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華》醜
關燈
小
中
大
《太華.醜甲》
經曰:天地陰陽,環之無端。
併而變化,陰陽更異。
更虛更實,更逆更從。
或從內外,所從不同。
故病之異名也。
故陽者天氣也,主外。
陰者地氣也,主內。
故陽道實,而陰道虛。
陽道虛,而陰道易。
其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之受,則入六府,陰之受,則入五臟。
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起臥,上為喘逆,下為煩熱。
入五臟則氣滿閉塞,下為飱洩,久為腸澼。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循臂至指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循至足端。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故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
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故脾不主乎蝕,而主乎土也。
故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時後十有八日寄以治,不得獨主於時也。
脾臟者,常著於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故脾之與胃,以膜相連,而能行其津液者也。
足太陰者,三陰也。
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
亦為之納化,行氣於三陽,臟腑皆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矣。
故為胃行其津液者,調衡四肢也。
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
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也。
《太華.醜乙》 經言;“溪者,循諸肌理者也。
故溪十有四。
穀者,儲氣潤節,利乎行止者也,故穀有七”。
“十四溪者,肌肉筋經之隙也,尺脛,肱股,腰渺(月少),脊頸肌分肉腠及經絡諸穴。
穀者,氣節之會也,部有七。
踝,腕,肘尺,肘肱,膝脛,膝股,少腹之下極”。
是以上治上者,胸病刺其尺寸。
下治下者,腹病尋其脛趾。
氣之滯上治下,下治上。
血之瘀下治上,上治下。
髒刺筋骨,腑刺肌理。
內刺筋肌,外刺皮肉。
疼刺跰拇,痛尋尺脛。
故遠不及近,膺脅外以自治,近不濟近,臟腑諸以求末。
何也?標本之不自已也。
本之生也,末之須也。
末之須者,根之源也。
故治者,天地之微毫也,天地自然者,醫道之榜模矣。
師言:經絡溪穀者,葆營滌治之源也。
“類以類,不類以類,以類不類。
類分類,不類別類,不類自類”。
析以分明,其道察察;知以合虛,其道蕩蕩。
臟腑骨節,百骸九竅,大小一也,五色五氣,雖微皆偹。
故以常知,是謂得道矣。
《太華.醜丙》上 經言;夫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可愈也。
其南北風土之異,幹濕飲食之不同也。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以始生也。
魚鹽之地,海濵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
魚使人熱中,鹽鹹勝血。
故其民皆黑色疎理,其病皆為癰痬。
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
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
其民不衣而褐薦,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
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
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北方者,天地閉藏之域。
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
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勝處也。
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
其民嘗酸而食胕,民皆緻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
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
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案蹺。
故導引案蹺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聖人沯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知病以施治,治以病之所及也。
故治異而病癒者,得病之情,而知治之大體也。
經曰:“嘗聞上古之治,惟其移精變氣也,亦可祝由而已”。
今之治,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
有愈有不愈者,非其治之剝也,乃欲不欲之所緻也。
“往古者,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暑。
陰居以避暑,陽居以拒寒。
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官之形。
