡肝走筋故也。

    其侯尺寸微緩兼緊,七日發。

    此三經皆併邪也,已入腑者,下而已。

     若付(髟付)。

    重感於寒,一日病太陽。

    少陰同病,則頭痛煩満口乾渴。

    二日病陽明。

    太陰同病,則身炅腹滿不食,譫譫而語。

    三日病少陽。

    厥陰同病,則囊縮耳塞,水漿不入。

    不知人,六日死。

    六經臟腑同病,則榮衛不行,臟腑塞,死矣。

    病莫可輕,輕則傷形,重則棄命。

     人病傷寒,壯且盛者,其邪不傳也。

    至七日太陽病衰,頭痛少愈。

    八日陽明病衰,身熱少龤。

    九日少陽病衰,耳塞微開。

    十日太陰病衰,腹減思食。

    十一日少陰病衰,渴已舌幹而嚏。

    十二日厥陰病衰,腹下囊縱,大氣皆去,精神複也。

    雖有盛壯,疾不時治,隱忍痼疾矣。

     至若十三日不已,寸尺下陷,大危。

    若其脈陰陽俱盛,重感者,發為溫瘧。

    其陽浮滑,其陰濡弱者,感風而為風溫。

    其陽洪數,其陰實大者,遇溫熱而為溫毒。

    溫毒者,風溫之毒也。

    其伏無常,其病莫測也。

    輕則病(病水火)核癳鬁,伏消疽疸。

    重則萌、發於臟腑,緻其毒積、風寒怒火之傷釉留,雖為不治矣。

    其溫毒者,客易已難矣。

    其陽濡弱,其陰弦緊者,遇時氣而為疫矣。

     傷於寒者,在其表則其治已。

    病在表,用辛以汗,入於裏,洩之以味。

    五味交化,契合則已。

    粗工珍一方,而欲袪百病。

    祝由將以常為,而療瘟病時疫。

    皆歨自量,趰悮人者。

    孰不誦聖人之學,以緻千秋歟。

     是以'陽虛陰盛,汗之則愈。

    陽盛而陰虛,汗之則死。

    陽虛陰盛,下之則死。

    陽盛陰虛,下之則生’。

     是故虛實之辨,謬乎千裏。

    盛衰之治,生死須斔。

    陽盛亡於桂枝,陰虛亡遂木豆。

    當吐反下,眞氣全失。

    當下反吐,水湧太陰。

    故不嫻聖人之學,難躋良工之域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