此恬澹之際,邪不能深入也”。
故可移精變氣,祝由而已。
今之人也,無毒藥、不能治其內,無針石、不能治其外者何也?因之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夫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昔,內至五臟骨髓,外傷孔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
故祝由不能已也,藥石其效微矣。
故臨病人,觀生死,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病無不治矣。
故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
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
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
變化相移,以觀其玅,以知其要。
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色以應日,脈以應月。
常求其要,則知常矣。
夫色脈之變化,止應四時,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
所以遠死
併而變化,陰陽更異。
更虛更實,更逆更從。
或從內外,所從不同。
故病之異名也。
故陽者天氣也,主外。
陰者地氣也,主內。
故陽道實,而陰道虛。
陽道虛,而陰道易。
其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
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
陽之受,則入六府,陰之受,則入五臟。
入六府,則身熱不時起臥,上為喘逆,下為煩熱。
入五臟則氣滿閉塞,下為飱洩,久為腸澼。
故喉主天氣,咽主地氣。
陽受風氣,陰受濕氣。
陰氣從足上行至頭,而下循臂至指端。
陽氣從手上行至頭,而下循至足端。
故曰:陽病者,上行極而下,陰病者,下行極而上。
故傷於風者,上先受之。
傷於濕者,下先受之。
故曰四肢皆稟氣於胃,而不得至經。
必因於脾,乃得稟也。
今脾病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氣日以衰,脈道不利。
筋骨肌肉,皆無氣以生,故不用焉。
故脾不主乎蝕,而主乎土也。
故治中央,常以四時,長四時後十有八日寄以治,不得獨主於時也。
脾臟者,常著於胃土之精也。
土者,生萬物而法天地。
故上下至頭足,不得主時也。
故脾之與胃,以膜相連,而能行其津液者也。
足太陰者,三陰也。
陽明者,表也,五臟六腑之海也。
亦為之納化,行氣於三陽,臟腑皆因其經,而受氣於陽明矣。
故為胃行其津液者,調衡四肢也。
四肢不得稟水穀氣,日以益衰。
陰道不利,筋骨肌肉無氣以生,故不用也。
《太華.醜乙》 經言;“溪者,循諸肌理者也。
故溪十有四。
穀者,儲氣潤節,利乎行止者也,故穀有七”。
“十四溪者,肌肉筋經之隙也,尺脛,肱股,腰渺(月少),脊頸肌分肉腠及經絡諸穴。
穀者,氣節之會也,部有七。
踝,腕,肘尺,肘肱,膝脛,膝股,少腹之下極”。
是以上治上者,胸病刺其尺寸。
下治下者,腹病尋其脛趾。
氣之滯上治下,下治上。
血之瘀下治上,上治下。
髒刺筋骨,腑刺肌理。
內刺筋肌,外刺皮肉。
疼刺跰拇,痛尋尺脛。
故遠不及近,膺脅外以自治,近不濟近,臟腑諸以求末。
何也?標本之不自已也。
本之生也,末之須也。
末之須者,根之源也。
故治者,天地之微毫也,天地自然者,醫道之榜模矣。
師言:經絡溪穀者,葆營滌治之源也。
“類以類,不類以類,以類不類。
類分類,不類別類,不類自類”。
析以分明,其道察察;知以合虛,其道蕩蕩。
臟腑骨節,百骸九竅,大小一也,五色五氣,雖微皆偹。
故以常知,是謂得道矣。
《太華.醜丙》上 經言;夫醫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可愈也。
其南北風土之異,幹濕飲食之不同也。
故東方之域,天地之所以始生也。
魚鹽之地,海濵傍水,其民食魚而嗜鹹,皆安其處,美其食。
魚使人熱中,鹽鹹勝血。
故其民皆黑色疎理,其病皆為癰痬。
其治宜砭石。
故砭石者,亦從東方來。
西方者,金玉之域。
沙石之處,天地之所收引也。
其民陵居而多風,水土剛強。
其民不衣而褐薦,華食而脂肥,故邪不能傷其形體。
其病生於內,其治宜毒藥。
故毒藥者,亦從西方來。
北方者,天地閉藏之域。
其地高陵居,風寒冰冽。
其民樂野處而乳食,髒寒生滿病,其治宜灸焫。
故灸焫者,亦從北方來。
南方者,天地所長養,陽之所勝處也。
其地下,水土弱,霧露之所聚也。
其民嘗酸而食胕,民皆緻理而赤色,其病攣痹,其治宜微針。
故九針者,亦從南方來。
中央者,其地平以濕,天地所以生萬物也眾,其民食雜而不勞。
故其病多痿厥寒熱,其治宜導引案蹺。
故導引案蹺者,亦從中央出也。
故聖人沯合以治,各得其所宜。
知病以施治,治以病之所及也。
故治異而病癒者,得病之情,而知治之大體也。
經曰:“嘗聞上古之治,惟其移精變氣也,亦可祝由而已”。
今之治,毒藥治其內,針石治其外。
有愈有不愈者,非其治之剝也,乃欲不欲之所緻也。
“往古者,人居禽獸之間,動作以避寒暑。
陰居以避暑,陽居以拒寒。
內無眷慕之累,外無伸官之形。
此恬澹之際,邪不能深入也”。
故可移精變氣,祝由而已。
今之人也,無毒藥、不能治其內,無針石、不能治其外者何也?因之憂患緣其內,苦形傷其外,夫四時之從,逆寒暑之宜,賊風數至,虛邪朝昔,內至五臟骨髓,外傷孔竅肌膚,所以小病必甚,大病必死。
故祝由不能已也,藥石其效微矣。
故臨病人,觀生死,決嫌疑,欲知其要,如日月光,病無不治矣。
故色脈者,上帝之所貴也,先師之所傳也。
上古使僦貸季,理色脈而通神明。
合之金木水火土,四時八風六合,不離其常。
變化相移,以觀其玅,以知其要。
欲知其要,則色脈是矣。
色以應日,脈以應月。
常求其要,則知常矣。
夫色脈之變化,止應四時,此上帝之所貴,以合於神明也。
所以遠死